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探索二次积累环境

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探索二次积累环境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所有的后天经历因素中,积累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细胞,无疑是创造力培养和积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直接机构理所当然地成为创造力积累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场所。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艺术教育最大的长项。所以设计者的创造必须能够满足两方向的需求。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就是在认识产品的过程中步步积累与深化的。

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探索二次积累环境

人的创造能力的取得是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全部后天经历。在所有的后天经历因素中,积累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学校社会是外部环境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

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细胞,无疑是创造力培养和积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先天因素中人通过遗传基因密码的代代相传,在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传承了上代优与劣的基础因子。从而造就了各人不同的生理与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个人的后天发展中必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今天的科学还不能够准确揭示人的智力发展和家庭遗传之间的关系。但就后天因素而言,个人婴幼儿期的智力发育对一生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婴幼儿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语言又直接影响到健全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在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语言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在艺术设计创作中语言表达空间感、形体知觉和色觉是创造力培养最主要的能力特征,所有这一切能力的获得都与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联。“家庭作为内心感知范畴的直接实体,其突出特征便是爱,即内心寻求自身和谐情感。”家庭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所营造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行举动无不对年幼时代造成影响。宽松和谐、启发诱导而非说教式、灌输式的家庭气氛,对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学校作为教育的直接机构理所当然地成为创造力积累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场所。然而学校已经不可能对人的先天素质造成任何影响。后天素质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强制性。因为学习本身是开发人类智力的艰苦劳动过程,它与人的动物性的生理需求本质是相抵触的。所以学校必须依靠严格的管理,用定时的授课、作业、考试、升留级等阶段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

需要严密逻辑的专业素质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训练,而艺术设计所必需的创造素质培养则很可能在这种环境中受到负面影响。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在学校建立良好积累环境的重要研究课题。艺术教育是全部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学校教育的本质来讲无非是最大限度地启发人的创造力。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艺术教育最大的长项。对中小学甚至未来的大学来讲,艺术教育并不是专门的职业培训,而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素质教育

可以说什么时候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学校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才会有良好的创造力培养环境。

社会是个大熔炉,家庭与学校的所学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上。创造的成果也只有得到社会实践的认可,才能最终成为物化的具有价值的产品。产生于头脑中的创造灵感通过某种语言的传达最终转化为实物的过程,成为创造的概念不断受到检验、不断得到修正的实践过程。人的创造力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才能不断得到更新从而成为更高层次的创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级的程度。”可以说正是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创造力积累的环境。同时社会需求也成为人的创造力得以延续发展的直接动因。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中艺术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客观外在的空间语言表达训练,并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质的变化。这种空间语言表达的训练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模拟空间的训练方式,另一种是物化空间的训练方式。

模拟空间的训练是种用平面图形模拟立体空间的纸面二维训练方式,一般来讲受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能够将视觉感应的空间实体形象转化为二维的平面图像。传统的模拟空间训练采用绘画的素描、工程的制图以及画法几何的透视原理作图来进行。在今天,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模拟空间的训练在很多方而已被计算机所取代。当然由于人的眼、手、脑配合速度在目前还是快于人与机的配合。所以模拟空间的训练使用传统的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长处。

物化空间的训练是一种在实际的空间氛围中直接感受的实体四维训练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受训者需要具备定的绘画、摄影测绘知识。在这个受训的环节中实际的空间感受要成为表象的内在储存,也就是说要将空间感受到的形体、色质、尺度完整地转化为大脑的记忆。这种训练能够迅速缩短纸面操作与实体感觉之间的距离,从而确立起设计者完整的空间概念,为创造力的外延提供最大的发展余地。在学校教育中物化空间的训练也可以通过空间构成的基础作业和设计类作业中的模型制作来实现;但这类作业缺乏实际尺寸的真实印象,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际空间氛围感受所带来的训练效果。

(一)意念的转化

艺术设计的创意和最终确立的设计主导概念,只有最后转化为产品才具有存在的社会价值。艺术的产品与艺术设计的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设计的创造力体现于最终形成的实用产品,既具有物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仅存在于头脑中或表现于纸面的创造,对于艺术设计来讲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创造力体现的不同点。

