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年光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爱恋旅程

流年光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爱恋旅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说最初被美国导演马克思·奥菲尔斯改编成电影于1948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女孩和钢琴家的爱恨纠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第二部作品,从改编的角度说,电影在借鉴马克思·奥菲尔斯的基础上将小说中的细节表达的十分充分。1948年的冬天,作家在41岁的生日当晚收到一封濒死女人的来信,所言她二十年来对作家的爱,故事从此展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量旁白的运用曾遭人鄙夷,但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有人替她发声。

流年光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爱恋旅程

影片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短篇小说。小说最初被美国导演马克思·奥菲尔斯改编成电影于1948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女孩和钢琴家的爱恨纠缠。相较于马克思·奥菲尔斯的改编,徐静蕾让电影充满中国风格,哀而不伤,自尊倔强的爱情殉道成为她导演风格推演的关键之作。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一改我对徐静蕾演技中无力孱弱的观感,面对单调的场景,作为主演的徐静蕾将人物丰富的内心表现出来,外表柔弱内心倔强就是对她演技的中肯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第二部作品,从改编的角度说,电影在借鉴马克思·奥菲尔斯的基础上将小说中的细节表达的十分充分。背景音乐的运用衬托故事主题,像一条漫长而平静流淌的小河,慢慢远去。

1948年的冬天,作家在41岁的生日当晚收到一封濒死女人的来信,所言她二十年来对作家的爱,故事从此展开。女主角的一生都在爱着对情感并不忠贞的作家,她对于他而言终归是个陌生人,是一个过客,而他却是永恒于女人的生命中,只要他召唤,她即便是在坟墓里也会攒出一股力量去见他——尽管以后他可能不再记得她是谁。电影比原著柔和很多,较之激烈的西方小说,影片很富有东方韵味,骄傲而隐忍的爱情。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女子炙热的情感变成了尘埃,但是最后并没有花开。

电影开始作家从外出归来问管家有蔡小姐的消息吗?管家答:“没有。”作家又问:“朱小姐呢?”管家:“也没有,这两天清净得很。”习惯了昔日的喧嚣,留在身边的只有垂老的自己。管家告诉他今天是他生日,作家拆开一封信展开放在桌子上,一边吃东西一边打发无聊的时光,这封伴饭信就是整个电影的故事。故事里的作家是健忘的,他甚至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他喜欢和女人们逢场作戏,然后失忆。这也是他的悲哀,他失去了最纯洁的爱,失去了他的孩子,失去对爱的信仰。或许是他太过浪漫,洒脱不羁。他很博学,却无法掩饰人性中的软弱。作家的种种行为因为背负思想的缔造者而显得合情合理,在我们生活中对作家和诗人的态度多半是不可理喻的癫狂,也许或痴或颠的状态是他们追寻自由的表征,《红楼梦》里最痴最傻的憨儿宝玉分不清梦境和现实,道不明雅和俗,作家也是如此,对生活从不回忆,从不满足,兴许二人都乐在其中。作家看似繁华的一生,最终也免不了孤独终老。知道一切的作家不知作何感想,是愧疚还是释然,我们不得而知。

美的爱情总能博起人们的同情,这个故事让人为之感叹,但很多人质疑故事逻辑的合理性,对生命中频频出现的爱人,没有丝毫记忆,这件事在生活中怕是找不到这样的例子,每一次相遇都像是第一次邂逅,而每次离别都没有任何挣扎,情感变得冰冷,拿来放下都轻易地像眨眼。但是这是一个赞扬爱情,宣扬自由的故事。自私的人看到这个故事会惋惜,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一段深刻的爱情,但这样的人也就是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他绝不会拿出自己的真心对待任何一个人,赤裸的真心让他觉得羞愧,但欣赏赤裸却是自己的嗜好。这是男权世界里对女性的臆想,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被认可,一方面是因为对控制欲的满足,一些人的存在感通过别人的痛苦来呈现才能感受的真切,另一方面是因为女性本身的自怨自艾,我们在时代广场呼喊着女性平等的口号,但遇到这样的故事却独自黯然神伤,植根在女性性格中的弱势早已成为常态,一边享受着“女士优先”的优待,一边又在反抗“妇孺皆知”的偏见。

作家的府邸像是一个歌舞升平的殿堂,每天在这个地方会出现最时髦的女郎和最欢快的音乐,偶尔也会出现稳重朴素的管家,对于女孩来说,这个欢场是心灵的归宿,出现在这里的人不用在现实中苦苦挣扎,这里只有喝不完的酒和听不完的故事,这里是纸醉金迷的盛大集会。院子巷口寂寥而寒冷,府邸里灯光摇曳,温暖如春。女学生清瘦单薄,作家丰乳肥臀。一个是寒冬的枯枝,一个是发情的老狗。

