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里堤:人与水的和谐共生

千里堤:人与水的和谐共生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处平原的家乡,千里堤是最突出的地貌标志了。记得住的乡愁,千里堤最令人魂牵梦绕。千里堤是故乡的人与水抗衡的产物,是为了生存的水利工程。千里堤、大运河等这些水利设施,在着眼于解决人与水的关系时,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性世界里千里堤、大运河、长城

千里堤:人与水的和谐共生

地处平原的家乡,千里堤是最突出的地貌标志了。记得住的乡愁,千里堤最令人魂牵梦绕。

我们那一带被称为堤仑四十八村,村庄是不是四十八个,我说不清楚。村庄东西方向排列,呈一条线弯曲排列,依偎在千里堤的臂弯里。千里堤是因海河而存在,是历史上祖祖辈辈与海河斗争留下的水利工程,是保护我们村庄的生命线

在儿时的记忆里,关于千里堤长度的概念不太强烈,那是我不可想象的,肯定是长得不能再长,河有多长它就有多长,要不为什么叫千里堤呢,要知道千里对小孩来说那可是个超智力的概念。但是对于千里堤的高,我的印象还是相当深的,高高的、宽宽的,可以用课本上刚学的雄伟一词来描述。两面的堤坡长长的,南坡较缓,一点一点的与村庄连成一体,北坡则较陡,河里水量的多少决定着人们能见到它的长与短。小时候,如果不是顺着每个村口倒“人”字的斜坡,爬上千里堤可是一件费劲的事情。后来才逐渐地理解了,千里堤是村庄的保护神,它的高度、厚度就是人们生活的信心,到了汛期的时候,千里堤以北都是水,白茫茫,一望无际。水乡的人低调,就是因为见识过水的力量,可不敢吹牛的。站在千里堤上,看着这直达天际的水体,所有的一切都变渺小了,村庄是那么小,房屋是那么小,人就更加的微不足道。这时的千里堤,身躯变瘦了,浓缩成了一洼白水的边界线,黑黑的一条线,蜿蜒伸向远方,挺拔而坚强,毫不留情地挡住洪水,一点情面也不讲,一滴水也不让它流入村庄,这种威严,这种担当,这种气势,应该就是那沧海横流中方能显现的英雄本色吧!

千里堤上的大树是让人最难忘的。千里堤上长着很多高大的树,以柳树和杨树居多,宛若一条绿色的长龙。这些大柳树、大杨树很粗,有的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这些大树枝繁叶茂,威武挺拔,排列成阵,走在千里堤上,仿佛进入了巨人世界。这些大树为千里堤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们用看不见的庞大根系,将堤上的每一寸土牢牢抓住,它们用巨大的树冠,将每一丝风挡住,使得千里堤浑然一体、铁骨铮铮、牢不可破,大树记载了人与洪水的抗争,大树传承了人定胜天的壮志。就连村里的老人们也不知道这树是何时栽的,可以肯定地讲是有人栽,没有人砍。的确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敢向自己家园的守护神挥刀相向的,这是人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真实写照。每一棵大树都有自己的故事,一堤的大树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世界。在洪水滔天时,大树和堤上的每一棵小草一起,同仇敌忾,挡住了一浪又一浪的进攻。在洪水退却后,大树又以它博大的胸怀,护佑着每一个小的生灵,不论是一只蚂蚁、一只天牛还是一只蝴蝶。对于生物圈内的生物,我们确实是只向其索取而没有尊重,哪怕是关注。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默默地生长,从来不会触犯到别人,相反更是随时准备为别人奉献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且没有一点的怨言。(www.xing528.com)

