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情绪和自我意识等。幼儿心理的紧张状态、失衡往往与他们的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焦虑和恐惧两种消极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明显。电视看得过多,与伙伴之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随之减少,人际交往能力渐弱,加之成人呵护过度,自我中心几乎成了幼儿的通病。

幼儿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一) 幼儿心理健康表现

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卫生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活泼开朗,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行为举止大方;乐群、合群,适应集体生活,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等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生活起居规律正常。有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他物入睡现象;不挑拣吃穿、不贪喝饮料,进餐时细嚼慢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能按类别整理自己的物品;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情绪愉快而稳定。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情绪表达的方式适度、恰如其分,不乱发脾气、摔打玩具或其他什物;能随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

3.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集体中愉快地生活,会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人有爱心、同情心和友好行为;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有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

图2-2 集体阅读

图2-3 共同游戏

4.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问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或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时,认真专注、不怕困难、主动探究和尝试;喜欢表达,愿意倾听,乐于与他人讨论问题,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乐于想象和创造,愿意用绘画或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5.有自尊和一定的社会适应力。能接受和听从成人的合理批评、建议与嘱咐,愿意为集体、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诚实,不说谎,能主动承认错误,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索要他人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参加幼儿园活动或社会活动时,文明礼貌,行为得当、举止大方。

(二)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1.生理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等。人类行为和身体一样,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病菌或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会导致幼儿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疾病造成的身体不适,也可致幼儿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母亲孕期的健康、营养、情绪等状况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间接影响;大脑损伤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或造成心理、行为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心理发展迟滞、交往障碍、学习困难、智力低下、动作迟缓、协调感差、情绪障碍等。

2.心理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情绪和自我意识等。美国学者托马斯(A.Thomas)等人从养育的角度将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容易护理的”儿童,他们的饮食、睡眠习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节律,喜欢探究新事物,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第二种是“困难的”儿童,他们的活动没有节律,对新生活很难适应,遇到新奇事物或人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心境消极,通常会表现出不寻常的紧张反应,如大哭、大叫,发脾气时脸色有明显变化;第三种是“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节律多变,遇到新事物或陌生人时往往会退缩,对环境的适应较慢,心境带有否定性[1]。每个幼儿最初的气质类型各不相同,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其行为反应有很大的差异。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对客观现实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是幼儿最明显、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惧怕、沉默不语、缺乏主动性等常常是性格胆小、拘谨的性格表现;而攻击性行为、爱发脾气等多发生在性格外向、暴躁的幼儿身上。

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通常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现实生活中,当幼儿的需要得不到或不能全部得到满足时,就可能产生动机冲突,这是干扰幼儿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对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就越迫切。幼儿对食物、水、睡眠、游戏等基本需求十分敏感,当环境不能及时满足需求时,就会产生消极或紧张情绪,当无法克服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时,幼儿就会体验到挫折,如果幼儿以逃避现实、回避矛盾的态度对待挫折,或不知所措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情绪是个体被激起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主要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主要中介因素。积极情绪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身体舒适;而消极情绪则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身体衰弱。幼儿心理的紧张状态、失衡往往与他们的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焦虑和恐惧两种消极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明显。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正确认识自我是幼儿支配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幼儿人格发展和行为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通常会根据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不适当的自我认识会直接影响自我评价。

3.社会因素。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使幼儿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高层住宅和单元房在改善幼儿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使幼儿户外活动、同伴交往的机会减少。电视电脑手机电子信息产品填补了同伴交往的空缺,成为幼儿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伙伴”,虽然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和知识量,却也带来了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交流以及孤独、沉默、退缩、自私等负面影响。电视看得过多,与伙伴之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随之减少,人际交往能力渐弱,加之成人呵护过度,自我中心几乎成了幼儿的通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也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对幼儿的期望,家庭的教育能力、方法和教养态度,双亲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物质条件与氛围,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等,都与幼儿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的特点,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家庭占据较大比例,父母视子女为“家庭中心”,一味从物质和行为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致使孩子出现依赖、自私、任性、蛮横、自我中心、孤独、劳动意识缺乏等诸多问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养方式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常态。家长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预期,对孩子实施高强度的或专门的教育,由于要求过严,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幼儿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其产生自卑、退缩、冷漠、无所适从等不良心理倾向;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其他事物而无暇顾及孩子,幼儿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家庭氛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的意义,幼儿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情感会得以自然表露,而情感的自由表达和流露有利于幼儿人格健全地发展。

