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的哲学的本质就是高于一切的“绝对自由”,并且这个“绝对自由”是“要征服世界的”,也就是说,“绝对自由”要以哲学的形式来改造外部世界。哲学实践方式则是根据“本质”和“观念”来“衡量”“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

1835年秋之后,马克思先后进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法学。大学初期,马克思创作了一些诗歌,除了爱情亲情之外,还表达了他疾恶如仇、反抗腐朽势力以及执着追求真理和美好事物的精神与品格。由于受到柏林大学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从1839年开始研究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哲学,并以之论证青年黑格尔派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无神论以及民主主义。

(一) 揭示尘世的“神性”的哲学实践

此阶段值得考察的第一个文献是一封信,即1837年11月10日至11日的《致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在信中表达了两个重要的思想事实,第一是他从理想走向现实,从神和精神走向尘世和肉体,神从先前的“超脱尘世”变成了“尘世的中心”(8) 。马克思说自己不喜欢黑格尔哲学的奇怪的调子,他要“再度潜入大海”,证实精神本性和肉体本性一样都有“坚实的基础”(9) 。马克思强调了精神与实际的结合,强调精神要在尘世中开展实践。

第二个思想事实是解决从理想走向现实、从神和精神走向尘世和肉体的具体方式,这就是哲学实践。首先,马克思试图把法学和哲学结合起来,用哲学来说明法,但他承认自己失败了,因为他按照费希特的思路构建的所谓“法的形而上学”,本质上只是些脱离法的实际内容的形式原则和定义,内容比费希特更加空洞,造成了“现有之物和应有之物的截然对立”(10) ,因而成了认知真理的障碍。马克思还叙述了自己如何处理法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何对材料进行分析,但是最后法的精神却消失了。其次,在那部没有保留下来的《克莱安泰斯,或论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发展》中,马克思说自己一定程度上把原先完全分离的艺术科学结合在一起了,并“从哲学上辩证地揭示这个表现为概念本身、宗教、自然、历史的神性”(11) 。从其简短的介绍可知,这部著作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概念本身、宗教、自然和历史来揭示神性,神性贯穿前者,可见他要处理的是完满的神性与其前期状态即概念、宗教、自然和历史的关系。从表现为概念这个最单薄的形式开始,神性逐步充实,逐步丰富,一路演化,最终达到完满的神性,构成“一部新逻辑学(12) 。可见,马克思虽然表达了自己对黑格尔的不满,但是总的思路就是黑格尔式的。在黑格尔那里,这个最高的神性不是上帝,而是表现为总体和大全的绝对精神和绝对观念。虽然我们看不到马克思原著的具体表述,但通过片言只语,可以推论出他的神性其实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本质上是同一类东西。这背后还是具体的有缺陷的事物与完满的总体或整体的关系。马克思自认为写得井井有条,表明他自信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矛盾。

(二) 哲学的理论实践:根据“本质”和“观念”来“衡量”个别与特殊

1840年下半年到1841年3月底,马克思撰写了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从内容和目的来看,论文是对其前期思想倾向的扬弃和继续,扬弃的是神性,继续的是精神意志的自由,强调了精神和意志的实践性,也就是哲学活动。

1. 原子偏斜运动的自由意义和哲学的“绝对自由”本质

首先,马克思论述了伊壁鸠鲁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不同,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肯定了伊壁鸠鲁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在伊壁鸠鲁物理学中,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子运动规律,表明事物具有自我运动的辩证性。马克思试图用这样的自然哲学观来证明个人独立性、个性乃至意志自由。当然,在肯定原子偏斜运动和人的意志自由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伊壁鸠鲁对自由的规定。在伊壁鸠鲁看来,意志自由是自我意识脱离了现实世界,追求心灵宁静

其次,在提炼出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自由意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哲学具有一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哲学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自我意识”其实就是自由,因而哲学高于神学,哲学是最高的神,普罗米修斯的自白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和格言(13) 马克思认为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就是神学化的理智对哲学的论战,是一种把哲学带上宗教法庭的错误。针对这种错误,马克思引用休谟的《人性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哲学理应享有最高权威,不应被迫为自己辩护。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的哲学的本质就是高于一切的“绝对自由”,并且这个“绝对自由”是“要征服世界的”,也就是说,“绝对自由”要以哲学的形式来改造外部世界。

2. 哲学实践:“理论精神”根据“本质”和“观念”来“衡量”“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

针对伊壁鸠鲁脱离现实的意志自由,马克思提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14) 自由不能在人与现实世界和周围环境的分离和绝对对立中来实现,相反,自由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实现的。

第一,哲学实践是“理论的”活动。马克思实现自由的思路,是以实践为中介,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哲学作为一种意志,本性上就必定会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从而成为实践力量。而“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15) ,哲学所开展的实践的本质是以哲学为动力和内容的理论活动。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过程中,哲学和世界各自改变自身,结果是“世界的哲学化”以及“哲学的世界化”(16) 。(www.xing528.com)

