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汉争霸:项羽败亡之谜揭晓

楚汉争霸:项羽败亡之谜揭晓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曾高调提出,项羽放杀义帝,诸侯们由此怨恨他,不信任他,在道德上唾弃他,失掉民心,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他列举出项羽十大罪状,正式放出战略反攻的信号,其中五条和义帝之死有关。但是,也不能说“义帝之死”对项羽没有负面影响。用义帝之死抹黑项羽,在汉军中,对鼓动征伐项羽方面很有用。他的意思是,项羽攻打他主持分封的诸侯国,是因为其他诸侯国不听他的,心有怨气,是意气用事。

楚汉争霸:项羽败亡之谜揭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他总结项羽败亡的原因如下:一是放弃关中;二是放逐义帝,自立为王;三是没有统御住各路诸侯;四是一味地依靠武力征伐和管控天下,而没有效法古人的治理模式。

从表面看,司马迁总结的这些原因,都有据可查,且涵盖项羽做出的各种决策中非常关键的几个方面,对项羽最后命运有很大影响。但是不是导致其最后败亡的主因呢?还需具体分析。

首先看第一条,说项羽放弃关中,到楚地称王称霸,导致在军事政治上陷入极大被动。

上文已提到,项羽在鸿门宴和戏水分封之后,决定离开关中,即秦国故地,并把这里分为三块,分别封给章邯、董翳和司马欣,秦国其他故地封给刘邦。当时,有一个辩士劝项羽不要这么干,应该留在关中称王称霸。但项羽看到秦王宫已经被楚军和其他诸侯联军残害得破败不堪,而大部分楚军将士思乡心切,很想东归,回到楚国故地。所以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符合广大将士的心思。这个辩士却讽刺项羽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恼怒,把这人给烹杀了,以防止其扰乱人心。

实事求是地说,把都城建立在关中地带,确实对战略防御有好处。从汉朝之后,长安是很多王朝的都城。特别在唐朝,长安成为全国甚至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不过,正如之前所述,项羽放弃这里,有一些客观原因。一是他需要回到楚国,罢黜楚怀王,收编围绕楚怀王的政治势力;二是立足彭城,更方便控制关东六国;三是关中已残破,不适合建都;四是项羽的部署不愿意留在关中,而刘邦率军进入汉中后,很多士卒逃亡,汉军也遇到相同问题。

刘邦曾高调提出,项羽放杀义帝,诸侯们由此怨恨他,不信任他,在道德上唾弃他,失掉民心,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司马迁也引用了这个说法。不过,这个说法也有问题。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东出函谷关,裹挟五路诸侯,征伐项羽,到洛阳新城。当地一个叫董公的人私下里告诉刘邦:“你攻打项羽,要出师有名;不能因为你想和项羽争天下,就出兵。”所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出兵无名,事故不成”。“既然这样,你不如向天下说明项羽其实就是个贼,做事不地道,不讲究道德。抓住‘项羽把义帝放逐到郴,还派人把他杀了’这件事,把项羽这种人打扮成不道德的人,形成天下人人皆可诛之的社会舆论,才能彰显出你这次东征的正义性。”为此,董公建议刘邦,联军上下为义帝发丧。刘邦听罢,感叹说,“要不是您告诉我,我还真没想到啊”。

董公对刘邦说这番话,在《史记》的记载很简略,只记载“董公私下里告诉刘邦‘以义帝死故’”。《汉书》记载得很详细,正是上文这段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纳《汉书》的记载。而在《史记》和《汉书》中都记载了刘邦为义帝“袒而大哭”。在哭的时候,刘邦脱掉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表示极大的痛苦和悲愤。他组织全军为义帝发丧三日,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将这种悲愤转化成集体的力量。刘邦的“政治秀”做得非常足。

项羽杀义帝这件事,确实有违社会道德底线。高调宣扬其不义,能起到鼓舞士气、树立光辉形象的作用。后来,刘邦始终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比如,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的势力蓬勃发展,准备和项羽决战。他列举出项羽十大罪状,正式放出战略反攻的信号,其中五条和义帝之死有关。(www.xing528.com)

