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73年石油动荡与比尔德堡团》:揭秘世界神秘社团

《1973年石油动荡与比尔德堡团》:揭秘世界神秘社团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3年5月,又到了比尔德堡团聚会的时候,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国际知名的石油业巨子,还有伦敦和华尔街的银行家以及布热津斯基之类的金融界的战略思想家。所以,石油价格的飙升以及比尔德堡会议之后的欧美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必然会对中东乃至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天不遂阿拉伯人愿,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复国的决议。1948年5月14日,一个属于犹太人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宣布正式建国。

《1973年石油动荡与比尔德堡团》:揭秘世界神秘社团

1973年5月,又到了比尔德堡团聚会的时候,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国际知名的石油业巨子,还有伦敦华尔街的银行家以及布热津斯基之类的金融界的战略思想家。

据说,美国政府和官方产业界的顾问沃尔特·利维先生在这次聚会上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预测,那就是石油价格将在短期内上升400%。于是,比尔德堡团1973年聚会的主要内容就成了讨论如何应对石油价格飙升之后的美元贬值。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大部分石油产自中东,而石油又是工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产业能源。所以,石油价格的飙升以及比尔德堡会议之后的欧美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必然会对中东乃至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在比德尔堡团会议结束之后,中东乃至全世界在他们的影响甚至掌控之下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动荡呢?

1973年10月6日是以色列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赎罪日”,在这一天,犹太教徒将完全脱离外界俗务,全心全意地闭门沉思、忏悔和祈祷,可以说,“赎罪日”是以色列政府暂时的全面瘫痪的日子。于是,与以色列早已有宿怨的叙利亚和埃及等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便想趁机利用这一天对以色列发动一场突袭。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本是同根同源,但是又有着多年的怨仇。

犹太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催”的民族。

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希特勒屠杀了几百万名犹太人,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从公元2世纪开始,犹太人就因为罗马帝国的大屠杀而被驱逐出他们的老家——巴勒斯坦,流落在欧洲各国。

从中世纪开始,犹太人又被欧洲基督教徒视为异教徒,因此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杀和迫害。直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犹太人才首次获得了正式的公民权利。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拿破仑战败,欧洲各国的反犹太情绪再次如同沉寂在冻土中的瘟疫一样卷土重来。

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掀起了一场反犹太人的屠杀狂潮,这次屠杀波及了波兰、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数十万的犹太人或者被屠杀,或者被流放。

犹太人为了在夹缝中生存,开始试图融入欧洲社会,但是多年以来欧洲社会的排斥,使犹太人融入欧洲社会的愿望成了一个美梦。

当时的欧洲社会是如何排斥犹太人的呢?

在当时大多的欧洲国家,犹太人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他们不能上学、不能进入上层社会,必须在类似于贫民区的地方居住,就连外出也要佩戴代表屈辱的黄色标志,就连风靡欧洲的儿童读物——《格林童话》,也把犹太人说成了邪恶、贪婪的化身。

万般无奈之下,犹太人只得走上了自救的道路——建立犹太复国组织,但是犹太人还没有复国,希特勒就上台了。

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组织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和逼迫之下,所有犹太人都成了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和复国主义者,而他们的复国运动也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正义国家和民族的支持。1920年,孙中山致信犹太复国运动的领袖说:“我对这场运动——当代最大的运动之一满怀同情之心,所有爱好民主的人士,对于复兴你们伟大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会给予帮助和支持。”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和百姓也为保护那些流亡在中国的犹太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二战结束之后,随着犹太人被屠杀的惨相被一一揭开,全世界除阿拉伯国家之外的大多数国家都支持犹太民族的复国运动。

前文中已经说了,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本来就是同根同源,为什么阿拉伯民族会这样反对犹太民族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弟兄翻脸狠上加三分”,越是同样出身、同样文化背景的人,越容易产生竞争!最重要的是,犹太人如果复国的话,很有可能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而巴勒斯坦等中东地区是阿拉伯世界,那些阿伯拉国家刚刚由于地下的“黑金”(石油)而致富,过上了好日子,怎能容得下犹太民族来分他们的土地,分他们的资源?但是天不遂阿拉伯人愿,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复国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一个属于犹太人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宣布正式建国。当时还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对犹太人的胜利建国表示了支持和祝贺,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华北解放区的重要报纸——《冀中导报》在社论中说:“定名为以色列的新犹太国家,于14日宣告成立,两千年来没有祖国而到处流浪受着侮辱与屠杀的犹太人民,他们要求建立犹太国家的愿望,开始实现了。”

虽然当时以色列已经建国,但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始终不承认以色列人在中东的生存权。二战结束之后,整个阿拉伯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就一直被一种狭隘的泛阿拉伯主义所笼罩,这种泛阿拉伯主义驱使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一致要把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从阿拉伯国家密集的中东地区连根拔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激进组织如“黑九月”等甚至采取恐怖手段阻挠一些向往和平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

