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不住的飞翔鸟:《肖申克的救赎》

关不住的飞翔鸟:《肖申克的救赎》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的文本解读,本身也是文本信息与受众自身文化水平及生命背景交融反应的过程。每个人自身情况不一样,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自然也可能千差万别。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似乎应该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解读就不存在高下之别。

关不住的飞翔鸟:《肖申克的救赎》

“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公义性而受审判。”一个真正的悲观主义者的神秘箴言,铭刻在希腊哲学界石上的神谕,我们该怎样做出解释呢?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这块砖做什么用的?

一个好的文本,其内涵必定是丰富多元的,因此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文本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解读。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鲁迅则这样描述自己对《红楼梦》的解读:“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绛洞花主〉小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多元解读已经成为常识的今天,这话已经为大多数人接受。多元的文本解读,本身也是文本信息与受众自身文化水平及生命背景交融反应的过程。每个人自身情况不一样,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自然也可能千差万别。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似乎应该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解读就不存在高下之别。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是我在电影鉴赏课一开始就跟大家说的一句话。”

周一的晚自习,站在十班的讲台上,这是我说出的第一句话。

“上周看《浪潮》的影评,今天早上我已经改完了,通过这半个学期的鉴赏,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同学在电影鉴赏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以前经常出现的以情节简介代替评论的现象这次已经没有了,从大家交上来的影评看,很多同学看片仔细,观感独特,很多观点令我也耳目一新。而很多同学看到的细节,也是我看了多次之后都没有注意到的,这让我对大家油然而生敬意!”

孩子们显然很开心,不少同学脸上有自得之色。

“在不少同学的影评中也提到了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群散漫惯了的学生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被如此彻底地洗脑,心甘情愿地成为专制独裁的奴隶,当文格尔宣布‘浪潮’解散的时候,最狂热的蒂姆甚至会因此而崩溃,造成悲剧。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是体制化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而在今天的电影中,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这部电影我们高一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片段。”

“放歌剧那个!”

有孩子想起来了。

“对,高一音乐鉴赏我们鉴赏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曾经放过这部电影的片段,囚犯艾迪冒着巨大的危险,通过监狱的广播给囚犯放《费加罗的婚礼》里的片段。那个片段让我们明白了音乐对人巨大的感染和引领作用,即使是身陷囹圄的囚犯,也能因为这自由的歌声,而成为关不住的飞翔鸟。”

很多孩子都想起了这个片段,开始点头。

“上周我们看了《浪潮》,我们电影课的‘另眼看教育’板块也就宣告结束了。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下一个板块:自由与尊严

“对自由的渴求是人类永不会熄灭的火焰,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付出牺牲的目标。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板块的鉴赏,去了解这些付出和牺牲,向这些勇敢、坚忍、执着的人们致以我们的敬意。而今天,我们将鉴赏第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一部好的作品,其内涵必定是丰富而多元的。”紧接着,我为学生们讲了我关于多元解读的观点。

“所以我们的鉴赏课,其实也是提高我们电影鉴赏能力的一门课。我一直相信,一部好的电影其意义不亚于一本好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怎么用好这些电影,从电影中最大限度地得到收获,其实是我们鉴赏的根本任务。

“就像一块砖,可以用来砸人,也可以用来垫脚,还可以用来修造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今天,《肖申克的救赎》就是我们手里的这块砖。故事讲的是一个囚犯越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文学史和影视史上都不鲜见,远了说有《基督山伯爵》,再后来有《飞越疯人院》,近了还有前几年热播的剧集《越狱》。但是导演却凭这样一个被人讲滥了的故事为我们拍出了一部享誉世界的电影,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前面我们谈到鲁迅关于《红楼梦》解读的观点,其实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看电影。有些观众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情节和悬念,在他们眼中,这部电影就是《越狱》;有些观众从里面看到的是被凌辱和复仇,在他们眼中,这部电影就是《基督山伯爵》;有些观众看到的是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对专制的反抗,在他们眼中,这部电影就是《飞越疯人院》,虽然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各不一样,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是我相信还是有鉴赏水平高下之别的。我希望一块砖头在我们的手里不只是用来垫脚,用过就扔;也不是用来砸人做坏事,而是能成为我们的智慧大厦的一块基石,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更完美与成全我们的人生。

“为避免剧透,我不再过多介绍情节了,不过我希望大家在观影的时候注意几个关键词:自由,救赎,体制化,执着。

“最后还有一点,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是我们的老熟人,曾经在《为黛西小姐开车》里扮演司机霍克的黑人老影星摩根·弗里曼,也是我最喜欢的影星之一,老家伙真是帅呆了!”

