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战推动航空工业进步

一战推动航空工业进步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加速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和飞机性能的提高。随着战事的持续推进,大战期间飞机性能获得改进、类型实现分化、型号出现扩充,航空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与之密切关联的航空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量。

一战推动航空工业进步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研制的首架飞机——飞行者1号在北卡罗来纳州腾空而起,虽然留空时间仅59秒,航程仅260米,却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纪元。紧随其后,法国设计师亨利·法尔芒(Henry Farman)、从美国移居到英国的设计师塞缪尔·科迪(Samuel Cody)分别驾驶由其本人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美国和法国、英国等欧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航空时代。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10月,旅美华侨冯如曾驾驶由其独立研制的飞机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飞行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在早期世界航空史上为中国赢得赞誉。

飞机制造技术不断得到改良与创新。1904至1905年,莱特兄弟在飞行者1号的基础上改良研制了飞行者2号和飞行者3号,其中,飞行者3号成为世界上首架能够实现俯仰、侧倾与偏航的实用型飞机。1910年鸽式单翼机试飞成功,1911年世界首架双引擎飞机在英国肖特兄弟公司面世,1912年全球首架全封闭单翼飞机研制成功,1913年世界首架重型四发双翼机在俄罗斯试飞成功。与此同时,早期飞行家们的驾驶技艺也愈加成熟。1909年7月法国人路易斯·布莱里奥(Louis Bleriot)成功驾机飞越英吉利海峡,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国际航行;1910年11月美国海军飞行员尤金·伊利(Eugene Ely)驾驶美制寇蒂斯(Curtiss)双翼机从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USS Birmingham)上起飞,成为舰载机的先驱;1913年5月,英国海军少校查尔斯·萨姆森(Charles Samson)驾机从行进中的希伯尼亚号战舰(HMS Hibernia)上起飞,标志着英国飞机率先实现了从行进舰船上起飞的尝试。[1]这些成就为此后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由飞机设计师亲自担任设计、制造、经营的作坊式飞机制造公司不断涌现,航空工业也开始起步。1909年6月英国飞机设计师弗雷德里·亨德里·佩奇(Frederick Handley Page)创立亨德里·佩奇飞机制造公司;同年11月美国莱特兄弟成立莱特公司;1913年12月英国设计师托马斯·索普维斯(Thomas Sopwith)创立索普维斯航空公司等。此外,一些原本生产自行车发动机机械产品的制造商也开始加入飞机制造领域,如德国容克斯公司、齐柏林飞船制造公司、德国电器公司(AEG)等。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部分欧美国家还新成立了一系列飞机制造公司,如1908年英国成立皇家飞机制造厂;1909年德国成立信天翁航空器制造公司;1910年俄罗斯创立第一俄罗斯航空制造公司;同年英国成立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1911年德国创立德意志航空器制造公司;1912年美国成立格伦·L.马丁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等。据统计,至一战爆发前各参战国所拥有的飞机数量已近千架[2]

一战加速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和飞机性能的提高。战争爆发后,飞机开始执行侦察敌方阵地、定位敌方火炮等具体任务,敌对双方在空中驾机相遇仅能依靠手枪或投掷炸弹相互威胁。随着战事的持续推进,大战期间飞机性能获得改进、类型实现分化、型号出现扩充,航空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性能提升的同时,飞机也逐步完成了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和教练机的分类。虽然一战期间还未出现专门的运输机,但已经有参战国使用飞机运送物资和人员的记录。

随着战争的深入和作战飞机性能的提升以及功能的完备,各参战国都想掌握制空权,这促进了各国飞机制造商对新式飞机的研制进度。以德意志帝国为例,仅一战期间其国内各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并生产了多达60余种型号的飞机,其中仅战斗机型号就有26种,另有7种型号的轰炸机,在这当中有被称为一战德意志轰炸机“三驾马车”的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中型轰炸机、戈塔G.IV/G.V重型轰炸机与AEGG.IV中型轰炸机。协约国中英国、法国、俄罗斯以及后期参战的美国也不断推出新型飞机,由英国索普维斯公司研制的“骆驼”式战斗机被称为“一战的‘喷火’战斗机”,由法国法尔芒公司研制的F-20、30、40及50型飞机被协约国广泛使用,由俄罗斯西科尔斯基(Сикорский И.И.)研制的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Илья Муромец)在整个一战期间对同盟国空军形成压制优势,等等,这些都成为一战时期各大国航空工业的优秀成果。(www.xing528.com)

表3-1:1914年与1918年飞机主要性能参数对比[3]

战场上的惨重伤亡促使参战国加紧本国的飞机生产进程,因此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飞机产量相较于战争初期的千余架出现巨大增幅;飞机生产数量逐年增加(见下表),航空工业的从业人数也迅速增长。以俄国为例,其国内从事航空工业的人数从1914年的1675人增加到退出一战时(1917年)的10800人。

一战期间各交战国空军在空中展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厮杀”,飞机的参与使得人类战争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种新式飞机成为衡量各国军事实力的标准。与之密切关联的航空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量。

表3-2:1914—1917年各主要参战国飞机产量(单位: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