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行为保险经济学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行为保险经济学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这三部分内容进行综述和分析。卓志、邝启宇基于风险感知和前景理论分析了巨灾保险市场的演化博弈均衡,认为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是影响巨灾保险市场均衡的重要因素。郭振华发表行为保险学系列论文,从保险需求、供给和市场三方面尝试构建行为保险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行为保险经济学

我国学者也很关注保险市场的各种异象,尤其关注人们的非理性保险需求,特别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对巨灾保险的非理性需求引发大量关注,还有少量学者尝试建立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保险需求决策模型。下面就这三部分内容进行综述和分析。

第一,非理性保险需求的行为经济学解释研究综述。施建祥、朱丽莎(2006)将人们的保险购买行为看成一个心理过程,阐述了启发性偏差、风险喜好和心理账户对保险需求的影响;魏华林、李金辉(2009,第2章)认为夸张的贴现可能是人们对大风险投保不足的最重要原因。王稳等(2009)采用实验研究发现,与国外一样,大多数中国被试也不愿为“小概率大损失风险”投保,更愿意为“大概率小损失风险”投保。孙蓉和费友海(2009),周振和谢家智(2010),田玲、姚鹏和王含冰(2015)均发现,风险感知偏差是导致人们不愿购买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的部分原因。

第二,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研究综述。2008年发生的雪灾和汶川地震引起巨灾保险研究的“井喷”现象,张庆洪等(2008),何小伟、高进(2010),喻贝凤、张乐柱(2010)在综述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时,在需求方面强调了消费者非理性决策的作用,包括风险感知偏差导致低估风险、过度自信和夸张的贴现等。卓志、丁元昊(2010)在回顾前景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巨灾保险需求不足可以被解释为:小概率巨灾风险,通常被人们本能地忽略,但当巨灾发生时,巨大的恐惧感等使人们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显著上升。赵正堂(2010)从行为经济学出发,认为巨灾保险市场失灵可用保险人风险厌恶、公众对巨灾风险的极端反应(要么忽视要么反应过度)来解释。卓志、邝启宇(2014)基于风险感知和前景理论分析了巨灾保险市场的演化博弈均衡,认为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是影响巨灾保险市场均衡的重要因素。(www.xing528.com)

第三,行为保险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完颜瑞云、锁凌燕(2016)采用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构建了一个更加符合现实消费模式的保险消费决策模型。郭振华(2016,2017,2018,2019,2020)发表行为保险学系列论文,从保险需求、供给和市场三方面尝试构建行为保险经济学理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