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或干预,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理论依据。鉴于幼儿心理发展、幼儿认知与学习等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论述,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下面着重讨论分析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环境因素(www.xing528.com)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是幼儿第一个以教师和幼儿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所构成的集体保教机构,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师幼、同伴、环境等多向交互作用,奠定发展基础。幼儿园教育环境、各种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所以,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空气质量,环境创设,色彩与照明,活动空间,教学设施,乃至幼儿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规章制度,转换环节,活动细节等,都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1.师幼关系。师幼关系可以分为和谐融洽、淡漠游离、疏远对抗三种类型。后者是师幼关系中不健康、也不正常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是鲜见的,或短暂、偶发的,但是对于心智尚处健全中的幼儿而言,依然会心存压力,如果教师疏于观察和改善就会导致幼儿身心受损。如生理功能紊乱,身体不适,产生饮食、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痛疼,对幼儿园产生惧怕心理等;心理功能下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降低等;负性情感增加,造成心理紧张、烦恼、易怒、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迁移泛化,或迁怒于他人或形成抑郁状态等。可见,师幼关系直接作用于幼儿心理与行为,幼儿会因教师的亲近、关怀、鼓励而高兴、自信、活跃,也会由于教师的疏远、拒绝、冷淡而沮丧、自卑、易怒。

在师幼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养态度、教育方法和个性特征等因素。一方面,如何处理和把握幼儿身体锻炼、疾病防治与心理呵护,教学与游戏,知识学习与良好习惯养成,服从与抗拒,维护与破坏,向师与游离等一系列的关系,均会受到教育思想与态度的制约,而容易被教师忽视、疏远或拒绝的往往是相互关系中后者,这恰是师幼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另一方面,教师包办代替和溺爱、重智轻德的保教态度,“小学化”、“成人化”的教育行为和方法,既是导致师幼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也会使幼儿处在内心焦虑和矛盾冲突之中。长此以往,幼儿会滋生脾气暴躁、言行不当、厌学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特别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填鸭式的“小学化”教育,更是危害幼儿身心健康,使其丧失美好童年生活,抹杀幼儿创造潜能,还未上学便已厌学,误导幼儿家庭教育,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源,使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体验出现偏差,对幼儿的健康心理造成及大的危害。心理学家对幼儿在不同情况下学习词汇、语言、操作的实验表明:科学的教养方式与行为,教师亲切和蔼的教育态度,可以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才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灵活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2]

幼儿的一些消极心理或不当行为与教师的个性特点、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期望过高,反而会导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自身情绪不稳定,也会使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行为问题增多;教师缺乏自信或倦怠的言行,会成为一种负向暗示,使幼儿出现自卑、胆怯、退缩、消极等情绪和行为;教师呵斥或冷漠的行为,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不良行为发生。特别是教师的苛责、冲动性辱骂或体罚行为,会成为一种负面的、潜在的“生动演示”,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有相应的“情境”出现,幼儿就会脱口而出,行为举止与教师如出一辙,更为严重的是,被施对象会在性格和情绪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这一行为不仅有悖师德,如行为结果严重,还会触犯法律。有关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3]:过于强势、夸张、敏感、焦虑、恐惧、偏执是一些幼儿园教师主要的心理表现,一些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应以自身的职业素养、专业修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营造自由平等、宽松愉悦、充满快乐的幼儿园环境氛围。

2.同伴关系。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心理健康的必备前提。健康的同伴关系应该是和睦相处、互助互爱、合作分享,这样的同伴关系,有益于幼儿形成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且乐观、积极、合作、分享、友爱,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自我中心。这是同伴交往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每个幼儿都是享有特殊地位的“宝宝”和“贝贝”。“宝宝”和“贝贝”们在与同伴交往中,总会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很少想到或关心他人。当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或没有得到满足时,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甚至是攻击性行为。

二是交往方式不当。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独断、任性,不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或行为鲁莽、冲动,常常引起其他同伴的误会或责难,或怯懦、胆小,为避免与同伴交往而不愿参与活动等。不当的交往方式会使幼儿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离群和独处,甚至被剥夺与同伴的交往权利,从而导致独占、攻击、粗暴或胆怯、孤独、不合群等心理行为产生。

