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动向及现状文化产业论文集符合规范的标题,无需更改

研究动向及现状文化产业论文集符合规范的标题,无需更改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提出。三亚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令人鼓舞。2001年,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了对落笔洞文化的保护性开放和研究的新阶段。2010年,三亚学院批设校级重点课题《落笔洞研究》,开展对落笔洞文化的系列研究。定义为“落笔洞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目前尚无人专题涉及。

研究动向及现状文化产业论文集符合规范的标题,无需更改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提出。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辖教育研究革新机构于1973年7月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最先试图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首先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个新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了许多国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教育行政官员的积极响应[2]

从世界范围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兴盛时期,以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为代表;1980年代末期以后的回落时期,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199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校本课程开发再次兴盛,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口号。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开始受到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廓博士于2000年9月出版的专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以及同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斌华教授和吴刚平博士也分别于2000年12月、2002年11月先后出版了各自的专著《校本课程论》与《校本课程开发》。这三本专著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国外校本课程相关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译介与多角度的个案介绍,是当前国内校本课程理论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靳玉乐的《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樊香兰《制约校本课程实施的瓶颈及应对》,严济良、彭钢《构建校本评价机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等,主要是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海南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兴未艾。言玉梅等撰写的《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为海南本土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30%的学校开设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有的还编写成教材实施,但在课时、教师方面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实施和管理不规范。儋州市那大中学开发的《苏东坡与儋州文化》、《儋州民间艺术和民俗学》等校本课程有一定影响力。

三亚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令人鼓舞。已在20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开发出近30门校本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生命教育、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活职业技能四大系列,如市实验中学的《激情岁月》、八一小学的《公共意识“三字经”》、第九小学的《快乐德育园》、市五中的《夏日里的微笑》、市一中的《美丽的三亚》、《布朗太太在三亚》、《三亚环保教育读本》、市二中的《三亚风情诗文诵读》等等。

(二)关于落笔洞文化的研究

对于落笔洞文化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www.xing528.com)

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建立在考古学意义上的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及对相关文化研究。如郝思德1997年1月发表在《南方文物》的《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文化初探》,1998年6月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三亚落笔洞遗址》一书,详细记载了三亚落笔洞遗址的发掘过程,并对落笔洞遗址文化进行了分析和特征界定。

二是2000年至2009年,以旅游开发为背景对落笔洞的关注。2001年,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了对落笔洞文化的保护性开放和研究的新阶段。2005年4月三亚教育局教研室陈鹏程主编《三亚风情诗文诵读》,选择了落笔洞八首诗。2006年1月,时任三亚市博物馆馆长黄怀兴的《三亚史迹叙考》及《摩崖石刻》,是其研究包括落笔洞文化在内的三亚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2007年10月,三亚学院成立落笔洞文化研究所,由具有深厚考古学背景的复旦大学知名教授葛剑雄担任特聘所长,在机构上确保了对落笔洞文化研究的组织性、科学性和系统性。2009年1月,《海南日报》以“解读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密码”为题,对落笔洞摩崖石刻进行学者评说,该文认为,在三亚荔枝沟“落笔洞”内,那些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题写赞美落笔洞的摩崖石刻,显现出浓浓的文化氛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2009年8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三亚历史文化丛书》之《落笔洞》,对落笔洞文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三是2010年以后,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掀起一股包括对落笔洞文化在内的海南区域文化研究热潮,成果斐然。2010年,三亚学院批设校级重点课题《落笔洞研究》,开展对落笔洞文化的系列研究。2010年起,《三亚学院学报》开辟专栏“落笔洞研究”,发表了系列有关落笔洞文化研究的论文,如陈彦军的《落笔洞摩崖题刻探赜》、《论扩展落笔洞文化研究的范围》、《落笔峰下的文脉——从落笔洞诗壁到三亚学院》、《奇甸文明的发现之旅:落笔洞研究探微》,岳林海的《落笔洞文化简谈》。席晓丽的《三亚落笔洞传说初探》、《落笔洞与黎族三月三》也发表在不同刊物中。2011年12月,阎根齐、刘冬梅著的《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有专章“落笔洞人”社会对落笔洞文化进行阐述。

(三)关于落笔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2005年4月三亚市二中校本课程《三亚风情诗文诵读》,由陈恩祥任主编,编辑了落笔洞专章,选择了关于落笔洞6篇文章和8首诗加以介绍,即落笔洞简介、落笔洞(黄怀兴)、“三亚人”(周德光)、云从龙与三亚落笔洞(徐日霖)、寻落笔洞(杜光华)、落笔山(孙令辉)、诗八首。书籍参照人教版的编写特点,每篇课文都备有阅读提示、点评和练习。该校本教材涉及落笔洞部分,只对有关落笔洞的诗文进行语文层面的收集和整理开发,可作为内涵丰富、外延深广的落笔洞文化一部分。

定义为“落笔洞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目前尚无人专题涉及。从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论角度出发,依托落笔洞文化来开发民办高校的校本课程,进而弘扬落笔洞文化,实现民办大学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功能,同时也为形成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和推动学科建设作出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