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灯光熄灭,影片开始。

影片情节

1947年,前途无量的年轻银行安迪被控枪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而被判无期徒刑,被押往肖申克监狱服刑。此时1927年因谋杀罪入狱的老黑人瑞德已经在这里服刑20年了。20年的监狱生涯已经把瑞德变成了监狱老油子,他能为囚犯们弄到任何东西,只要你付得起钱。老囚犯自称“老鸟”,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他们最大的乐子就是赌谁会在第一夜崩溃。瑞德本来在斯斯文文的安迪身上下了注,谁知道安迪一声不吭,害他输了两包烟。

一个月后,安迪也成了瑞德的顾客,他要求瑞德帮他弄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个小石锤,他告诉瑞德,他爱好下棋,想用小石锤自己雕刻棋子,借以打发难熬的囚徒时光。

身为“菜鸟”的安迪,受到监狱“老鸟”们的欺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他还是一声不吭地顽强反抗。一次外出劳动,安迪无意中听到看守长抱怨得到一大笔遗产却要被抽重税的事情,他主动说有办法让看守长合法免税。作为交换,他请看守长为一起工作的犯人每人买三瓶啤酒,这个要求被批准了,这也成了安迪狱中生涯的转折点。曾经欺凌他的头目被看守长打成重伤,从此再也无人敢欺负安迪。而安迪的业务也扩大了,整个监狱,甚至其他监狱的看守们都闻讯而来,希望安迪能够利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帮他们减免税。安迪也被派去当图书管理员,这是所有犯人眼中的美差。而不甘寂寞的安迪则要求更新监狱图书馆,为了争取资金,他每周给州政府官员写一封信,每次都遭拒却一直不放弃。6年后,他实现了愿望。而此时,他也开始帮助满口仁义道德的典狱长洗黑钱,掌握了他大量的秘密。

20世纪60年代,监狱来了一个新客人——因盗窃罪而入狱的汤米。安迪认为汤米头脑聪明,于是教他学习文化,让他出狱后能有新的生活。而汤米则透露了他所知道的安迪案子的真相:杀死安迪妻子和情夫的并不是安迪,而是另有其人。安迪怀着沉冤得雪的希望找到典狱长却遭到拒绝,又因为顶撞典狱长而被关了一个月的禁闭。其间,典狱长和看守长合谋杀死汤米灭口,以胁迫安迪放弃翻案,继续为典狱长洗黑钱。

安迪屈服了,至少从表面看是如此。他仍然一声不吭地为典狱长做假账,洗黑钱,直到有一天他从监狱里消失。原来,他用了20年时间在监狱墙壁上凿出了通往自由的救赎之路,而洞口一直隐藏在影星海华丝的海报之下,奇迹般地躲过了狱警无数次的检查。安迪越狱之后,领走了帮典狱长洗的那些钱,并且将典狱长涉嫌贪污谋杀的证据寄到了报社。警察和记者蜂拥而至,典狱长在绝望中自杀,血债累累的看守长也被逮捕。

不久,瑞德也假释出狱,他根据安迪事先的提示,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信和钱,并成功越过边境,两个好友在阳光灿烂的海滩上终于重逢。

观影指南——影片的几个关键词

励志

将《肖申克的救赎》只看作励志片固然是小看了这部伟大的电影,但是影片励志的成分却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必要回避。

影片中有一段著名的台词: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安迪显然是这样的强者。因为被诬陷杀人,他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而入狱。一夜之间,他从鲜衣怒马、前程无限的年轻银行家沦为阶下囚,接踵而至的是狱警和囚犯们无尽的凌辱和折磨,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希望,而是用他银行家的精明与冷静认真地分析着局势,制订着计划。从他主动向凶神恶煞的看守长海利提出可以帮助他免税时,他在狱中的生存环境就发生了逆转。他从容不迫地进行着自己的计划,从小石锤到海华丝的海报,从一模一样的账本到典狱长命令他洗衣的习惯,都是他计划的一部分。终于,他用20年时间打通了瑞德认为要600年才能打通的逃生之路,在肮脏和恶臭中爬行了一公里,终于逃出了铁丝网、探照灯和高墙,在风雨里迎来自己的新生。

体制化(www.xing528.com)

真正的屈服永远不是肉体的屈服,而完全是心灵的屈服,因为如果只是肉体屈服,意味着心底还抱有反抗的欲望,也就是还没完全放弃希望。真正的屈服是被压迫者在心灵屈服之后主动寻求与压迫者的合作与共生,寻求在被压迫条件下利益的最大化。这意味着被压迫者已经完全丧失了反抗的可能性,而且寻求到了在被压迫环境下的最佳状态。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最佳状态一旦找到并成为习惯,有朝一日,即使重回自由,也无法再享有自由。