三是教育方法不当。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搡他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从小不吃亏,甚至纵容孩子使用暴力解决争端;也有家长时时处处鼓励孩子争第一,使孩子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造成表现形式上的你争我抢,埋下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隐患。这些不良行为或隐患,有的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有的则是从影视等媒体学来的,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教育与矫正,幼儿会逐渐形成粗暴无礼、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同伴交往中存在多层次的交往类型,它是由幼儿同伴交往发展水平决定的。幼儿行为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两大类型:积极行为包括友好、帮助、分享、合作、同情、谦让;消极行为包括打人、说难听话、抢占玩具、招惹他人、吵闹、引起冲突等。受欢迎的幼儿较多地表现出积极、友好行为和很少的消极行为;被拒绝的幼儿则较多地表现出消极、不友好行为,积极友好行为较少;被忽视的幼儿表现出的积极、友好行为和消极、不友好行为均比较少。可见,为幼儿提供伙伴的共同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同伴集体、形成良好同伴关系,促进其亲社会性行为正常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活动空间。活动空间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和适龄幼儿数极不匹配,幼儿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现有幼儿园大班额或者随意扩大班级容量的现象比较普遍,超班额现象严重。特别是优质幼教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尤为突出,幼儿园班额多在40—60人,个别幼儿园的班额更大;一些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或因教师编制问题而尽可能地少聘教师,导致班额较大,师幼比例失衡[4];还有的幼儿园受办园经费制约,或租用场地办园,幼儿园建筑面积不达标,建筑结构、功能布局不合理,游戏活动、户外活动场地不足,幼儿活动拥挤、受限。其中,大中城市特别是老城区的一些幼儿园几乎没有或只有很小的户外活动场所。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密的活动空间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不主动参加活动现象增加,社会交往减少。

4.活动资源。活动材料与环境资源的多寡,是否满足幼儿活动需求,能否形成真正的互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是否以幼儿为本等,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幼儿园及活动室空空如也、四壁白墙,没有花草,活动材料匮乏,幼儿就会被毫无生机的环境所束缚,在无所事事中产生紧张、厌烦的情绪和安全感缺乏。

现实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活动材料与环境资源当摆设,走形式。有幼儿园把具有民风民俗特色的竹筲箕、小背篓、民族包和帽子等,都高高挂在墙上,幼儿想玩一玩、背一背、戴一戴,只能是“望梅止渴”;一些幼儿园有操作材料、自制玩具,但怕幼儿损坏,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作用;部分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只顾拍摄活动区和材料(主要是摆放形式、墙饰、局部装饰),而非记在心里、研究领悟其承载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价值,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特别是本园本班幼儿的需要,只是照搬套用、机械模仿。另一种情况是,墙饰内容、区角位置以及材料投放的种类和数量长期固定不变。环境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一,墙壁上是排排粘贴的幼儿作品,并且贴死、粘牢;幼儿发展评比栏中的标记还是小红花,且小红花也是被老师亲自贴上去的;环境创设中,重设施设备和教具的购置,轻幼儿学具、操作材料的提供;没有理解活动区的内涵和价值,活动区角设置和材料缺少变化,操作材料数量少、种类少,幼儿自主选择和操作的机会少,既使幼儿有选择的机会,也是在教师提出条件前提下的有限选择。

此外,幼儿园或周边环境中的噪声和空气质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有较大影响。街道上的嘈杂声音、大声吵闹等都会使幼儿感到烦躁,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活动和休息。特别是较强的噪声不仅会使幼儿感到刺耳难受,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进而使动脉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引起头痛、头晕、消化不良等生理反应和烦躁、易怒等心理反应。

据研究,空气中悬浮粒子浓度每增加一倍,死亡率即增加15%;室内空气混浊,小环境含铅、甲醛、一氧化碳浓度超标,会使幼儿的血液携氧量下降,导致肌体组织缺氧、受损,使幼儿的精细动作和大脑发育受到影响;阴暗潮湿、光线不足和通风不畅的室内环境,也会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教师的健康心理,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交往和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关键。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

[1]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J]. 山东教育,2003(Z3) .

[2] 申平. 谈支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DB/OL]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2年论文征集和评选,http://essay.cnsece. com/article/9349.html,2013-11-24.

[3] 杨鼎文.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07(6) .

[4] 王兴隆沈建洲张海钟. 甘肃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与对策研究[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