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羽不赏赐功臣,楚汉争霸的不同

项羽不赏赐功臣,楚汉争霸的不同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他们的意思是,项羽不能尽赏功臣,丢掉人才的人心,陷入寡助境地,从而失去天下。然而,根据《史记》《汉书》这些有限的史料,其实很难看到项羽是一个不愿封赏的人。二是项羽封赏周苛。项羽给周苛的职务是上将军。这时,刘邦因为已打败项羽,天下一统,功臣们的价值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广大功臣担心刘邦会翻脸不认账,或者吝啬惜封。这等于在变相地督促刘邦,赶快对功臣良将们奖掖封赏。

项羽不赏赐功臣,楚汉争霸的不同

除了“不能任属贤将”这一条,在《汉中对》中,韩信还说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这句话的意思是,项羽对人恭敬有加,有人生病了,他能哭哭啼啼地把东西分享给他,很有人情味,但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受赏,他却磨磨唧唧地不愿意把封赏的印鉴给人家。韩信认为,项羽是个很抠的人,没有大气魄,很小家子气。当一个朋友可以,但和他共同做大事,则没什么意思了。

类似这样的评说,其他人也说过。天下初定,在洛阳南宫,刘邦和群臣讨论楚败汉兴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在这里,他们的意思是,项羽不能尽赏功臣,丢掉人才的人心,陷入寡助境地,从而失去天下。

然而,根据《史记》《汉书》这些有限的史料,其实很难看到项羽是一个不愿封赏的人。可以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一是项羽封赏英布。早年,英布作为刑徒,去骊山秦始皇陵。其间,他带着一帮不安分的人,逃出工地,落草为寇。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去找当时被称为“番君”的越人首领吴芮,两人一拍即合,聚到一起,拉出一支数千人的反秦武装。吴芮为拉拢英布,把女儿嫁给他,进一步加强联盟关系。

之后,英布率众北上,加入项家军,在淮河一带打了一些仗,勇冠三军。项梁死后,他追随项羽北救赵国,常以少胜多,属于那种在孤立无援中依然能抓住战机、取得胜利的勇将,极类项羽。他随项羽和诸侯联军杀入关中时,率军打破函谷关。当时,他已被项羽封为“当阳君”。后来,在戏水分封时,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

二是项羽封赏周苛。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在荥阳,刘邦被项羽围攻。城破前,刘邦逃走,留下周苛、枞公和韩王信等人守城。《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抓住守城的将领、汉国的御史大夫周苛,“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拒绝了,他对项羽说:“你项羽要认清形势,赶快投降汉王。”汉朝建国后,封邑最多的人是刘泽,他是刘邦的亲戚,封邑也不过是一万两千户,这还是在高祖十一年封的。刘邦刚建汉时,封的功臣中,食邑最高的是曹参,也不过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和项羽封周苛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项羽给周苛的职务是上将军。当初,项羽在安阳斩杀宋义之后,楚军推举项羽为“假上将军”,也就是代理上将军,他派人去报楚怀王时,楚怀王才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上将军”这个军衔楚国是很高的。这个实例说明项羽对他看重的人才,还是很舍得下血本的。(www.xing528.com)

三是“龙且援齐”。项羽派龙且和周兰领兵与齐军会合,在潍水河畔,与韩信打了一场大决战。在开打之前,有一位不知名的谋士劝龙且:“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就是说,韩信大老远地跑来作战,陷于不胜则亡的境地,攻击势头肯定很大。齐国和楚国的军队是在家门口作战,一旦战事不利,士卒容易一哄而散。现在不如筑起高垒,不和韩信正面冲突,然后让齐王派出值得信任的人去被汉军攻陷的地方招降,这些地方的人听说齐王号召大家反汉,而声势浩大的楚军也来帮忙,必然会信心大增,响应号召,反戈而击。千里之外的汉军这时候受到内外夹击,断食少粮,必然撤退。齐楚联军将不战而胜。

根据当时情形,龙且如果听了此人建议,韩信还真很难办。但龙且是如何回答此人的呢?他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他的意思是,我平时就知道韩信是什么人,我掂量得出他的真实水平,打他很容易嘛。再说了,今天我来救齐国,竟然不打上一仗,那么,我有什么功劳呢?如果今天打胜这一仗,齐国的大半个领土就拿下了,为什么不打?龙且的这句话表达出很明显的意思,在项羽那里,立军功受赏,也是通行法则。龙且很在乎这份军功。

因此,说项羽自私自利,不舍得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显得有失偏颇。项羽未必对每个立功的人都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奖赏,但很难想象,一个对手下将士缺乏激励的统帅能够多次逼迫刘邦从荥阳战场狼狈逃窜,也很难想象有十余万的将士愿意和项羽走向垓下战场。

韩信说服刘邦时,是他刚被封为大将军。他是一个有野心、雄心和抱负的人,非常渴求功名利禄,他这么说项羽,是在树立一个反面典型,变相地提醒刘邦,千万不要舍不得给那些将来立功的人封赏,别仅把封赏挂在口头上。

至于高起和王陵,他们在和刘邦说这些话时,是大概在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汉朝刚建立三四个月左右。那时候,第一阶段论功封赏工作刚结束,还有很多人没有被封赏,下一步,哪些人被封赏,封多少,还正在酝酿讨论中。很多人早已经急不可耐地期盼着刘邦快点给好处。这时,刘邦因为已打败项羽,天下一统,功臣们的价值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广大功臣担心刘邦会翻脸不认账,或者吝啬惜封。高起和王陵,当然还有更多的功臣们,都非常愿意不遗余力地刻画项羽为人小气的形象,甚至把刘邦的成功归于他为人大方、不吝赏赐。这等于在变相地督促刘邦,赶快对功臣良将们奖掖封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