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东征彭城,楚汉争霸新阶段

刘邦东征彭城,楚汉争霸新阶段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刘邦东征到退守荥阳,彭城之战历时两个月左右。彭城之战后,刘、项之间的战争进入新阶段。六是派出兵将,占领整个雍地,设置中地、北地和陇西三郡。此时,他看出,刘邦“还定三秦”、为义帝发丧和东征彭城,一路顺风顺水,而一旦和项羽亲率的楚军打野战,汉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功,借助刘邦消灭项羽,完全不可能。

刘邦东征彭城,楚汉争霸新阶段

刘邦东征到退守荥阳,彭城之战历时两个月左右。在到达荥阳之前,项羽携战胜之师,在刘邦后面锲而不舍地追赶。在西逃路上,险象环生,既要防备追兵,又要打败撤退路上已复叛的军队和楚军截击。刘邦到达荥阳后,暂时脱离危险。从整个彭城之战看,刘邦和项羽都犯了错误,区别是项羽先犯错误,刘邦后犯错误。

项羽犯的错误是低估汉军实力,高估楚军在彭城的防御实力,且对在齐地的作战过于乐观。汉军东征路上,曾和龙且、项它、王武、程处等楚军将领作战,可在距离彭城更近的砀郡、萧县以及彭城附近,史书并没有记载和哪些将领作战。由此推测,项羽对彭城的防御显得很潦草。而他从齐地回军的速度慢于联军进军的速度,等项羽率精兵回军时,汉军已攻占彭城多日。西楚国在人财物上遭受重大损失。

但项羽回援彭城的战斗,打得相当出彩,以至有些学者认为,项羽把彭城作为诱饵,诱敌深入后,再伺机反扑,达成歼灭联军的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如此猜测有一定道理。项羽早已知道刘邦东征,完全有充足时间从齐地回撤、拦截,确保彭城不失,可他却没有如此,很难让人不怀疑,项羽有意为之,在彭城为刘邦和诸侯联军设下巨大陷阱。

项羽在彭城之战之所以能取得大胜,一是把握战场形势精准到位。比如,他选取萧县进攻彭城,很有讲究。萧县距离彭城比较近,且是平原地带,便于骑兵展开和发挥优势。二是他迷惑敌人很成功。他带兵南下时,依然命令其他军队,继续攻打城阳,使他对联军的反击带有很强的隐秘性和突然性。三是项羽掌握先进的骑兵军队。四是项羽善于指挥长途奔袭和野战。

彭城之战后,陈馀、魏王豹、田横等第三方势力名义上“背汉附楚”,或者采取观望态度。虽然刘邦丢掉反楚盟主的身份,但他和项羽都拥有左右天下的能力,天下从“项羽独大”变成“双雄并立”的新格局。总体上看,刘邦进步了,而项羽退步了。

在彭城之战,刘邦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当然,失误地方也显而易见。

刘邦的成功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联军分三路进军,打得很有章法,也很有效;二是在防守上,采取积极防守的策略,汉军撤退到荥阳,刘邦及时组建由灌婴率领的骑兵,主动进攻楚军后方,对稳定阵脚发挥出奇效。

刘邦的失误之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上的,另一个是客观上的。首先在主观层面上,联军攻陷彭城后,刘邦主动采取消极的画地为牢式的防守策略,处处设防,摆出被动挨打态势,而没有继续率军攻击在齐地的楚军主力,将项羽消灭在齐地。反倒让项羽抓住反败为胜的机会。

有人认为,从刘邦围绕彭城周边的军事安排看,其意图可能是诱使项羽进入联军包围圈后,予以全歼。这种观点其实有问题。当时的通信不发达,在这么大范围的战场上,把兵力过于分散地安排在多个防守点上,一旦敌人突袭,信息沟通不畅将造成致命恶果。如果一个地方被敌人突破,联军很难形成有效协同,失败情绪和消息一旦扩散开,会瞬间被成倍放大,最终导致雪崩式败局。在刘邦身边的很多高级将领和谋臣,应该能看出采取这样的防守策略很危险。

为什么没有人向刘邦劝谏呢?其实,即使有人指出这个问题,刘邦也无法解决。在客观层面上,联军从始至终存在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内部缺乏整合和信任”。五路诸侯被刘邦裹挟,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任何一个小的挫折。可以说,这支联军是乌合之众

鉴于此,刘邦其实很难有效号令各路诸侯联军,向齐地进攻项羽。即便下达这样的命令,诸侯联军慑于项羽的威名,也很难鼓起勇气挑战由项羽亲自统领的楚军主力。而刘邦自知也难以单独对抗项羽,也不敢仅率领汉军,到齐地与项羽对决。更何况,汉军单独离开彭城,留下其他诸侯军队在彭城,在齐地和项羽作战万一失利,或者战事陷入胶着状态,这些各怀异心的诸侯联军难保不与项羽联手夹击汉军。所以,与其冒险与项羽亲率的楚军对战,不如和诸侯联军在一起,抱团取暖,以逸待劳,可能还有机会把回援的楚军和项羽歼灭于彭城附近。很可惜,刘邦不能统帅如此鱼龙混杂的军队,他缺乏这样的能力。彭城惨败,让刘邦认清了自己,更认清了项羽。

