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养与应试:写作教学的碰撞与追思

素养与应试:写作教学的碰撞与追思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素养,不得不先提及应试。如今,将二者进行比对思考,更容易让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写作已经成为新时代语文考试的“拉分王”。素养与应试在写作教学处聚焦,并产生激烈的碰撞。前文中崇尚“技法”的教学,具备明显的“加工”印记。可见,对“素养”的探求,就是对“写作究竟是什么”“写作对于人而言意味着什么”的追思,对写作教学目的不懈探索。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是实现人的确证。

素养与应试:写作教学的碰撞与追思

谈到素养,不得不先提及应试。二者原本不是对立的两个面,但由于我们对应试的盲目与狂热,逐渐如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所比喻的那样“在温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滑入考试的陷阱而无法自拔”。如今,将二者进行比对思考,更容易让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写作已经成为新时代语文考试的“拉分王”。素养与应试在写作教学处聚焦,并产生激烈的碰撞。

易中天教授曾比喻说:“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前文中崇尚“技法”的教学,具备明显的“加工”印记。可见,对“素养”的探求,就是对“写作究竟是什么”“写作对于人而言意味着什么”的追思,对写作教学目的不懈探索。

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是实现人的确证。潘教授认为:“书面语重于口语;写优于读,高于读;阅读教学,应指向写作,写作,是一个人生命的表现,是证明其存在的指征。语文教育不能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不能专断地干预、窒息学生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语文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当写作与“人”的自我确证统一后,对“素养”的认识也就清晰起来。教学取向素养,就是让学生“长大成人”,让学生经过教育,越来越好。具体表现为:其一,好在习惯,好习惯伴随终生,爱写、会写、持续写,习惯是素养的“维生素”;其二,好在情态,遇到委屈、困难、挫折时,可以比其他人更平和、淡然、乐观,用热情的生命拥抱新事物,体现在写作中就是满满的正能量,通过写作塑心;其三,好在能力,有问题,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能克服,能提升,在写作中能实现能力发展,能发挥文章应有的功能;其四,好在格局,看待世界的眼光不一样,能用更伟大的人和事作为榜样去激励自己,唤醒心底里最美好的东西,逐步从懵懂无知走向理性成熟,学会从平凡的日子中领悟生命的快乐和意义,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此同时具备社会责任感,使自己周遭的环境变得更好。写作改变的是整个人生。

素养取向的写作教学,实现从“结果审定”式的低层次竞赛型教学,向着“认知生长”的高层次转变。教写作,不仅仅为了“写出来”,也不单纯为了“写得好”,不停留在能力的获取上,而是向着未来,朝着更长远的人生去发展——通过写作,让学生逐渐长大成人。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取向,暂时无法用特别具体的,通用的“路数”来描绘教学操作过程。素养教学,很可能是每次教得精且小,小步走,稳扎稳打向前推进,同时注重前后关联,螺旋上升;注重课内外打通,倡导家校合作;注重营造氛围,改良环境,实行长期浸润与影响;也必定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指向性清晰的教学,因此,我们借助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为例,和大家分享一隅。

技法取向教学,注重的是把这一篇“日记”写得好,写得像“作文”。能力取向教学,注重能写得更好。写作无非是技能,凡技能贵乎一个“练”字。练习,则讲究熟能生巧;练习就是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道理谁都懂——练得多了,自然熟了,写作的能力也必定提升。但能力取向的教学,还是带有“受命而写”的倾向,不能解决“习惯写,终身写”的问题。

日记,就是记录日子。日子是什么?于学生而言,就是童年的每一天。日记,就是守护童年的法器。让每一个学生用文字将童年定格,就是最大限度实现了写作应有的价值。但要从开始写第一篇日记起,就让学生一直往下写,不要停,真的不容易。这里牵涉到习惯养成、能力支撑、兴趣爱好等,需要不断给予动力,牵涉到各种因素。因此,面对三年级学生,素养取向的教学,我们给出四条教学建议:

