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实践指导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实践指导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也是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实践指导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问题。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就指出:“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他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还有新文化,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他还预见到“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要求,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三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的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胡锦涛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www.xing528.com)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也是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也展现在我们面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既反映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增,随着社会的快步发展,文化建设就成为当前的重任。建设文化强国,对内表现为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对外表现为加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的地位,用更为开放的姿态增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总之,随着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归结起来,这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