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与物质生产的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与物质生产的联系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删除的内容来看,这里交往的发展应该包括作为生产活动的“物质交往”以及“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也即物质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交往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与物质生产的联系

(一) 意识的内容、产生和性质

精神生产的结果表现为思想、观念和意识等。

第一,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内容。个人观念无非三方面的内容,即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自身的状况的观念,这些观念都是对人们现实关系和现实活动,对人们的生产、交往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意识的表现”(22) 。而这些意识内容的目的自然是关于人的,也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思想“创造”。(23)

第二,精神生产与物质的关系。具体的精神生产最初与各种形式的物质行为交织在一起,首先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交织,其次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的交织。一方面,人们的物质行动直接产生了人们的想象、思维和“精神交往”,另一方面,除了前者作为个体的思想意识之外,系统的社会思想意识如“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直接来自人们的物质行动。(24)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由于迫切需要与他人交往,所以产生了意识。可见意识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5) ,只要人类存在,意识永远是社会的产物。与人相比,动物则没有什么社会关系。

第四,表现意识的语言具有双重性质:物质性和社会性。一方面,从一开始,意识就不是纯粹的,是通过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和声音的物质即语言来表现的;另一方面,语言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意识,是为别人和我自身的关系而存在的意识,是现实的意识。

第五,思想观念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自身的状况的有意识的表现,既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但是,不管是现实还是虚幻,都是对现实关系和活动的表现。

第六,思想和观念的生产者是人们自己,但是这里的人们是现实的和从事活动的人。有两个因素制约着人们,即人们自己的生产力以及与人们自己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删除的内容来看,这里交往的发展应该包括作为生产活动的“物质交往”以及“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也即物质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交往形式。(26) 物质交往就是生产关系。

第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删去的文字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精神就是“现实的、受物质制约的个人的精神”,除此以外,不能“假定有某种特殊的精神”。(27) 即使以超越了现存实践的意识而构造的纯粹理论或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也不是某种特殊的,与现实的人无关的而又统治着现实人的独立的意识。

总之,本质上,意识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也就是被人们意识到的自己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28)

(二) 意识的变化过程

1. 精神生产的开始阶段(www.xing528.com)

第一,在精神生产的开始阶段,意识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环境的反映,“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29) 。第二,意识起初是对自然界产生的一种意识。首先,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起初是动物式的,对自然界的意识本质上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一种自然宗教。其次,这种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与人们此时的社会形式是相互决定的,也就是说,人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决定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狭隘关系,同时,人们之间的狭隘关系也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这种自然界与人的同一性的原因是人类历史进程几乎还没有改变自然界。此时的自然界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同自然界的关系与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30) 再次,此时产生了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必须同周围其他人来往的意识,但因为社会关系此时还是带有动物的性质,所以此时对社会关系的意识还是纯粹的畜群意识。当然,此时人与动物也有区别,即“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31)

2. 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客观条件的发展决定了开始阶段的“绵羊意识或部落意识”(32) 的发展和提高,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基础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需要的增长,以及分工的发展等。第二,分工包括性行为分工以及因天赋、需要和偶然性等差异形成的自发分工,进一步则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首先,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开始,分工才真正成为分工,此时开始出现最初形式的意识形态家和僧侣。其次,从有了专门的精神劳动开始,意识就能现实地想象它自己“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想象到它可以超越现存实践的意识,即那些直接服务实践的意识,去想象那些与实践和现实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也就是意识可以越过现实的东西来想象,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摆脱出来,而去构造所谓“纯粹的”理论、宗教和哲学等了。(33) 再次,当意识超越现存实践的意识,而去想象和构造所谓“纯粹的”理论等时,意识就表现出“普遍性”的特征来了。(34) 第三,在构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意识形式中,有些颠倒了意识与现实的关系,并被人们作为历史的本质和动力,这样的普遍性意识形式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剖析的“一般意识形态”。

(三)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总的来看,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发生改变,人们的意识包括观念、观点和概念等也会随之改变。首先,物质生产发生“改造”,精神生产也随之而发生“改造”,“思想的历史”只是证明了精神生产的“改造”。可见,“思想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改造”历史的思想表现。其次,旧社会内部形成新社会的因素后,反映旧社会的旧思想就会随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而瓦解,例如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据了统治地位,才有所谓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等思想,因此,并没有什么“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35)

第一,物质生产的特定形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定的关系,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决定了特定的国家制度,同时也决定了特定时代的人们的观念,因此,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方式”(36) 。可见,精神生产方式必须适应物质生产方式。

第二,物质生产本身始终是“一定的历史的形式”,而不是抽象的一般范畴,不能指作为“一般的物质财富的生产”,(37) 只有从物质生产的历史发展和特殊的一定形式出发,才能理解特定社会形态中自由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理解统治阶级的各种职业活动以及它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适应中世纪生产方式的精神生产与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精神生产是不同的。

第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不是物质生产,非物质劳动不是生产劳动,因此不生产物质的和可交换的东西,支配非物质劳动及其产品的规律与支配物质劳动及其产品的规律不一样。医生、教授、作家、诗人、画家、道德家、传教士和君主等职业的活动或者服务直接生产的不是物质劳动的产品和财富,而是特殊种类的产品和服务,因而不能归为亚当·斯密所谓的生产劳动。

第四,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平衡关系”。不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来理解“进步”这个概念。艺术的特定繁盛时期与社会的一般发展不是“成比例的”,与社会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也不是成比例的。某种特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生产一旦在特定阶段出现了,那么它就不能再以同样的形式在其他时代出现了,例如只有在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希腊史诗才可能出现。这是因为特定时代的艺术生产具有特定时代的“基础”,也即具有特定的“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38) 随着人们对自然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的改变,艺术生产的具体形式也随之改变,原有的艺术生产就不能在新的基础上出现了。例如希腊神话是其创作者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来把自然和社会形式形象化,从而征服和支配它们的结果,或者说,是通过特定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但是,后来人类征服了自然力,所以神话就不再能重新生产了。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后来社会发展了,不再进行神话生产,就认为社会发展本就不该出现神话,人们对自然的一切神话态度以及艺术家的关于神话的幻想,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第五,“世界的文学”的形成。大工业和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地方和民族走向互相来往和互相依赖,超越一切国家的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物质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了,精神的生产也成为世界性的,各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从而许多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特殊性文学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的文学”(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