第一条,写得不要像作文。既然是写日记,就不要写得像作文,更不能当成作文一样去教。教师可以郑重其事地鼓励学生:不要把日记写成作文那样。例如,你可以让学生在日记中边画边写,文字配图;可以允许学生在日记中“鬼画符”,有着自己才能看懂的符号;可以鼓励学生用照片代替日记,日记中可以就是一张照片,最多加一两句评点;可以鼓励学生用“粘贴”的方式写日记,日记中粘贴一片树叶,一个小小的指纹……日记中就留有一段独特的记忆。

第二条,不能写太长。一写就长篇大论,正是这种倾向让学生写了就怕,同时从此不再写。实际上,日记绝对不是越长越好。例如著名的畅销书金鱼的日记》,作家代笔的金鱼,一天中写下的就是一句话。例如,第一天写“我在鱼缸里游”;第二天写“我还在鱼缸里游”;第三天写“我依然在鱼缸里游”……大作家创作的日记,都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只不过每一天比前一天多了一个字而已。这给我们巨大的启发:让学生自由写,不要限制字数,甚至还要提醒:“少写一点!”少写一点,但每天可以比前一天,多写一个字。这样的要求,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而正是这样的要求,容易让学生养成写的习惯。(www.xing528.com)

第三条,随时增补信息,提供新动力。就像长跑,中途要不断补给。要坚持长时间写日记,不能指望一步到位,不能期待“一节课教完”。长时间关注,就是最好的教学。在一段时间中,教师要不断补给新的动力。例如,可以告诉学生更多和写日记有关的信息。一来,这是补给动力;二来,信息中也带有些许方法,帮他写得更顺。我们曾向学生推荐和日记有关的书籍,如:《拿破仑日记》《季羡林日记》,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发学习。我们还借助特别的书“刺激”,告诉学生:有的日记,是名副其实的“名著”。例如《小屁孩日记》《捣蛋鬼日记》,这些书的发行量可大了,作者都成了作家中的“富豪”。这些信息不是让其养成拜金主义,而是让其知道日记的价值——写好日记,也许自己就可以成为作家。我们还让其知道,不光是人类爱写日记,其他的朋友也爱写日记。例如《园子的日记》,写日记的是“园子”,《泰格的日记》,“泰格”是老虎哦。还有《蚯蚓的日记》《企鹅的日记》……信息的提供,让学生不断受到激励,产生写的持续动力。

第四条,家校配合用日记。日记在家中写,必须得到父母的配合。素养取向的教学,可以实现家校协同。学生写完日记,父母会遭遇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看不看。如果连看都看不了,还怎么鼓励“用”?原则上,日记是隐私,不能看,也不宜批改,更不宜交流。否则,学生会为成年人准备一份“能看的日记”。这样就离写作的初心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依然可以鼓励学生适当的时候,把日记用起来,发挥日记中特殊的功能。例如,在日记中,可以给爸妈写一封信,让这篇书信日记成为一种交往;在日记中,可以给爸妈留言,让这篇日记发挥一定的功能;在日记中许下一个心愿,让这一篇日记成为自己的“圣诞老人”。让写的日记可以流通,可以达成特殊的功能,学生就会更加喜爱写日记。因为任何的写作动力,都要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外力的鼓动,会很快衰竭,而内在的力量,才是维持长久的恒动力。

我们从技法、能力、素养三个方面探讨写作教学的取向,并非要厚此薄彼,以一概全,而是提出理性观照,适时调整的观点。对于写作后进生,可以有必须的、保底的技法教学,但不可过度,也不可停滞于此,要适可而止。并且在实施的同时,不断鼓励阅读,拥抱生活。对于整个集体的写作教学,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练好“内功”。这是整个写作水平提升的“核动力”。同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新时代,还对一线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关注写作素养的提升,从写作的最上位层面来影响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现内外兼修,人文合一。

【注释】

[1]章新其主编.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章新其主编.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3]王萍.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