1948年5月15日,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和伊拉克五个阿拉伯国家组成了阿拉伯盟军,一起向以色列宣战,发起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企图将刚刚建立的以色列消灭在萌芽中。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大批阿拉伯人的土地被以色列人占领,大批的巴勒斯坦难民流落世界各地。后来的几十年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先后进行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三次是以色列挑起的,两次是由阿拉伯国家挑起的,但是无论战争是由谁挑起的,最终都是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后来,由于中东地区丰厚的石油资源陆续被开发,众多欧美国家怀着“渔翁得利”的心思各自选择了自己看中的中东国家进行扶植,以色列就是被美国暗中支持的犹太国家,而叙利亚和埃及就是被前苏联扶植的阿拉伯国家。加上当时美苏之间正处在冷战时期,于是在前苏联的鼓动与“黑金”的诱惑之下,就有了前文的叙利亚和埃及决定在“赎罪日”攻打以色列的那一幕。

其实,在叙利亚和埃及进攻以色列之前,美国设在华盛顿和以色列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的情报机构已经收到了战争情报,但是他们却没有把这个情报放在心上,以至于以色列在最开始的时候打了无准备之仗,在战争的初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忽略情报之外,最为要命的是,以色列根本没有足够的弹药来应对这场战争,而叙利亚和埃及方面的军队不但装备有大量的前苏联武器,还源源不断地接到前苏联方面的武器补充,因此以色列在战争开始两天之后就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告诉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如果美国再不对以色列进行援助的话,以色列就会灭亡。但是尼克松深深明白,基于目前的战争形势,以色列即使拥有足够的武器也不可能打败叙利亚和埃及军队,而精明的美国政府向来不会为一场明显就会失败的战争投入人力和物力。因此,面对以色列的请求,尼克松选择了按兵不动。

尼克松选择按兵不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掌控世界命脉能源的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和很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组织(例如比尔德堡团)的头目纷纷以私人名义给尼克松写信,在信中,这些人无一例外地告诉尼克松,如果美国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援助,那么就等于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宣战,而阿拉伯国家恰好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出国,美国向阿拉伯世界宣战之后,必然会招致阿拉伯国家的报复,而这种报复的直接结果就是石油价格的猛涨。那些人在给尼克松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阿拉伯国家对美国进行报复,那么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地位将会遭到严重的动摇,这样一来,日本人、欧洲人以及苏联人会趁机把美国人从中东地区排挤出去,这样就不仅严重损害了美国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www.xing528.com)

此时,以色列在中东战场上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因为他们的弹药和军需品马上要消耗殆尽了。而以色列一旦灭亡,美国就少了一个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万般无奈之下,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下令向以色列提供军需品。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插一句,以色列和美国一直有着最“深厚”也最复杂的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无数的犹太人因为不堪忍受纳粹的残暴统治而流亡到了美国,其中包括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直到今天,在美国的政界、商界以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不少犹太人担任重要职务。全世界1000多万的犹太人,其中有600多万在美国生活,这就为二战之后美国扶植以色列作为自己在中东地区“代言人”提供了感情基础。

当然,在残酷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仅有感情是不够的,美国扶植以色列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犹太人崇拜强者,而且注重利益——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利用”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不过,跟某些国家相比,以色列人的脊梁骨和膝盖骨是硬的。

历史上,像犹太民族一样崇尚强者而且注重利益的国家和民族不少,但是像犹太民族一样骨头硬的很少。想当初,日本战败之后,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进驻日本,在麦克阿瑟进军日本之前,日本人曾经一度叫嚣要活捉麦克阿瑟,但是,麦克阿瑟以战胜者的身份进驻日本之后,日本大多数国民都服服帖帖的。1951年,麦克阿瑟离开日本回国,几百万日本人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一般夹道相送,有的日本人甚至还大声喊口号,喊的什么呢?通俗一点就是:麦克阿瑟大帅您别走,咱们一起造了天皇的反吧!

二战之后,以色列曾经多次不顾美国的反对,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和领土而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以色列是第一个不顾美国压力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东国家;1971年,在讨论中国是否可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合国大会上,以色列不顾美国的阻挠,投了赞成票……从某种角度上说,以色列是一个不会被强权或者利益洗脑的国家,也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反洗脑”的能力,犹太民族才没有在漫长而悲惨的历史中被其他民族所征服或者同化。

回过头来再说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美国虽然想把以色列扶植成自己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但是美国更需要在世界人民面前维护自己“公正、中立”的形象,从而以此种形象占领世界范围内的道德和舆论高地,以实现自己“太平洋警察”的梦想。因此,当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所有援助以色列的军需品都是用飞机在茫茫夜色的掩护下运抵以色列的。不巧的是,在一次大规模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气候原因,美国运输机延迟起飞,这一延迟最终导致数架美国运输机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以色列着陆。这一下,傻子也看出满嘴“中立、和平”的美国在中东的立场了。顺理成章地,美国被阿拉伯人看作了以色列的坚定盟友和主要支持者,而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报复也如预想中那样降临了。

