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传统与香港电影发展

中华文化传统与香港电影发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种中华文化大背景下的移民地方文化传统的保持,给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解决了香港本土市场最初不够充分的困境。而且,由于代际更替,越来越多的移民后代开始融入当地文化,东南亚市场的内部差异逐渐显现,不再是完整的一块,香港电影在制作和发行上的难度逐渐增加。首先,香港电影作为华人文化的一部分,也许会有西化的表面,但内里仍保持着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与观念,对很多华人来说还是亲切的。

中华文化传统与香港电影发展

其三,华人移民不少在战后约20年中仍保持着原有的文化思维,“一战后南下的华人华侨仍保持着中华文化中强烈的宗亲意识,其中又有不少教育程度不高者,通晓当地语言或殖民者语言的人就更少”[18]。母国文化或者更具体些说是方言地域文化,仍是华人移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虽然有多语言的现象,分国语粤语、厦语、潮语,但常常是一个题材多个方言版本。正是这种中华文化大背景下的移民地方文化传统的保持,给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解决了香港本土市场最初不够充分的困境。香港方言电影也是凭借移民网络获得资金及观众。

其四,香港电影对东南亚市场的依赖终非长久之计,随着东南亚地域形势的演化,在60年代之后的确需要另觅他途。战后的东南亚受“冷战”的影响,且由于民族—国家独立运动持续发酵,“边界”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对华人来说,“各国都有在当地华人社群中有计划地清除中国文化的行动,既包括社会主义的,又包括民族主义的”[19]。而且,由于代际更替,越来越多的移民后代开始融入当地文化,东南亚市场的内部差异逐渐显现,不再是完整的一块,香港电影在制作和发行上的难度逐渐增加。(www.xing528.com)

不过,香港电影在东南亚一直有一定的市场存在。首先,香港电影作为华人文化的一部分,也许会有西化的表面,但内里仍保持着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与观念,对很多华人来说还是亲切的。其次,香港电影以娱乐为导向,追求商业成功,即便是负有统战之责的香港左派电影,在保持健康主题的同时,也着重故事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即便在“冷战”时期,香港电影也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在60年代以前的东南亚,香港电影没有像华校、华文书籍一样遭到明显的禁止。东南亚各国的电影业审查、配额制度,以及日益明显的观影偏好,要到70年代以后才对香港电影产生严重影响。即便如此,1985年,香港电影界资深的发行人戴振翮仍指出,一般的香港电影都以东南亚为主要市场,一般的香港电影市场中以中国台湾地区、星马为最大,然后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约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20]戴氏将台湾算作东南亚市场是一个习惯性说法,因为按照严格的地理意义,台湾地区属于东亚。戴氏的说法,是缘于自5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开拓台湾市场,此后,台湾电影业在香港电影人到来后逐渐建立起本地产业体系。进入70年代后,台湾电影还曾一度反超香港,热销东南亚。港台电影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造成一些电影的出品地不易区分,因此,会不自觉地在电影艺术中将港台均纳入东南亚的范围。香港是连接南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个枢纽、一个门户,因此在电影艺术圈中也不自觉地被视为东南亚的一部分,连带会附及台湾地区。这一无意识会在许多香港电影界人士的讲述中表现出来,有必要特意费一些笔墨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