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基本理念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基本理念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读书稿是编辑的基本工作,但是如果对审稿工作缺乏基本理念,就会失去工作方向。“有错必纠”是编辑的工作原则。事实上,业内一部分编辑不屑于伏案审稿,他们只想做“策划”,不愿意在文字工作方面下工夫,结果不免眼高手低,反而丢掉了看家本领,或者根本就未曾练就基本功。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基本理念

读书稿是编辑的基本工作,但是如果对审稿工作缺乏基本理念,就会失去工作方向。择其要者而言之,作为编辑,心中应该有以下几条不能忘记的理念:

1.书的文字内容不应该有差错

这里所说的内容,同样指采用其他各种媒介形式(图像、视频、声音)所表达的思想。

用文字(或图像、声音、视频)形式出版作品,发表文章,其中的内容和文字不应该有差错,这应当是常识,也应当是共识,更是普天下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在使用文字时都可能会出差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也都知道应该随时纠正差错。身为编辑,对待文字和内容方面的差错不应姑息。

2.有错必纠

身为编辑,决不能认同审稿中的马虎了事、敷衍态度,不能觉得出一些差错是无所谓的事情。如果抱着这种态度,那无异于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而职业的价值也荡然无存。“有错必纠”是编辑的工作原则。纠错是“对事不对人”,不是跟作者过不去,而是跟差错过不去,是将作者当朋友,视差错若敌人。

3.图书产品质量是出版社生命线

近年来,除了少量的畅销书品种以外,大多数新出版的图书单品种销售量持续下滑,业界对此有许多抱怨,例如,埋怨现在的物质社会对人的诱惑太多,人都变得不爱读书了;埋怨现在出书品种太多,读者在选择时无所适从;埋怨网络阅读冲击了图书阅读;埋怨应试教育使学生和家长只买教辅书,不买课外读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批评编校质量的意见也时有所闻。

说“图书产品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并非言过其实。身为编辑,当反躬自问:我们的书值得读者买吗?我们的书值得读者读吗?如果我们出版的图书是精品,喜欢看书的读者会不买吗?如果图书编校质量很差,错误百出,那么不仅上级会查处,读者也不买账。假如读者都不买书了,那么出版社离关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4.好书是编辑改出来的

编辑审稿的逻辑起点是:(www.xing528.com)

(1)设定书稿内可能有各类差错。笔者从事编辑工作37年,经手的书稿不下三四千种,从未见过没有任何差错的书稿。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书稿往往到了终审阶段还存在许多差错。

(2)尽力寻找差错,纠正差错。编辑对文字要敏感,不能迟钝。要善于识别内容差错和文字差错。要分得清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差别。即使是“手民误植”,也是硬伤的差错——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输入”就是“写”;“输入失误”就是“写错”;手指+键盘=笔。

先前我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编辑界也爱用这句话来指另一种意思,即编辑用智慧劳动来提高书稿品位而取得的成就,期间充满着敬业精神、认真态度和自豪感。然而,如今也有编辑朋友不以为然,认为好书只是作者写出来的,即使有错,也由作者文责自负,与编辑无关,编辑不必一字一句去审改。事实上,业内一部分编辑不屑于伏案审稿,他们只想做“策划”,不愿意在文字工作方面下工夫,结果不免眼高手低,反而丢掉了看家本领,或者根本就未曾练就基本功。

有谁敢说“书稿不用编辑修改”?时下有很多作者的学术水平、理论能力、文字功夫都不能尽如人意,又有很多编辑的理论见识、知识积累和文字功底都不过关,以致造成“无错不成书”的令人不满的局面。差错率万分之一以下便算合格的尴尬标准,乃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举。仔细想想,我们是否内疚?

一旦作者不再坚持“文章千古事”的道德准则,信口开河,落笔随便的习气便会愈演愈烈。为此,面对一部处处瑕疵的书稿,哪怕它学术水平再高,或者故事情节再吸引人,编辑是不可以“无为而治”的。编辑替作者纠错,是一种为了“做好书”的神圣职责。尤其是名家的书稿,经过编辑的审稿纠错,就能成为名著精品,反之,就会落下莫大的遗憾。我们坐在编辑的位置上,有错必纠,助名家一臂之力,方显无名英雄本色。

在世界各国的出版史上,都不乏经过编辑修改而使书稿成为大放异彩的作品的典型例子。

案例1-4:《傲慢与偏见》的编辑修改

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是一部经典作品,出版后两百多年来备受称赞,小说的优雅文笔和精确修辞尤其受到英语专业教师们的推崇。但是牛津大学英国语言文学教授凯瑟琳·萨瑟兰研究了简·奥斯丁的大量手稿,发现其中的文字风格远不如出版稿中那样精雕细琢。手稿中语言谬误甚多,标点符号错误不少,说明她的写作并非完美。奥斯丁小说的特色是精心断句和警句式的语言,但是手稿里并未显示这一特色。研究的结果是:天才的编辑威廉·吉福德在审稿时对作品做了大量的修改和润色,增写了许多优美的文字。经典是这样炼成的。(参见欧飒[新华社特稿],载《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0月27日)

5.编辑审读书稿的经验是“选题策划”和“市场策划”的基础

身为编辑,假如没有审读过大量书稿,没有经验,那么对于策划什么样的选题会心中无数,面对书稿时也不知道如何判断,不知道该下何种结论,很难对作者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且也不会懂得某个选题应当如何针对市场,实现销售目标。即使策划了选题,策划了市场销售策略,也很可能产销不对路,难以真正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