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中心理念深化: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人民中心理念深化: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换言之,人民是由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代表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环境保障、安全等。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人民中心理念深化: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人民的概念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不同方面的人组成的。换言之,人民是由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代表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新时代,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现有流动人口达到2.45亿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城市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还没有在流入地特别是大城市扎下根来,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比当地居民更多更大的困难,社会融入面临诸多问题,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大量流动人口带来的城镇空巢家庭、农村“三留守”人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另外,还有贫困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士等弱势人群,都是社会治理需要重点关心的对象。只有木桶的短板补齐了,水桶的盛水量才能增加。同理,只有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好、发展好了,社会文明程度才能提高,社会稳定和谐才有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环境保障、安全等。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利益时,首先应该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把握尺度、拿捏分寸,维护公平正义,有时对于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还应给予必要的倾斜保护和特殊照顾。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享是目的,共建和共治是手段;共建是重点和前提,共治是关键和保障;共建和共治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二者服务于共享这一根本目的。共建共治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要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