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的个性形容词:探寻苍色的多重含义

毛泽东的个性形容词:探寻苍色的多重含义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毛泽东既是如此追求“怅寥廓”之境,在形容词上肯定会有所体现,如取大不取小,就高不就低之类。就字而论,毛泽东最喜用的形容词似乎乃是“苍”,竟达十三处,其中虽有叠用之例,仍属出挑,几可供好事者做成一篇专题论文了。事实上苏东坡之词虽“旷”,辛稼轩之词虽“豪”,若以量而论,二人词作中的“婉约”之情,仍较旷达、豪放之情为多。

毛泽东的个性形容词:探寻苍色的多重含义

毫无疑问,毛泽东既是如此追求“怅寥廓”之境,在形容词上肯定会有所体现,如取大不取小,就高不就低之类。果然,经查询,“大”出现二十一处,“小”仅六处;“高”出现十六处,“低”竟不著一字。“高”和“低”的区别价值不大,“大”与“小”的悬殊则绝对是充满毛泽东特色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古诗词中,“小”的功能远在“大”之上,其出现频率,也远非“大”能够企及,大致相当于将毛泽东诗词中的“大”“小”比例正好颠倒过来。就古诗人而言,诗味的较量,匠心的包孕,从来不是体量上的攀比,而更像是某种私底下的较劲,以深化意味,濡染诗情,当此之时,“大”便常常显得大而无当,搔不到痒处,不如“小”善于见微知著,“于细微处见精神”。毛泽东当年欣然为江青所摄的一张庐山风景照题词,当不完全是为了取悦妻子,而是照片传递出的“暮色苍茫”气息,确确实实打动了诗人,因为那正是最容易唤起毛泽东诗情的东西。毛泽东“形象思维”的特征在于,他不屑于抒发春恨秋愁,不屑于感叹身世的零丁孤苦或处境的孤馆春寒,他诗眼的构造天然长于仰观宇宙之大,而非俯察品类之盛,也正因此,该“形象思维”其实融入了大量“概念思维”的印记。更具知性功能的“大”,较之感性的“小”,自然也就更有用武之地了。毛泽东对“寥廓”之情的偏爱,对“峥嵘”之景的热衷,正显出其诗眼文心之所寄。就字而论,毛泽东最喜用的形容词似乎乃是“苍”,竟达十三处,其中虽有叠用之例(如“烟雨莽苍苍”),仍属出挑,几可供好事者做成一篇专题论文了。与“苍”品格相似音韵相谐的“茫”凡八见,“莽”三见,另“萧”四见,亦大可连类参观。说起来“苍”字的属性也颇为暧昧,它固然可以在描摹蛮荒之景、状写伟岸之姿时一试身手,如毛泽东笔下之“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句,而当字面组合为“苍颜”、“苍苔”、“苍天”之类,又可以营造最为萧瑟零丁的人间孤情,但后者恰恰是毛泽东兴趣不大的。

又,毛泽东似于“横”字深具会心,竟至出现十处,著例如“横空出世”、“沧海横流”、“江河横溢”、“万里长江横渡”等。“卷”亦深喜,故达七处,且多为描摹风姿,如“西风漫卷”、“红旗漫卷”之属,而非“帘卷西风”或“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之类。

性喜填词的毛泽东,虽然推崇所谓“豪放”派,但他显然也知道,“豪放”绝非长短句的正宗,而只能算作旁系,所以他有次曾提到自己也有“不废婉约”之好。这里便闪出一个小小的疑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诚然是极富智慧的古训,但似还漏掉一项,即“工欲善其事,必先择其器”,因为所择之器不当,即使百般研磨,仍可能南辕北辙。事实上苏东坡之词虽“旷”,辛稼轩之词虽“豪”,若以量而论,二人词作中的“婉约”之情,仍较旷达、豪放之情为多。性喜作“豪放”语的毛泽东,为什么偏偏喜欢选择一种公认不擅长表达豪放之情的体裁呢?毛泽东在致陈毅的信中虽然说过“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而于“要讲平仄”的律诗一道“还未入门”,仍不足以释人疑窦。数十年来手不释卷且展读的多为古国经籍的毛泽东,不可能连长短句的命门都不知道。也许,我们只能将此理解为一种蓄意,一种词人的抱负,即毛泽东刻意欲使古老的长短句老树发新枝,以承载起完全不同的精气神。

所以,若我们以长短句的惯常造语风格与毛泽东词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出入极大。宋人在长短句中好弹眼泪,好作悲愁之语。以“愁”字而论,即使豪迈逾恒的大词人辛弃疾,仍极为热衷,名句如“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等。而名篇《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更显得是一位说愁识愁的大家。反观毛泽东词札,愁仅五现,且多出现在“少年不识愁滋味”之时,一九二七年以后,则不复愁矣。“泪”字情况与此类似。(www.xing528.com)

若是骚坛巨匠,也未必不可以悲哀之词表豪放之情,“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之法,先人在《诗经》中已有过尝试。毛泽东似于此道稍逊,处理相对较为简单,习惯以巍峨之词表巍峨之情,于个中微妙的转换,知会无多。换句话说,毛泽东笔下的豪放之情,多类云端中语,气势固然不同凡响,但较难在具体的现实之境中找到着陆点,这便难免给读者的欣赏带来不小障碍。其“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固可借用王国维评语“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而其“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昆仑山)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语,虽豪情万丈,却是极难想象的。虽然轰然叫好声不绝于耳,我还是要承认,它们有流于概念之嫌。毛泽东一九六五年“重上井冈山”时,曾在《水调歌头》中写出“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之句,二十年前那场关于“歌德还是缺德”的讨论,曾颇涉此语。按此两句应为毛泽东对眼前故乡风物的据实写照,但事实上却与眼前风物关系甚远,当年的井冈山,不可能有此景观。这便给了我们一种有益的暗示,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也许是过于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之故,故笔下之象,往往只是心象的折射,而与现象本身相去甚远。

中国古代大诗人,往往文心绵密,著眼匪微,寄慨独特,诗眼诡谲,俾翻新旧物,求生面别开。毛泽东则独标高格,拂尘去屑,独欲效鲲鹏展翅,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浑不愿对春江鸭足、东篱野菊乃至绕床饥鼠有所措意,遂使气度孱弱如我者,读后偶尔会感到不知所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