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的艰苦岁月和范增的弃用:楚汉争霸

刘邦的艰苦岁月和范增的弃用:楚汉争霸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郦食其认为,这些六国的后裔一旦受刘邦的支持,再次当上国君,必然感念刘邦的好,那么,刘邦就能称霸天下了。项羽一旦使出瓦解、拉拢等手段,这些诸侯国甚至会与汉为敌,至少对楚汉战争,再次作壁上观。但范增不同意,主张加大对刘邦进攻的力度。范增成为刘邦缓解荥阳战场压力的最大绊脚石。据此推断,项羽做出的其他很多决策,应和范增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很多决策和计谋出自范增。

刘邦的艰苦岁月和范增的弃用:楚汉争霸

韩信平定了齐国,俘虏了齐王田广,赶跑了田横,消灭了齐楚联军,杀了楚军大将龙且。韩信在北方的作战以一连串的胜利告一段落。

从大的战略看,刘邦所在的荥阳战场,和韩信指挥的北方战场互相联系,互相支持,无法完全割裂开。如果没有韩信征服黄河以北地区,刘邦在荥阳一带的作战,可以说毫无希望。而没有刘邦在荥阳这一带拖住项羽的主力,韩信也不会这么顺利地打下这么大一片地盘。

从韩信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率军北征魏王豹,到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平定齐国,刘邦在荥阳的日子相当难过,完全可以用险象环生、九死一生来形容。

韩信是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左右,平定魏国和代国,刘邦本来答应给韩信三万精兵,打下代国和赵国。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后,他却等不及了,放弃以前承诺,派人来找韩信,要把韩信手上一部分精兵调到荥阳战场。曹参把这部分精兵带到荥阳战场。从这个举动看,当时,荥阳的战斗应相当激烈。曹参因此没有追随韩信攻略赵国。

到了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二月,刘邦的荥阳和敖仓之间运粮食的通道,经常被楚军侵夺,导致汉军得不到粮食补给,人心不稳。当时,刘邦也有点心魂不定,为此,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

郦食其说的话很多,但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复立六国诸侯王的后裔。”郦食其认为,这些六国的后裔一旦受刘邦的支持,再次当上国君,必然感念刘邦的好,那么,刘邦就能称霸天下了。他的这些言辞还是以前老一套的说法,没什么新意。刘邦大概实在是顶不住项羽的进攻,竟然同意了,马上命人去刻印章,分发给六国后裔。

郦食其刚走,张良来找刘邦,刘邦顺便把郦食其的观点说给张良。张良一听,当场就急了,竟然说:“如果按照这个人的主意行事,汉国彻底没前途。平定天下,毫无希望。”张良为此一口气说出“八个不可”。当然,中心思想很简单,就是把六国后裔封为诸侯王,短期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西楚国的敌人瞬间增加,汉军压力会减弱。但这些人为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快会和汉国离心离德。谁会为大汉天下继续效命呢?项羽一旦使出瓦解、拉拢等手段,这些诸侯国甚至会与汉为敌,至少对楚汉战争,再次作壁上观。这对刘邦无异于自毁长城,饮鸩止渴,割肉饲虎。

刘邦认可张良的看法,马上改弦易辙。但项羽进攻势头如此之猛,总要找到一个可行办法,缓解荥阳战场上的压力。刘邦向陈平问计。陈平说:“项羽所依靠的人不过是范增、钟离眛、龙且和周殷这些人。可项羽喜欢猜忌人。如果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这些心腹的关系,楚军战力必将受损,项羽必败。”刘邦觉得有道理,拨给陈平重金,让他去办这个事。

根据《史记》的记载,陈平首先离间钟离眛等人和项羽的关系,项羽从此开始怀疑钟离眛。

到了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项羽攻打荥阳的势头没有减弱,刘邦深感压力实在太大。为此,他派人向项羽请和,开出的条件是,“以荥阳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但范增不同意,主张加大对刘邦进攻的力度。范增成为刘邦缓解荥阳战场压力的最大绊脚石。刘邦从此惦记上了范增。

项羽曾派使者去刘邦大营,陈平负责接待,他摆出很高的规格接待来使。可当陈平发现来使是项羽派来的,竟然当着来使的面,把高规格的礼遇撤下,换上一般的接待规格,他还说:“我还以为你是亚父派来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你早说啊。”来使回到楚军大营,把这个事给项羽汇报了。项羽因此怀疑范增和汉军暗通款曲。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和群臣探讨他为什么能取得天下,曾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这句话无形中抬高了范增的地位。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七十多岁的范增时刻维护项羽利益,把项羽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和关心。