设计是个从客观到主观再从主观到客观的必然过程。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一件产品,由于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受到使用上的种种制约,于是改进它的功能就成为最初的设计动机。产品满足了理想中的基本功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后还必须有漂亮的外观,因为最初打动消费者的并不是功能,功能只有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才能发现它的好坏。所以设计者的创造必须能够满足两方向的需求。可见这种创造力的基础是建立在全面的艺术素质和充实的生活经验之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就是在认识产品的过程中步步积累与深化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只有经过这样的认识过程,设计者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以至于最终完成设计意念的转化。

在设计概念向实际产品的转化过程中,确立文化、社会、经济、艺术、科学的理念对于设计者的创作理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表现出无比深厚的内涵,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文化积淀所反映出的传统理念以及物化的风格样式,成为设计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www.xing528.com)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人类是以群居的形式而生活的。这种生活体现在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联系上,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的各种物质需求,带来了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机会。深入了解社会就成为设计者创造力完善的基础。

经济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是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作为社会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艺术设计者若不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就把握不住设计定位的方向。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赖以发展最基本的文化保证,在哲学的理念上艺术与科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艺术的感性加上科学的理性就成为设计者无限的创造动力。

设计意念的转化有个从头脑中的虚拟形象朝着物化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不仅表现于设计从概念方案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同时更多地表现于设计者自身思维的外向化过程。这是个设计概念从形成、发展到变成设计方案的图形化与实物化的推敲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抽象到表象、从平面到空间、从纸面图形到材料构造成为设计意念转化的三个中心环节。

从抽象到表象是设计意念从概念向方案转换的创意物化环节。抽象的设计概念在设计者的脑中只是一个不定型的发展意向,它可能是一种理念、一种风格、一种时尚,就好像许多设计任务书中描绘的:某某设计要体现一种时代精神,在现代中蕴含传统的韵味……一句话好说,但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实物,则需要设计者艰苦的脑力劳动。在这里关键点在于设计概念表象特征的选取,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个能够正确表达概念的物化形象。用句专业的术语叫作——设“定位”。设计者往往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尝试才能最终确立,既要经过十月怀胎的艰辛,还要经受一朝分娩的阵痛。一旦孩子生下来,剩下的事就好办多了。

从平面到空间,再到设计意念从概念向方案转换的技术表达环节。创意物化的工作完成之后,摆在设计者面前的可能是一堆文案草稿,也可能是一件卡纸模型,要把它转换成可实施的方案还必须使用科学的空间表达技术手段。正投影制图、空间模拟透视图、实物模型成为传统的表达方式;计算机虚拟空间表现与实景动态空间模拟成为新型的表达工具。不论是何种方式,技术表达环节的最终目的除了让观者理解空间设计的意图之外,同时也是为了设计者自身实现从平面绘图概念向空间实施概念的转换。

从纸面图形到材料构造是设计意念从概念向方案转换的实施环节。当技术表达完成对实施空间的模拟之后。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构造就成为最终完成设计意念的关键。纸面的图形与实际的材料构造之间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纸上谈兵与实际带兵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图画得好并不意味着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理想的构造设计,材料选择和构造设训同样要经过实践的考验。

(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原创外在条件的基础

原创条件中,物质基础是原创的重要保证,人类的社会生活是艺术设计原创活动的源泉。人的创造能力的取得是一个通过社会生活渐进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全部后天经历。具体到某个人,这种经历也就是他全部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的取得既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生活经验积累的深度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既然生活是艺术设计原创活动的唯一源泉。所以,主动地深入生活,不断取得生活经验,是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技能。

艺术设计毕竟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创作方式。所以,这种创作方式的原创条件之一,就是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凡是经过基础教育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或多或少一般都具有自身相应的审美眼光,只是水平高低不同。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可能是“眼高手低”;而这里所说的是全面的艺术素养,即要求眼高手亦高,既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技能。

(三)原创力需要经过设计实践的持续锤炼

原创即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只有通过人脑的思维,确定针对某种事物创造的发展概念和具体工作方法,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和所有必需的实践,才能完成特定的创造。可见原创的基础在于人本身心智与体能发挥的潜在素质。这种素质不可能通过设计实践之外的渠道来获得。也就是说体现于人的心智与体能的素质,只有具备特定的专业技能,并在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才能逐渐转换为相应的原创力。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来自主观世界的知觉,成为设计思维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能否转换为原创力,取决于理论总结的升华。只有生活经验的积累、艺术素养的积淀和设计实践的锤炼,而不善于将积累的经验梳理为指导全局的理论概念,甚至不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则可能永远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匠人,很难成为一个设计上的原创者。不能进行理论思辨的艺术设计者,往往会落入因循守旧的窠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