1973年10月10日,阿拉伯国家为了报复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组织阿拉伯地区主要产油国在没有知会大型石油公司的情况下在科威特举行了会议,并在会议上通过了石油原油价格提高70%,即增至5.11美元每桶的决议。两天之后,这些产油国又集体宣布每月产量将减少5%,尤其是对美国的石油供应量,更是持续性地大幅度减少,用他们的话说:“每个阿拉伯地区的产油国都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这种累进式的减产措施,直至完全中断美国的石油供应。”

此时的美国见阿拉伯国家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干脆就完全站到了以色列这一边,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公开宣布,将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尼克松的话还没有落地,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就开始了更加严厉的报复计划:完全禁止本国任何油船前往美国。这一报复计划不仅搅乱了美国的石油市场,更让世界石油市场陷入了混乱局面,各国石油价格火速飙升。石油,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是地地道道的“黑金”和武器了。

正当美国政府一筹莫展的时候,“石油危机”的始作俑者尼克松却陷入了“水门事件”的纷扰之中。

水门事件的英文名称为Watergate Scandal,也被称为“水门丑闻”,是二战之后,让美国政府最为丢脸的政治丑闻。1972年6月,恰逢美国总统大选时期,美国共和党的头目尼克松为了取得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情报,在6月17日派遣以共和党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深夜潜入位于美国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设备,同时偷拍某些绝密文件。不幸的是,民主党的安保人员也不是吃素的,正当詹姆斯几个人在民主党的办公室里面忙活的时候,民主党的安保人员闯了进来,抓了一个现行。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一度想掩盖此事,但是随着案件的深入审理,尼克松集团的人陆续被揭发出来,最终,尼克松被迫在1974年8月9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

尼克松辞职之后,美国的外交事务由时任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掌管。基辛格上台不久,石油危机也随之结束。

一场石油危机以尼克松的下台而化解了,这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在现居德国的美国政治学家威廉·恩达尔所著、赵刚翻译的《石油战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赎罪日战争’并不是错误估算、失误或阿拉伯人决定对以色列发动军事打击的简单结果,而是华盛顿和伦敦利用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建立的强大的秘密外交途径,策划了‘赎罪日战争’。基辛格通过跟以色列驻美大使辛卡·狄尼兹之间的密切关系将以色列政策反应很好地控制住了。但是在另一方面,基辛格还跟埃及人叙利亚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这样,基辛格在两边讨好,却向双方故意传递错误的信息,结果造成了战争的爆发和阿拉伯人随后的石油禁运。”

在《石油战争》一书当中还提到了这样的细节:“基辛格通过他作为尼克松总统‘情报沙皇’的身份压制了情报机构,使得以色列打了无准备之仗。‘赎罪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辛格著名的‘穿梭外交’的结果,这场战争早在爆发之前很久,就在比尔德堡团的成员聚会上策划好了。”

威廉·恩达尔还在书中说:“就在那一年的5月,比尔德堡团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要对世界工业增长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使权力均衡重新倾向于英美金融利益集团和美元的利益。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他们想到了一个最有利的武器——对世界石油流动的控制。通过策划一场全球性的石油禁运,迫使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1973年石油价格的飙升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等国家的通货膨胀、企业破产、失业率和失业人数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当然,石油价格的飙升不仅仅对西方国家经济产生了影响,也加剧了那些第三世界石油进口国人民的贫困。

凡事有弊必有利,当石油进口国因为石油涨价而惴惴不安的时候,西方的大型石油公司却因为石油价格上涨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伦敦和纽约的跨国银行也从高油价而导致的美元贬值当中获得了不小的利润。

在这里,笔者要解释一下银行为什么会在货币贬值当中盈利。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引入一个等价交换物——黄金。以美元为例,在货币贬值之前,1美元可以购买1克黄金,但是在货币贬值之后,1美元只能购买0.5克黄金,货币贬值前后的差价去哪里了?很简单,归银行了呗!那么,银行的背后是谁呢?当然是政府,即便是私人投资的银行,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也要分一杯羹的,也就是说,石油危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政府聚敛财富的一个契机。

威廉·恩达尔之所以发表这样的“阴谋论”,另外一个原因是伊朗国王曾经在1974年1月1日德黑兰会议上宣布将石油价格上涨一倍,即每桶石油涨至11.64美元;在石油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伊朗石油从原价每桶1.9美元涨到了每桶11.65美元,整整上涨了600%!但是在德黑兰会议召开之前的几个月,伊朗国王还以避免西方工业设备价格上涨为借口拒绝抬高石油价格。因此恩达尔认为,伊朗石油价格的上涨其实就是被基辛格逼的!而基辛格又与比尔德堡团有着莫大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很多学者、作家都提出了比尔德堡团与石油涨价有着莫大关系的观点,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只能见仁见智了。

石油战争不仅仅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经济,也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正如加拿大著名战略投资家、政治经济评论家马耀邦在他所著的《美国批判》一书中说的那样:“赎罪日战争以及石油回流和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支持的后果也使美国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如一位阿拉伯发言人所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以色列总理拉宾请求美国提供50亿美元军事援助的时候,美国财政部长西蒙却前往阿拉伯世界,并且泰然自若地要求阿拉伯人投资美国100亿美元——以便帮助美国能够为以色列提供援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