影片中的老布可以说是这种屈服的一个活标本。老实巴交深得狱友喜爱与尊重的老布听到自己将被假释的消息之后,竟然持刀劫持狱友,希望再次犯罪,以便能够继续待在监狱。当大家对这一切大惑不解时,深谙内情的瑞德一语道破天机:“他坐了50年的牢,这让他成了井底之蛙。他念过书,在狱中有地位,出狱的话就成了废人,双手犯关节炎的囚徒,向图书馆借书都会被拒。”而瑞德关于体制化的一段话更成为经典:“监狱就是这样一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以后,你不能没有它。”

和瑞德料想的一样,出狱之后的老布感觉到了与自由的格格不入,他甚至想持枪抢劫,杀了超市店长,重回肖申克,但是他又悲叹:“我老得无法胡闹了。”最后,他终于在自己的寓所悬梁自尽。

瑞德其实也是体制化的最佳代表。长期的监狱生活不仅让他习惯,还让他无师自通地寻找到了最佳生存之路——为犯人们偷运物品从中牟利,同时也建立自己在监狱里的威望。他明白,如果重获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从商店购买东西,自己的这些“特长”也就一文不值了,自己长期与压迫者建立的平衡共生关系就会被打破,自己的生命也会遭遇危机。因此他好心劝告安迪:“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而当安迪反问“难道跟老布一样”时,理屈词穷的瑞德无言以对。

终于有一天,当瑞德也重获自由时,他也切身体会到了长期体制化对人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上厕所)报告了40年,没有报告,我一滴都挤不出……我得承认,我混不下去……”和老布一样,他也想到故意犯法以求回到肖申克那个“有意义的地方”。如果不是还有对安迪的承诺,瑞德也必然走上老布的路。体制化力量之惊人,让人惊讶,更令人惊悚。

自由的飞翔鸟

我经常在想,要是瑞德有了和安迪一样的机会和权力,他会做什么?我想他一定会申请在监狱里开个小卖部,将自己多年来进行的地下生意合法化。他将会垄断监狱里所有犯人的物资来源,也许由他亲自采购,亲自定价,甚至亲自出售。当然,他不会忘记给监狱管理方一份可观的好处费,好让他们允许自己将这份生意进行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但是安迪要求的不是开小卖部,而是改善监狱的图书馆。为此他6年如一日给州政府官员写信要求拨款,屡屡被拒却矢志不渝,很难说他最后是感动了对方还是吓住了对方,总之,他的目的达到了。

小卖部与图书馆本质的区别是,一个关乎肉体的欲望,而一个关乎心灵的诉求。对自由的向往是人的本性,但是高墙深处内的囚犯却被剥夺了自由。但是,不管是狱警还是囚犯其实都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是束缚不住剥夺不了的,因为它与肉体无关,而存在于心里。

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安迪在社会捐赠的图书中偶然发现了一张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唱片,他胆大妄为地支开守卫,锁上房门,竟然用监狱的扩音器对着所有囚犯播放里面著名的咏叹调《夜色温柔》。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囚犯们纷纷停止了劳作和散步,转过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喇叭。瑞德说:“我从未搞懂她们唱什么,其实我也不想弄懂。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蹿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众囚仿佛重获自由。”

书本和音乐,就是两只翅膀,它们就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这两只翅膀,灵魂便超越了高墙,飞出了探照灯、霰弹枪和铁丝网,成了自由的精灵。有了书本,有了音乐,即使是被关禁闭,安迪也会觉得莫扎特一直在陪伴着自己,那么20年的监禁又算得了什么呢?也正是文学和音乐支撑着安迪,陪伴他度过了艰难的铁窗岁月,而且在他心中深深种下了另一个精灵——希望的种子。安迪相信:“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正因为心中有希望,他才永不放弃,永不气馁。

安迪越狱成功之后,瑞德感慨地说:“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就是这样的鸟,这样的自由的飞翔鸟。

影片链接

《飞越疯人院》

这是1975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该片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也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曾获1975年奥斯卡5项大奖。

影片讲的是1963年,美国的一家精神病院来了一位新病人——麦克墨菲。精神病院的最高统治者是护士长,她惯用高压与残酷来统治病人。作为异类的麦克墨菲一到精神病院就开始了与护士长的斗争。他要求护士长放低喇叭声,提出要打开电视看世界棒球锦标赛的首场比赛,甚至提出要修改精神病院的作息时间表,以便他们能观看比赛,这些要求都被拒绝了。

麦克墨菲对护士长的高压专制忍无可忍,他竟然偷偷开出医院的客车,带着病友们到高墙之外的游轮上逍遥了一天,让院方大为震惊。在圣诞夜,他还在医院大厅举办舞会,将精神病院闹了个天翻地覆。事发后,护士长对“涉案人员”进行了严厉的追查,在护士长的迫害下,病友比利羞愤自杀。被激怒的麦克墨菲在愤怒中想为比利复仇,几乎掐死护士长,最后被医院护卫打晕。之后医院为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使他变成了真正的白痴。麦克墨菲的好友,同为病人的印第安人齐弗悲伤地拥抱自己的朋友,然后用枕头将已经生不如死的麦克墨菲闷死。最后,齐弗抱起沉重的压力水箱,砸破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向自由飞奔而去。