长大以后,我发现千里堤就是我的脊梁。好像有一首歌颂父亲的歌曲这样唱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千里堤的怀抱里度过的,一只举止优雅黑白点的天牛,一群忙着搬家的黄蚂蚁,一团上下翻飞的蜻蜓,就可以让我有滋有味地发半天的呆,那时候的时光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上学后,在千里堤的宁静氛围里,一个少年手捧书本的印象,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定格。考上大学后,小伙伴们和我共同欢庆的地点,就是在千里堤的大杨树下。搞上对象以后,她第一次去我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拉她到千里堤上,千里堤已成为我家庭中的一位重要成员。四十年的漂泊,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肯定是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最主要的地标,这个特定的地方往往决定了你区别与他人的特性,千里堤就是我的生物特性中最为重要的地理信息,它如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我,它如魔咒般影响着我,它如亲人般激励着我。我的每一个决定,我的每一次转型,我的每一次起伏,都有着千里堤的暗示与呼唤。随着年龄的增长,千里堤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它见证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倾听我经历过的悲伤与欢喜,它宽厚挺拔不惧风雨,它不言不语但却下自成蹊,它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的本色,是我永不弯曲的脊梁骨。

千里堤是故乡的人与水抗衡的产物,是为了生存的水利工程。后来我认识了解了都江堰大运河以及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它们高度体现了人类的大智慧,同时也为这些工程虽年代久远,至今仍发挥作用而钦佩不已,这些千年大计,让我们这些以百年大计为目标的人羞愧难当。以大运河和长城为例,我认为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更重要。长城成为中国的一个标志,但它是静态的,是残缺不全的,失去了实用价值,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更多是实力和威严的象征。大运河更像是民生工程,它沟通了南北,促进了交流融合,惠及国家、民族、民众,跨党派、跨阶级,超越不同朝代历久弥新,至今仍发挥实用价值,惠及千秋万代。长城是封建时期的产物,无论是战国时期的齐长城、统一后的秦长城、还是明朝的长城,都是统治者自认为建立不朽帝业之后,想干点形象工程,和老百姓有钱了盖个大院子区别不大,是为宣示一下实力,显示一下威严,体现的是一种威慑力,吓唬的作用更为明显,实践证明长城并没有吓退蒙古铁骑八旗清兵,也没有阻挡住日寇的入侵。大运河所代表的这些水利工程,则是更多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少了政治层面的因素,是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产物,它是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人对自然的敬畏。长城是为抵御敌人的进攻而修,从一开始就包含了防御的思想,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倾向明显,是保守、封闭的产物。大运河这些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生存的问题,它是以人为本理念支持下的行为,它强调的是开放、交流、配合,将共建、共有、共享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了,千里堤和大运河相比远不在一个层级上,但水利工程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可能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特定群体来讲,就会产生更多的感慨与思绪。千里堤、大运河等这些水利设施,在着眼于解决人与水的关系时,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我而言,千里堤就在我的性格中注入了泾渭分明、顺势而为、低调平和、敢于担当的因素,这种有形实物对人内心的影响,就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过程,这种由有形到无形的传递,可能就是思想的形成、深化、提高的过程。理性世界里千里堤、大运河、长城,我想应该是一些原则、规范、标准,概括在一起就可以叫世界观了。法治是当下整个社会的共识,依法治国是根本的社会治理模式,法治不是通常意义的水利工程,但是社会人文领域的水利工程,在对“立刀之治”(法制)进行批判的时候,我们将法治称为“流水之治”,法治与水流之治是有相通之处的。法律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存在于人的理性世界中,它不是躺在条文中的文字,不应该只是当权者的统治工具,更不应该只是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工具。我很敬佩德国日本这两个国家,二战之后满目疮痍,基本是一切化为平地,就像美国在威胁中说的狂轰滥炸到旧石器时代。没用多长的时间,这两个国家便迅速地重建恢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很快成了大国强国。这种奇迹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学习法律的过程,发现可能有这样一个原因:毁掉的是肉眼可及的有形的东西,但是国家的人的理性世界没有太多的破坏,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法律不会被炸弹消灭,规则、秩序还在,人们的行为还是理智、规范、有序的,内心世界的淡定有序,为外部世界的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法律应该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信仰,坚不可摧,与生命水乳交融。法律必须被信仰,我们的思想才会有指引,行为才会有尺度,社会才会有秩序,国家才会真正的有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