刘邦东征,以为义帝报仇为名,但他只是在东征到洛阳时,别人告诉他后才想到的,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义帝之死对他的触动并不大。他在东出函谷关之前,在情感上没有想到为义帝报仇。刘邦出关东征时,目的很单纯,以“力”争夺天下,毫无社会舆论和政治层面上的考虑,更没有为义帝报仇的情绪,无非是他看到田荣、陈馀等人,造项羽的反,想趁机捞一把,特别是他看到项羽陷入齐地战争的漩涡,更加鼓起他联合大家痛打项羽的决心。在为义帝发丧之前,刘邦把自己看成普通诸侯,在政治上没有更高远觉悟和追求。董公提醒他后,他从此牢牢抓住这根政治稻草,大做文章,使他的集团占据道德和政治层面上的制高点。这么看,刘邦为义帝发丧,以及拿义帝之死来说事,是在“拉大旗作虎皮”。

既然刘邦都没有真的把义帝被放杀当回事,那么和这件事八竿子打不着的诸侯们会为这件事很上心吗?真的会产生义愤填膺、为民除害和兔死狐悲的感觉吗?当初项羽在戏水分封时,曾明确告诉大家,项氏家族利用楚怀王的号召力,临时立熊心为王。他还说,天下要按照军功标准分封,当时在场的广大诸侯及其诸将们没有提出异议,而且很拥护。至于陈馀、田荣造项羽的反,仅仅是因为利益受损而为之,绝无为楚怀王鸣冤的意思。楚国之外的诸侯,愿意和刘邦组成联军攻伐项羽,也绝不是因为义帝之死。大家都为各自利益奔走努力,即使义帝被项羽冤杀,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楚国内讧所致。为楚怀王哭也好,报仇也罢,那是刘邦的事,关其他诸侯王什么事?齐国赵国燕国等地的诸侯王,会因为楚国君王被臣下杀死,而跟着以前的楚国将领刘邦,和项羽拼命吗?大概不会。

但是,也不能说“义帝之死”对项羽没有负面影响。刘邦阵营里核心将领和主力军士,大多来自楚国,楚怀王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用义帝之死抹黑项羽,在汉军中,对鼓动征伐项羽方面很有用。但即使如此,客观地讲,项羽“放杀义帝”,不会使他在政治上“丢分”太多,不能过于拔高“义帝之死”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力。

司马迁还说,项羽怨王侯叛己。他的意思是,项羽攻打他主持分封的诸侯国,是因为其他诸侯国不听他的,心有怨气,是意气用事。这是指责项羽在政治上不成熟,丢掉天下实属必然。

在司马迁看来,项羽主持完分封,田荣、陈馀、彭越马上造他的反,特别是刘邦,在关中分封时,忍辱屈己,俯首帖耳,但内含怨气,隐忍不发,刚到封地几个月,就主动挑起战争,“还定三秦”,很不给项羽面子。一怒之下,项羽起兵,讨伐诸侯。比如,英布曾是项羽身边的心腹将领,戏水分封时,项羽分封英布为九江王。他起兵,攻打齐国的田荣,要求英布派兵随行。而英布不再唯项羽马首是瞻,仅派出数千人马,交给项羽,明显已不念项羽旧情,和项羽离心离德。《史记》记载,“项羽由此怨布也”。在司马迁看来,他打齐国、打刘邦,源于私怨,不是出于政治利益考量。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戏水分封中,项羽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操作能力。比如,他把齐国分为三份,独独不给真正的实力派田荣分一寸土地,很可能是故意为之,为齐国乱局埋下伏笔。如果齐国一旦出现乱局,项羽师出有名,可以以平叛为名,霸占齐国,或者在齐国扶持傀儡,将齐地纳入西楚国势力范围。后来,如果不是项羽征伐齐地,刘邦趁机攻陷彭城,项羽可以把这步棋完美走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