对体制不屈的反抗与冲击是《飞越疯人院》和《肖申克的救赎》共同的主题。精神病院和监狱一样,都是对禁锢自由、摧残人性的体制的隐喻。在体制长期而严密的禁锢下,心中还有自由的渴望的异类必然被视为疯子或者囚徒,这二者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在安迪的身上,明显能够看到麦克墨菲的影子,或者说,成功越狱的安迪其实是麦克墨菲与齐弗的综合版,他们代表了人类对自由与未来永不熄灭的追求。

而对体制化的剖析,两部电影也是异曲同工的。《肖申克的救赎》借瑞德之口道出了体制化的魔力:“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他,更久以后,你不能没有它。”在监狱待了几十年的老布在终于获得自由之后却无所适从,最后绝望自杀,就是对这种魔力的后果的最好诠释。而更多的囚犯早已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只有安迪心底一直深藏着对自由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驱使他用20年的时间,用一把小石锤凿出了通往自由的梦。

在《飞越疯人院》中,一直闷声不响被人认为是哑巴的印第安人齐弗也是那些在体制下逐渐失去信念的人的代表。长期的监禁生活已经使他习惯了没有自由,被欺凌与摧残的日子,这种习惯甚至让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麦克墨菲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死水中投下一颗石子,也激起了齐弗内心对自由的渴求与向往,更激发了他追求自由的勇气与潜力。这一切促使他含着泪亲手结束了挚友的生命,因为他知道,没有自由与激情,朋友的生命已经毫无意义;也驱使他将谁也无法搬动的压力水箱连根拔起,砸破精神病院的铁窗,终于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越狱。

学生笔下的《肖申克的救赎》

很多人一生多在渴望着这两个字——自由,似乎它美好神圣不容亵渎。想要拥有它,想要彻底地跟禁锢自己的牢笼say goodbye(说再见)。可人啊,有时候就是左右摇摆,当自己梦寐以求的宝贝被人送到眼前时,却又茫然了,迟疑了,不知所措了,慌张地想要逃回自己痛恨过却习惯了、离不开了的环境——你,被体制化了。

不过,总有例外,比如安迪。青年才俊的大好前程被一场突来的冤案尽毁,进入监狱少不了碰到殴打和更残忍的事情,监狱从来不是安生的地方,初来乍到的他也不敢轻举妄动,用了一个月时间来接受自己被冤枉和妻子偷情被杀这双重打击的事实。他开始规划未来,离开?那是一定的,于是通过瑞德找来了“600年才挖得出通道”的石锤,在每个漫漫长夜挖开一条通往自由的天梯。

(赵晓蓓)

上周部分老师外出学习,而我们的表现反映出我们也被体制化了。在没有某些老师的“鞭策”下,我们开始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其实,我们真的应该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在没有人盯着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做?何为自觉?请不要仅为服从命令而忘记自己心中所想。

(张珊)

自从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同学们最爱说的就是“体制化”,还打趣说我们也是被体制化的。我觉得这一点都不假。从最开始的恨到后来的习惯,最后不能没有它,这个转变过程在学生身上应该体现得最明显不过了。我们习惯了每天坐在教室里看着任课老师一个个地上课下课,也习惯了每天都忙于作业和听课这两件事,习惯了教室—食堂—寝室的三点一线,当放假的时候便会恐惧,无所适从。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约束,习惯了失去自由。所以当老布离开肖申克之后,他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自由而感到了恐惧,他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因此他选择了自尽,只留下一句“老布到此一游”。

(蒋英)

希望是一种神奇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同人的灵魂一般深不可测。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把你推向深渊,也能让你在死亡的边缘活下来。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给你幸福,给予你精神的寄托,却也可以折磨你,折磨你直到死去。正是希望,安迪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逃离肖申克,去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驾船到海上,沉醉于那片蓝色的世界。像《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世界,这看来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老布却似乎早已忘记了这种美好,我想,他也许并未真正地享受过生活吧!正如他的遗言:“老布到此一游。”来到这个世界,只是游走了某些地方就又回到了出发点。被限制自由久矣的他,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抑或说,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

生活是美好的,不要因短暂的困境而失去希望,因为,那样对自己太过残忍。永远充满希望,即便是在监狱中,也可以像安迪那样获得无穷的乐趣。

希望起始于内心,通往你想到达的另一端,做个踏上未知旅途的自由人,沿途的希望之花将伴你而行。

(舒晓雪)

《勇敢的心》(Braveheart)

导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

上映时间:199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