范增参加秦末起义时,已经七十多岁,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高龄。《史记》记载他“好奇计”,是拥有丰富的江湖经验、对人情世故和奇谋韬略很精通的人物。在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人们习惯性地把他打扮成诸葛亮和张良这类仿佛神仙附体的大谋士。在《鸿门宴传奇》这部电影中,他的沉稳、谋略和奇人气质明显压过张良一头。按照正常的理解,年轻且出道不久的项羽自然愿意把他当成可以依赖的父亲一样的人。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项羽主持的戏水分封,范增是如何在旁边帮着谋划的,但在分封诸侯时,根据史书记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这说明范增对项羽主持的分封具有巨大影响,至少把刘邦贬封到巴蜀,肯定和范增有关。据此推断,项羽做出的其他很多决策,应和范增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很多决策和计谋出自范增。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陈平仅仅使用一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竟然会把范增拉下水,让人不禁怀疑,范增和项羽的关系真的如一贯理解和想象的那样亲密吗?

如果把一些史料拼接在一起分析,可以基本肯定,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我们过于拔高范增和项羽之间的亲密度了。在楚军,范增可能被项氏家族排斥,他所作所为遭到项羽的厌弃,最终,范增被排挤出楚军,在落寞中走完他的一生。(www.xing528.com)

在鸿门宴上,范增和项氏家族的微妙关系暴露得很充分。尽管鸿门宴的很多细节很难经得起推敲,其真实性受到古今研究者的怀疑。但有一点还是比较能肯定的,在鸿门宴上,范增主张杀刘邦,而以项伯为首的一些项氏宗亲不主张杀刘邦。比如,范增在鸿门宴前后要求项羽攻杀刘邦,或者防备刘邦,这是有史可查的。而汉朝建立后,刘邦赐项伯刘姓,封为射阳侯,原因是项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解围。这说明范增和项伯等项氏家族的人关系不融洽。

根据《史记》记载,范增让一个叫项庄的人刺杀刘邦,在宴会上,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但这也并不能说明范增就和项氏家族关系好。项庄这个人从鸿门宴之后,就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如果历史上真有他,他应该不属于项氏家族中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范增能在项羽阵营有所作为,大概只能依靠项羽。

可是,从之后的楚汉争霸看,项氏家族是项羽最依赖的军事政治集团,除了项伯,这个家族在史书中曝光率比较高的还有项它、项悍、项冠、项声、项襄等人。项伯在项氏家族中的地位很高,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旦项伯和范增关系不睦,可以推测,其他很多项氏家族的人和范增的关系,也很难和睦。如果这些项氏家族的人和范增作对,项羽将很难妥善处理,即便为平息一下项氏家族对范增的怨气,他也会让范增离开。因此,项氏家族可能会趁着陈平使出离间计向范增发难,给项羽施加压力,这可能是项羽贬斥范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楚军中,项氏家族以外的人,并非都被孤立。楚军除了依赖项氏家族的势力,还有很多外姓人被信赖,并被委以重任,如龙且、周殷、郑昌、曹咎、季布、周兰和钟离眛等人。其中,项它和龙且曾多次并肩作战。还有一些地方势力,如薛公、终公等,为西楚国与汉军作战,甚至被杀。根据《史记》记载,陈平使出离间计,项羽怀疑钟离眛。但根据以后钟离眛的作战经历,钟离眛并没有真的失去项羽信任。史书记载可能有误。

《史记》明确记载,在天下大乱之前,项家暗自从事反秦活动时,郑昌和曹咎已经有恩于项家或者和项家过从甚密。除了这两人,虽然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其他人和项家在早期是否有很深的交往,但陈平等人说过,项羽喜欢任用本族人、与项家关系紧密的人,这些和项家关系紧密的人,很可能在早期加入项梁组织的反秦组织。在这些人中,龙且、周殷、周兰和钟离眛均被委以重任。项羽将楚军主力、西楚国的命运,交给龙且、周兰带到齐地,主持对韩信攻伐。他们是和项氏家族关系紧密且深受器重的外姓人。

