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酒令:八大类详解

中国古代酒令:八大类详解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酒令的起源与古代的投壶之戏有关,中国古代的酒令可以分为八大类:律令、文字令、口语令、筹令、博令、占卜令、歌舞令和其他。

中国古代酒令:八大类详解

宴会中离不开酒,我国古代关于饮酒也有很多礼仪和规矩。唐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豪迈雄健、自信飘逸,“纵酒放达”成为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大诗人、大文学家是这样,许多一般文人也莫不如此。宋代虽然始终受外患威胁,但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们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还有什么比饮酒能让宋人更容易逃避现实的忧患呢?因此,唐宋时期人们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亲朋聚会等许多场合都要设宴饮酒。明朝酿酒业极为发达,政府不征收赋税,也没有禁酒令,民间遂以酒为日用品,比于饔飧之不可缺,若水之流,滔滔皆是,所以酿酒作坊和烧锅遍及城乡,饮酒之风盛行不衰。

1.酒品与酒德

俗话讲“无酒不成席”,“酒”成为人们省亲会友、红白喜事中的必备饮料,渗透到了传统中国上至士大夫,下至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饮酒也有许多礼仪,对文人士大夫来讲,饮酒礼仪更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明代的士大夫多有豪饮之习,经常举办雅情逸致的酒会,何良俊说:“东江先生一饮必百杯,然未尝见其醉。每尽一杯,则于手背旁一埒,恐其有余沥也。故至终席,桌上与盘中无一点沾湿,今存斋先生一饮亦必百杯,亦竟日不起坐,杯中不剩余沥,大率与东江同,然存斋平居无客不饮。东江每夜与诸子团坐话家常,必欲尽量,东江但吃小杯,存斋虽连浮数十大杯,亦不动色,其量似优于东江。东江之色稍严,存斋则竟日欣欣,甚得酣适之趣,此皆德人,盖深于酒徳者也。”[21]如果一个人酒德酒风不好,又不能深得酒中之趣,饮酒时“或起坐,或迁席,或喧哗,或沾酒淋漓,或攀东指西与人厮赖,或语及财利,或称说官府,或言公事,或道人短长,或发人阴私”[22],这十种行为都是有辱于酒风酒仪的不礼貌行为,是饮酒者的大忌,被称为“酒之辱”,所以明人饮酒既讲求有好的饮酒氛围,又要求饮者具备一定的酒德酒风,能够遵循起码的酒仪和风俗。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饮食上奢靡之风的兴起,士大夫们便以豪饮为荣。

2.酒令与劝酒

中国人饮酒还有行酒令和劝酒的风尚。唐宋时期,酒宴开始后,人们有按巡饮酒的礼俗,就是分轮由尊长到卑幼一个一个地饮,一人饮尽,再饮一人,众人都饮完一杯称为一巡,一次酒宴往往要饮酒数巡,这与现代人饮酒时大家共同举杯很不相同。酒宴上,最有特色的助饮方式就是行酒令,多在巡(行)酒之后进行,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饮酒情趣

图17 饮酒器

西安唐房陵公主墓壁画

“酒令”一词最早指主酒吏,唐代时,“酒令才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称,特指酒筵上那些决定饮者胜负的活动方式”[23],很快就成为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从文人到百姓无不选择适应其活动的酒令来佐饮。一般认为,酒令的起源与古代的投壶之戏有关,中国古代的酒令可以分为八大类:律令、文字令、口语令、筹令、博令、占卜令、歌舞令和其他。因为上古时将行酒令比拟为施政,所以酒令又称“觞政”,也叫“酒章”“酒律”。其功能有四:一是调节宾主饮酒的数量和节奏,让宾主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美酒和乐趣;二是能帮助人摆脱忧愁、牢骚的困扰,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三是可用它做种种暗示,传递微妙的信息;四是可以融娱乐与教育于一体,以问答之法行令,用来增长见识,弥补知识和修养的缺陷。

宋代酒令又发生了变化,主要以文字令居多,行令注重参与,不太在乎胜负,行令也比较文雅。到明代时,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商业化,市民阶层的形成和日趋活跃,酒令也表现为市民化的趋向,具体表现是反对苟令,主张任性而行,明人朱晓曾说:行令是为了劝酒,令官“恣行严罚”,势必使同席之人望而生畏,这是不应该的。

图18 墓主人宴饮图(济源明代壁画)