第二,哲学的理论实践的方式。哲学实践方式则是根据“本质”和“观念”来“衡量”“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马克思论述了哲学的实践方式,即“批判根据本质来衡量个别的存在,根据观念来衡量特殊的现实”,哲学的这种“直接的实现”的本质在现象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并且给现象“打上自己的烙印”(17) 。首先,起点是肯定“本质”和“观念”的独立存在。其次,“本质”和“观念”被哲学批判用来衡量个别和特殊,因此是普遍性存在。再次,哲学批判根据普遍性的本质和观念来衡量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可见,以理论方式进行实践的哲学本身也具有普遍性。又次,从内在本质上看,哲学的直接的实现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哲学以普遍性来衡量特殊性,当然会与特殊性产生冲突。最后,哲学直接的实现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在现象中获得具体形式,也就是普遍性的本质和观念通过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表现出来,以之为普遍性的具体实现形式;二是在现象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也就是说,普遍性本质和观念不是迁就特殊性存在,而是实际影响乃至改变了特殊性存在。

第三,赞美“唯心主义”本质上是赞美哲学。独立存在的自由意志通过哲学和理性自觉地开展理论实践,从而改变尘世,这就是马克思那个著名的对唯心主义的赞美的实质。在给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的献词中,马克思写道:“唯有唯心主义才知道那能唤起世界上一切英才的真理;……您……证明唯心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18) 这里作为真理的唯心主义,其实质就是自觉地运用理性来开展理论实践,之所以配以唯心主义,是因为他相信绝对自由和哲学在改造非理性的尘世的实践中具有决定性力量。但是在马克思此时的整个论述过程中看不到尘世的具体内容。

3. 批判神学:神的存在无法证明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明确表达了无神论思想。如前所述,马克思主张哲学是高于神学的最高的神,“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神,不应有任何神同它并列在一起。虽然还用“神”这个词,其实马克思此时早已否定了神的观念。在其附录《评普卢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中,马克思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缺陷来反对有神论,指出神学本体论证明不仅是空洞的同义反复,而且恰好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的逻辑说明,在人们思考神的存在的过程中,直接存在的东西只是自我意识,而不是神。

4. 确立理性的地位

马克思此时确立了理性的基础地位。他通过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论述,提出“灵魂和理性完全是同一个东西”,感性知觉就是“思维着的理性”(19) ,只有靠理性才能观察到“原子”这个自然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反驳神学时,马克思机智地提出,按照神存在证明的逻辑,只能是因为“自然安排得不好”、“非理性的世界存在”以及“思想不存在”,所以“神才存在”,而这样的逻辑恰好证明“非理性就是神的存在”。(20) 由前述可见,马克思提出哲学要根据“本质”和“观念”来衡量特殊的现实,这种理论实践自然要依据和使用理性,同时目的也是要克服外部世界的非理性。

(三) 意识形态思想进展

第一,中学和大学期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确立了独立存在的“绝对自由”“理论精神”及其表现形式——哲学;确立了独立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本质”和“观念”;抛弃了神和神学;在作为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的推动下,哲学通过运用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的本质和观念来逻辑化现实和批判现实;确立了理性在哲学批判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第二,马克思此时的哲学,首先是作为一种客观精神或意志,被他确认为一种独立存在,在本体论上与黑格尔绝对观念具有相同特征。正如恩格斯总结黑格尔哲学以及本质相同的其他哲学所言,在他们的哲学中,“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21) 。马克思此时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和“理论精神”就属于这种绝对观念。马克思的这种自由主义应该说是继承了欧洲尤其是德国思想的传统。黑格尔曾经提出,“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重量就是物体,自由就是意志,没有自由的意志只是一句空话,而且只有作为“意志”和“主体”,自由“才是现实的”(22) 。这种绝对观念的意识一直持续到巴黎手稿。其次,哲学是内含自由意志的独立存在的人类精神和个体的自我意识,是理性的,所以可以作为批判的主体。再次,马克思用绝对自由、自我意识、理性和哲学代替了神,否定了神,否定了非理性,所以其中学阶段论证的基督、神与个体人的统一就破裂了,结果是绝对自由和自我意识成了中心。

第三,就具体方式来看,马克思此时的哲学实践或者哲学批判思想中已经预示了后来的“异化”—“回归”批判思路,准确来说,是“异化”—“回归”思路的起步阶段,还只是用“本质”和“观念”来批判现实,还完全没有涉及现实事物的“本质”如何丧失和如何回归。

第四,因为哲学实践就是“理论精神”根据“本质”和“观念”来“衡量”“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因此,此时马克思已经在理论上初步提出了后来现实批判中遭遇的核心问题之一,即普遍与个体和特殊的矛盾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