可是,范增和这些人不同。他是项梁从江东起兵,到达齐地的薛郡后,通过怂恿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才进入楚国和项家军的核心圈。之后,他被楚怀王任命为末将,和宋义、项羽一起救援赵国。他受项羽信任,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宋义被项羽杀了,作为楚怀王任命的将领范增力挺项羽;二是他在巨鹿之战、戏水分封中表现出比较高的才能,为巨鹿之战做出重大贡献。而在反秦大起义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范增和项氏家族,特别是项梁并没有什么关系。一旦他被人离间,那些非项氏家族的人也很难有人站出来,为范增担保和说好话。

当然,范增的离去和他自身也有关系。他处理被汉军离间的事,非常不冷静。范增被陈平离间后,项羽“稍夺之权”。范增看出来项羽不信任他,顿时大怒,说了一句话:“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恳请骸骨。”“稍夺之权”,是指不露声色地夺了范增手上一部分权力。通过这句话,可以知道,一是范增在楚军中掌握实权,且权力不小,之前深得项羽信任。二是项羽并没有明目张胆地把他晾一边,更没有对他隔离审查。在处理他的问题上,很有分寸感。不管怎么说,即便项羽受人迷惑,但在战争期间,什么事都可能发生,项羽出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怀疑他,其实情有可原。可范增却因为这件事,主动提出离开楚军,显得很不冷静。

范增的脾气确实很大,说话还很伤人。除了在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后,范增气急败坏骂项羽是“竖子”外,现在他又说“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恳请骸骨”,再次挖苦项羽。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无非是说,“你项羽完蛋了,肯定打不过刘邦,你等死吧”。他的潜台词是:“你很蠢,上了刘邦的当。离开我,你彻底完蛋了。”范增显得非常自负,毫不顾忌年轻人项羽的地位、身份和脸面。别说项羽是一个自负才高的年轻人,而且还是那时候能左右天下形势的风云人物,即使普通人听了这句话,肯定也很生气

也许范增仗着曾力挺过项羽、在戏水分封中帮助过项羽,还被项羽封为历阳侯,一个行将入土的人,想在有生之年,实现一生抱负,却遭到项氏家族的倾轧,同僚们的袖手旁观,他深感失望,压抑已久的他看出在楚军无用武之地,项羽无力整合楚军各个利益集团,看到楚军内部人心离散,已无法收拾,他已被置于既尴尬又无奈的境地,由此,他真的看出项羽必败、西楚国必亡的未来,却无力回天,在愤然中,只能离去。

此时,项羽可能真的嫌恶他了。项羽在杀宋义时,确实需要末将范增在政治、军事上给予鼎力支持。到戏水分封时,范增除了为项羽提供智慧上的支持,其楚怀王任命的将领身份也给项羽提供很重要的政治支持。可是,现在今非昔比,已过去两年了,楚怀王已死,楚国大局尽在项羽掌握,范增的政治价值已经很小。这时候,范增如果还出言不逊,项羽还能继续包容范增吗?

从范增的说话方式看,他很可能得罪了楚军中的很多人,如项氏家族、项氏家族亲近的外姓人,谁会愿意和这样一种倚老卖老、极端自负的人交朋友、奔事业呢?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的脾气也很大。可是范增即便如此说话,他并没有表现出大怒的情绪,不但没有大怒,更没有治范增的罪。比如,褫夺他的历阳侯的爵位,或者把他抓起来。更关键的是,范增离开项羽后,根据《史记》记载,他并不是回老家居巢,而是回彭城。一个被项羽怀疑通敌的人,竟然还能回项羽的都城彭城,我们怎么理解呢?

一是项羽其实并不是真的怀疑范增。否则,这样一个人回到彭城,万一利用自身威望和能力,和项羽唱对台戏,会让项羽很麻烦。二是项羽可能迫于压力,暂时让他离开前线回彭城。他希望过一段时间,等风平浪静了,项氏家族和其他一些对范增有意见的人平息了怨气,再把他叫回来。三是可能让范增回彭城做其他一些事情。四是有可能让他回去从此养老,防止他和项氏家族、其他将领的矛盾激化,影响整个楚军的内部团结。当然,这都是因为“范增回彭城”这一细节而得出的推测。

不过,在回彭城的路上,《史记》记载,他疽发背而死,得这种病的人一般都是急火攻心所致,他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史记》对楚汉这段历史的记载,明确说明有多大年龄的,大概也只有范增一人,甚至对刘邦的年龄,记载得也不明确。这是题外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