现藏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明代江南,特别是松江一带,人们酷爱以投壶为酒令,在流传中,还新创了三教同流势、蛇入燕巢式、背用兵机势、秋千壶等投壶式样。比投壶更为简便的酒令,则有骰盘令等。弘治江苏《吴江县志》说当地民间凡设席会客,“以千、格、起、住四字为酒令。干者务要饮干,不留涓滴;格者不得拦格,听其自斟;起,谓不许起身;住,谓不得叫住。犯此四字皆罚。主人出席,禀令自饮一杯,席长供馔,圆揖还位。众宾推举能饮者一人或二人,名曰监令,一席听其觉察,凡语言喧哗,礼容失错者皆议罚,或监令自犯则众宾为之检举。其间亦有不能饮者,则禀于席长,定其分数。监令一出,四座肃然,主人安坐,而客皆醉,所谓‘吴江酒令’也”,详细介绍了当时酒令的游戏规则。当时行酒令是很普遍的事情,喝酒行令是明人承接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从表面上看虽旨在助兴取乐,实际上却是在发展和延伸着传统的饮酒礼仪和风俗。在不必凭借器具的酒令中,应用得最广泛的首推搂拳。搂拳又叫猜拳,行令之时,“攘臂张拳,殊为不雅”,不但民间时兴,在士大夫中也很盛行。(www.xing528.com)

古人在欢度节日、祭祖、婚丧嫁娶之日都要大摆酒宴,特别是晚明吃喝风大起之时,人们受到士大夫狂饮滥喝风气的影响,一般平民也经常借亲朋好友来家作客之际饮酒,要请乐队伴奏助兴,以增添气氛。劝酒风俗也由来已久,据李昌龄《乐善录·量饮》:“世俗会宾客,未有不强人以酒者”,可见,至迟在宋代已形成强行劝客以饮的“好客”国粹。劝酒有时令人苦恼,但也有人不劝自饮,不醉不归,明人陈铎有一首《嘲人贺节》之曲,就讽刺民间饮酒习俗中的陋习:

满街泥泞马难骑,草履钉鞋拜这的?这家灌得醺醺醉,那家里依旧吃,不思量还有明日。这一个搀回去,那一个扒不起,不知道有甚便宜?[24]

意思是贺节需要送上节礼,一旦送上节礼,就不得不开怀畅饮,喝得醉醮醺,以便能占些便宜,即使在东家喝了,到了西家,还是照喝不误。

3.以乐侑食

为了使饮酒更富情趣,往往要有一些助兴的游戏:如饮酒听曲谈谐、传杯唱献,投壶行令,起舞抛球等。对此何良俊说:他生活在南京苏州最久,见两处士大夫饮酒,只是掷色,盖古人亦用骰子,惟伎乐侑酒是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饮食生活的特色之一,不仅江南才子风流雅致,即使西北士大夫,亦是“饮酒皆用伎乐”。[25]在民间的宴饮中,有覆射、划拳、猜谜、对联、歌舞、赋诗等活动,宫廷和贵族举办的宴会中,有射箭、投壶、百戏,以及专门为宴饮编制的乐曲、大型舞蹈等。宋代时,野宴之风盛行不衰,如北宋东京居民在清明节时,“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26],这些活动对于增添宴饮的欢乐气氛、陶冶人们的情操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两次巡酒之间,往往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这不仅仅是为了延长饮酒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为了借酒助兴,宋人倪思解释说:“若一杯才毕,一杯继进,须臾之间,宴告终矣。宾主皆无意味。人情不得款曲。”[27]唐代,巡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类型较少,多为歌舞。宋代,宫廷饮宴行酒间的娱乐活动也多为歌舞表演,但在民间饮宴上,行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除歌舞之外,“或奕棋,或纵步,或款语”[28],还有文人以书法助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一次米莆与苏轼两人饮酒,“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唐宋时期,巡酒完毕后,进入“自由”饮酒阶段,这时,人们或互相献酬敬酒,或赋诗填词、歌舞助兴,或行酒令助饮,各种佐饮活动逐渐把饮宴推向高潮,以使人们尽兴而归。

图19 〔明〕铁错金银投壶

图20 〔北宋〕徽宗绘:文会图(局部)

乐和舞蹈对宴会起着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歌舞助兴是唐代以后重要的酒俗之一。酒宴上的歌舞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娱性的歌舞。自娱性的歌舞是主人或宾客表演的歌舞,唐人经常以歌舞为形式互相酬醉,并表达对某位贵宾的尊敬,正如李白《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所云,“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29];他娱性的歌舞是由专业的歌舞人员表演的歌舞,主要供参加酒宴的宾客欣赏,在唐代的接风洗尘与送别饯行之类的宴饮活动中,主人经常请歌手为之唱歌,通过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喜悦或留恋的心情。酒宴上的表演者多是年轻貌美、技艺高超的歌妓、舞女。宋代,自娱性的歌舞已经从酒宴上消失,主人和宾客很少亲自参与音乐和舞蹈活动了,他们成为歌舞的专门欣赏者,而歌妓、舞女则成为歌舞的专门表演者,酒宴之上歌舞就是为了娱客,而不是自娱。

图21 〔唐〕宫乐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