彭城之战后,刘、项之间的战争进入新阶段。

彭城之战给刘邦留下深刻的教训,从此,他清楚地认识到,与项羽争夺天下,指望纠集毫无向心力的军队彻底打败项羽,完全不现实。项羽不是刘邦,他根本不怕被孤立,也不怕敌人人多势众,甚至不怕丢掉都城。这个认识上的转变很重要,这决定刘邦将放弃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转而开始长期战略。通过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通过蚕食鲸吞,扩大地盘,逐渐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积累有利于汉军的战略优势,最终消灭项羽和他的西楚国。(www.xing528.com)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刘邦回到都城栎阳,在短期内,完成七件事。一是立刘盈为太子。二是规章建制,设立国祚宗庙。三是大赦罪犯。四是任命萧何为丞相,辅佐太子治理内政,并负责向前线供应物资和军队的后勤工作。五是水淹废丘,将其攻陷,章邯被逼自杀。六是派出兵将,占领整个雍地,设置中地、北地和陇西三郡。七是救灾。因关中闹饥荒,刘邦下令开仓放粮,防止民变,迁徙部分百姓到蜀地和汉中,分散关中粮荒的压力

刘邦完成这些事,后方暂时稳定下来。之前,这些根据地建设都没做,他就急忙带着军队杀向彭城,一心想着一鼓作气灭掉强敌,显然过于心浮气躁,投机心理过重。现在,他重视基础工作,把接班人选好,这显示出刘邦摆出和项羽打持久战的姿态。如今的刘邦不像在鸿门宴时,可以靠找借口认错,求原谅,谋取全身而退的出路。和项羽公开而彻底地决裂后,摆在刘邦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取胜,夺得天下;要么失败,身死国灭。

八月,刘邦返回荥阳前线,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指挥作战,顶住楚军进攻,第二件是启动攻魏战争,第三件是拉拢九江王英布。

魏王豹和司马卬很相似,都很想独立发展,实现个人抱负,不甘居人下。

当初,刘邦渡过黄河,魏王豹主动加入刘邦反楚大军,不过是他为恢复魏国的权宜之计,并不是倾心投靠刘邦。彭城之战后,魏王豹随溃兵退到荥阳。此时,他看出,刘邦“还定三秦”、为义帝发丧和东征彭城,一路顺风顺水,而一旦和项羽亲率的楚军打野战,汉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功,借助刘邦消灭项羽,完全不可能。

败退到荥阳后,魏王豹假称家人生病,向刘邦请病假,回封地看望。当他渡过黄河后,突然派人封住临晋(今山西临猗县境内),以及茅津(今山西平陆县境内)、龙门(今山西河津市西)等渡口。这一举动传达的意思很明显——他和刘邦分道扬镳了。从此,魏王豹正式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对魏王豹此举,刘邦很生气,也很着急。魏王豹的背叛,对陷入极度困境中的刘邦,是雪上加霜。刘邦派郦食其劝魏王豹回来。不过,郦食其见到魏王豹后,魏王豹竟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时不我待,趁着有机会和时间,抓紧时间,做喜欢的或者觉得有意义的事。”对魏豹而言,要做的事是独立自主,甚至是成就帝业。他还对郦食其说:“刘邦‘慢而侮人’,骂诸侯、群臣像骂奴才似的,我算是贵胄出身,身份高贵,哪能接受刘邦的领导呢?”他把与刘邦的决裂竟然归咎于刘邦的为人,使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他当然不会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

此时在荥阳,战火炽热,汉军面临楚军的凶猛进攻,险象环生。在兵力上,刘邦已深感捉襟见肘。如果再分出兵力攻打西魏国,确实勉为其难,甚至会两面作战,有全线崩溃的风险。不过,如果从大局看,刘邦攻打西魏国,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原因是:

一个是西魏国在黄河以北和以东,与关中仅隔河相望。如果魏王豹被项羽收买或收编,当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阵时,魏王豹乘人之危,西渡黄河,攻打关中,刘邦将顾此失彼,有亡国之险。如果魏王豹南下,翻越太行山,攻占河内郡,将与荥阳仅隔一条黄河,对身处荥阳前线的刘邦威胁也很大。

另一个原因是,魏豹实际上已经和项羽暗通款曲,对刘邦产生近在眼前的威胁。根据《汉书》记载,刘邦问从魏王豹那里游说回来的郦食其西魏国的步卒将领是谁,郦食其说是项它。从他的姓氏推测,应该是项氏家族的人,由此推断,魏王豹可能已和项羽结成军事和政治上的同盟

从以上两点看,不进攻西魏国绝对不行,即使困难和风险都很大,刘邦也必须即刻发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