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忏悔教育的含义:忏悔的本质与多样形式

忏悔教育的含义:忏悔的本质与多样形式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忏悔”的本质是一种以逆向形式体现的自我真诚。可见忏悔因人而异,并受到个体自身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及成长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相比认罪悔罪教育而言,忏悔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

忏悔教育的含义:忏悔的本质与多样形式

1.何为忏悔

要理解忏悔教育的含义,首先要弄清忏悔的准确内涵。汉语“忏悔”一词,是佛经翻译中汉语与梵文对应结合的产物。其构词和定义的发明与使用应该专属于汉语世界。依据常识,“忏”是梵文Ksamayati(叉摩或忏摩)之音译的略写,“悔”是它的意译,合称“忏悔”。汉语“忏悔”实则大体包容梵文“忏摩”(请忍)和“阿钵底提舍那”Apattidea(说罪)两种词义。[10]时至今日,忏悔一词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下,经过各种文化的洗礼,其含义已经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语境范畴,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惯常用语。所谓“忏悔”,是指主体在内心反思自己过往言、行,或者审视自己的灵魂深处时,所进行的自我谴责与自我否定,或将这种谴责和否定彻底暴露给外界或他人,主动接受外在的批判与谴责,以求得谅解或同情,从而使自身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并尽早地实现摆脱旧我、重塑新生、脱离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忏悔”的本质是一种以逆向形式体现的自我真诚。它通过主体对自身过错的坦白和剖析,弃恶而扬善,从而超越自我,以期达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人希望自我超越的潜在的渴望和欲求。[11]它是一种以负向型方式体现的道德真诚,通过忏悔,最终唤起良知的觉醒,迷失人性的复苏,见证的是道德律令的真切认同,并在这一意义上使人的尊严得以维护和捍卫。托尔斯泰认为人只有经过忏悔,才能有所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需要忏悔,而作为犯了大错、走向犯罪深渊的服刑人员更加需要忏悔。

2.何为忏悔教育(www.xing528.com)

忏悔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忏悔的形式来实现教育人的目的。忏悔是要靠忏悔者本人亲自来进行的,但是“忏悔”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并非天然地一定具备忏悔意识和忏悔能力。尤其是作为服刑人员往往品行恶劣,有的甚至道德低下、良知泯灭,想要他们自动通过忏悔来实现矫正的目的是很难的。良心在各种不同的个人身上的灵敏性与易感性各有不同,有的人大些,有的人小些,等而下之,以致有的人丧尽了天良。不高尚的人不能做忏悔,因为他之内的人性连对付卑鄙动机的力量都不足。可见忏悔因人而异,并受到个体自身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及成长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要想通过忏悔的形式来教化人、感化人进而实现矫正人、重塑人的目的,必须通过忏悔意识的培养、忏悔条件的创造、忏悔环境的营建、忏悔行为的引导等外在因素的促进作用。因而,我们可以将本文中的忏悔教育的概念界定为通过忏悔意识的培养、忏悔条件的创造、忏悔环境的营建、忏悔行为的引导等外在因素作用,帮助、引导、促进服刑人员自觉通过忏悔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并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最终实现弃恶扬善,走向新生的一种行为过程。忏悔教育注重外在忏悔条件的构建,但最终指向还是在于促进、启发服刑人员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通过服刑人员忏悔意识的提升、忏悔行为的积极践行,来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道德良知的复苏和人格品质的提升。

忏悔教育是罪犯思想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12]即强调通过忏悔的形式对罪犯进行思想转变,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立足于改变服刑人员的主观思想,不断提升服刑人员的人生境界,促使其真诚悔悟,最终成为一名守法之人。认罪悔罪教育是忏悔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3]但忏悔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认罪悔罪教育,它既包括与服刑人员犯罪行为、犯罪危害及犯罪原因相关的认罪悔罪教育,也包括针对除犯罪以外的其他言行,甚至包括灵魂深处的一切不良思想等进行的真诚忏悔。总体而言,相比认罪悔罪教育而言,忏悔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