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云校园:建设目标、意义与历程

数字化云校园:建设目标、意义与历程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根据这一倡导,在听取了与会专家的建议后,原国家教委于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属中学开设BASIC程序语言选修课,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开端。1983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会议。

数字化云校园:建设目标、意义与历程

课程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课程基地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转变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基地旨在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有效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信息处联合会在瑞士洛桑举行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会上,前苏联计算机教育专家亚而相夫提出了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根据这一倡导,在听取了与会专家的建议后,原国家教委于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属中学开设BASIC程序语言选修课,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开端。

到1982年底,全国已有19所中学开展了计算机教育活动。1983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程的目标是:①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②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有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③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上海视察教育工作期间,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这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www.xing528.com)

数字化学习的方法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大庆路小学特色发展、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利用优势、做好定位,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学校信息技术的先进经验,组织专人考察团赴扬州市多所名校考察信息技术的建设情况,积极组织申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验基地,努力搭建学科文化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