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陶瓷漆器发展史:多彩陶瓷与精美漆器

昆明陶瓷漆器发展史:多彩陶瓷与精美漆器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元明时期,制陶工艺进一步发展,窑业更加兴旺发达,特别是昆明变成全省政治经济中心后,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器品种类繁多,形制优美,汇集云南各地名窑精华。战国中期以后,昆明开始出现漆器,滇池地区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已有较成熟的漆器制作工艺。昆明羊甫头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为历年昆明最重要的一次漆器考古发现。漆器材质经鉴定主要为杜鹃木,与现在昆明彝族制作漆器的材质相同。

昆明陶瓷漆器发展史:多彩陶瓷与精美漆器

KUNMING TAOCI QIQI SHIHUA

【陶器】在距今4000~5000年前,云南滇池区域一带出现了一批活跃的古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并迅速扩展到全省各地,这与大理冰期结束后气候条件发生改变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这时中原内地处于剧变之中,发生了传说中的炎黄蚩尤等一系列的大战乱,北方民族和东南地区族群大量迁入滇池区域。

新石器时代,滇池区域各地开始制造和使用原始陶器,有早晚的区别和不同类型工艺,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

从使用材质看,考古发现的陶器多为夹砂陶,这是滇池区域原始陶器的一个重要特点。说明当时先民在原料中已有意识地掺杂少量的砂粒,以便改变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

从制作工艺看,昆明出土的早期陶器,几乎全部为手制,陶器的器身用工具拍打,留下了各种纹饰,有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线纹等,多以绳纹、划纹和点线纹为主。

从烧制技术看,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多为灰色和褐色,说明主要使用了氧化焰燃烧。由于火候掌握不好,以致陶器往往烧得“太熟”,烧流变形较多,并且大多数应是露天烧制而成的,水平不高,陶质疏松,质量较低。(www.xing528.com)

秦汉南诏时期滇池地区制陶技术进一步提高,已能制作较大型的陶器和造型复杂的器物。到大理国时的各种上釉陶器,工艺达到了颇高的水平,这些陶器釉色亮丽沉厚,外形美观,烧造工艺相当成熟。一些绿釉碗,胎质十分细腻,已经非常接近瓷器品质了。从釉色分析,大理国的陶器,以施绿色的釉为工艺特色。这种绿色釉可能含有较多的铜铅元素,属铅釉系统。从陶器光润的外观看,其施釉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但绿釉的烧成温度往往不太高。有些陶器格调富丽,胎质坚致,形成中国传统陶器中独特的大理风格。

【昆明青花瓷】明代,昆明能生产有本地特殊风格的青花瓷器,这是由于滇东北盛产青花料钴土矿,即这些瓷器的纹饰都采用本地所产的青花钴料绘制,多呈蓝中泛黑灰的青黑色。绘画题材有花果纹、动物纹、鱼澡纹、山水纹等,大多采用实笔画法,粗率自然,地方风格十分突出。有观点认为,云南是中国青花瓷器的发源地之一,一直到近现代,江西景德镇烧制瓷器的青花料,仍然多采用云南出产的钴土矿。

到元明时期,制陶工艺进一步发展,窑业更加兴旺发达,特别是昆明变成全省政治经济中心后,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器品种类繁多,形制优美,汇集云南各地名窑精华。

漆器战国中期以后,昆明开始出现漆器,滇池地区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已有较成熟的漆器制作工艺。在晋宁石寨山发现了漆器,如漆案、漆耳杯、漆盘、漆奁等,在呈贡天子庙也发现十余件漆耳杯,因脱落严重,说明很可能是生漆。昆明羊甫头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为历年昆明最重要的一次漆器考古发现。主要有各种兵器、生产工具和漆木柲,也有少量生活用具,还有以表现人物和动物为主题的木雕饰件。多用髹黑漆作底,红漆描纹,也有部分用咖啡色或棕红色漆作为装饰。有的还采用新的工艺技法,如嵌有锡片或缠以藤条、麻线。这些器物漆表精妙,造型生动,人物神态倨傲,有的彩绘色泽竟如同新制的器物。漆器的纹饰有涡旋纹、蜥蜴纹、蛙纹、点线纹、编织纹、点线条带纹、条带花瓣纹等,在红与黑交织的画面上,形成瑰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十分高超。漆器材质经鉴定主要为杜鹃木,与现在昆明彝族制作漆器的材质相同。云南很多地方分布有野生漆树,生产漆是有自然条件的,髹漆技术一直在云南较发达,之后由白族、彝族、滇西北的藏族等少数民族传承延续。有的日本学者认为云南是漆器的发源地。然而,中国内地使用漆已有4000年前的考古材料作为证据,并且在3000多年前,商代中原髹漆技术已十分发达,反而云南是使用漆的发源地的观点缺少依据。西汉滇池地区漆器制作已十分发达,有各种漆耳杯、漆盘、漆勺、漆几案等,红黑相间,花纹精致,并向滇东北和滇南地区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