整部影片色调是发旧的,像是在裱画时刷过了一层浆,淡淡的土黄色——老照片的颜色,是源于影片讲的本来就是很久以前的故事。其中有大量夜景的拍摄,冷峻幽暗的灯光打在脸上泛着青紫色,孤独感被体现出来,或者是灯火通明,音乐嘹亮,反衬背景的荒凉。作家很少直面镜头,大多数时候作家都是侧面或者只有一个轮廓,甚至背对着镜头,而女人的镜头从小到大都是直面的,面对感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勇敢。电影的背景音乐《琵琶语》多次出现在电影中,音乐本身就讲述了一个故事,反复的前奏,忧郁的琴键声,再加上东方乐器琵琶所独有的特点:泣泣私语诉衷肠,感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深化,最终让人沉缅在音乐画面里而不能自拔。当女学生离开作家府邸时音乐响起,不由感叹背景音乐对于电影基调的影响,刷新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整部影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展开,这是再合适不过的叙述方式,是如此,也只能如此。整部影片是平淡的,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节奏舒缓平静,使人感到隐隐约约有暗流在涌动,当然还有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与悲凉。整部影片情感变化缠绵悱恻,所有积累的情绪最终在故事的结尾骤然爆发,让人酸楚。(www.xing528.com)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量旁白的运用曾遭人鄙夷,但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有人替她发声。这部作品从本质上好像属于女性,这也是徐静蕾以女性视角导演的独特方式,温柔细腻的画风和孤情难愈的神伤,总能在某个深夜抓住你的灵魂,孤独和寂寞并不是人性可耻的落脚点,人生而为人,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与其任由其蔓延,还不如正视它的存在,借着别人的故事来安慰自己又何尝不可?故事以女人的独白为主,人物间的对话并不多,回忆的画面是清晰的,情感是真切的,但是所有的细节都依靠感觉推演,这样朦胧的表达符合电影基调。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史无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这个从来没有认识过我的你,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这段话是电影中小女孩第一次走进作家的卧室,她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着作家的存在。人的七情六欲来自五官对世界的感知,嗅觉反复出现在这部电影中,因为它可以更为灵敏的捕捉到身体的信息。女孩以替管家收被子为由第一次跟作家建立了联系,当女孩走进房间斑驳的阳光透过玻璃撒在地上,她触摸着屋子里的一切,这是她向往已久的天堂,她一生都追寻这种味道。

18年前,女孩家搬来一个新邻居,与之前每天吵架的夫妻不同,这位新邻居充满神秘。她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精美的书,对于爱书之人这令女孩羡慕不已。一连三天这位新邻居都不曾露面,通宵达旦的音乐声和笑声让女孩对这位新邻居产生遐想。直到有一天作家,骑着电驴回来,女孩终于见到了气度不凡的男人,女孩清澈的眼神看到这个潇洒的作家便改变了此生的命运,女人的一生围绕作家,将这份爱放置于尘世之中将生死抛之脑后,一生只为一事,一生只爱一人。她用自己一生的行径概括对爱情的热爱,和风流多情的作家相比,女人更疯狂,更彻底,也更绝望。后来母亲要改嫁到山东,面对早已搬空的房间,女孩鼓起勇气去敲作家的门,想要让作家收留自己,她鼓起勇气敲门但是丝毫没有回应,她坐在地上等候,直到听到钟声敲了三下后才看见作家和女人一身酒气的回到家,女孩最初想要投奔作家的心愿破灭了,她只得离开。六年后她考大学再次来到作家府邸,现如今她已经出落得十分得体大方。作家被这个古灵精怪的女学生吸引,二人在街头相遇,四目相对相交甚欢,女孩也放下少女的矜持跟作家发生一夜情,当女学生离开时作家送给她一支白玫瑰,她接过作家递给他的手套,细嗅上面的味道,两人在一起度过了几天快乐的时光,当作家牵着她的手教她滑冰时,这个女生相信,这就是她要的爱情。可是后来战争开始了,作家告诉她,他会回来。女生虽然不舍,但是在家国道义面前儿女私情又算得了什么,女孩放手让作家离开。这个时候女孩得知自己有了他的孩子,女孩终于觉得自己可以永远拥有他,因为孩子是两人共同的结晶。后来作家回来了,他没有去找女学生,他再一次失忆。

时隔八年为了抚养孩子,女孩早已褪去青涩的模样,成为众人心中分外妖娆的交际花,这是他们的第三次相遇,作家指着军官问道:“怎么认识的?”女人:“认识我,谁都可以。”作家:“下次什么时候见到你?”女人回到:“随时可以。”作家说:“现在可以吗?”女人:“走吧。”当一夜的欢愉之后,两人坐在一起共享早餐时,作家告诉她,两人有一种莫名的熟悉,仿佛似曾相识。作家说他相信前一世他们肯定是一对有缘人。好像在某个时刻他们就坐在餐桌前,说着有关于战争和离开的事情,女人充满期待的眼神,本以为可以唤起作家对自己的所有回忆,但是作家一句缘分便将所有希望化为灰烬。女人在梳妆台前整理时看到作家和多年前一样拿起手套和衣服,还往自己的手套里塞钱。这次女人失望了,她泪流满面的跑出门,遇到管家,管家战栗的神情,两人心知肚明,管家认出了这个眼前的女学生,她就是很多年前的那个少女,停息片刻后,管家用第一次打招呼的方式道一句:“早,小姐。”女学生离开了,话噙在嘴边不知如何开口。女人的每一次出现,管家都用同样的方式打招呼,管家是女人改变的见证者,也是这段感情的知情者。女孩和作家的初识在1930年,作家收到信的那一年是1948年,十八年的青春就在短短的三次邂逅和遗忘中周而复始的循环,女人临死将自己的所有衷肠都一股脑倾诉给爱人,但在每一次重逢的时刻,她绝口不提。在爱情中她是一个极度执着也极度自尊的人。因为执着,她的眼神一辈子都没能离开他;也因为自尊,她一心热切地希望用自己纯粹的吸引力唤醒一个男人的爱情。她的爱是坚硬倔强的,十八年的等待让稚气未脱的孩子解脱,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女人还是会选择等到天荒地老。故事的结尾作家拿着读完的信站在门口朝隔壁的小房子看去,他看到小女孩也在窗口看着他,这样的结尾让人心痛,如果早一刻女人能写这封信也许结局就会被改写,但是正是因为她的爱倔强苦涩才让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