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午气温达30℃,让人感受舒适宜居

上午气温达30℃,让人感受舒适宜居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阳渐渐升高了,蝉声开始响起,空气中的热量开始肆虐。大伙儿正读着书,班主任君姐便会闯进来进行突然袭击。君姐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君姐烫着橘黄色的短卷发,性格活泼直率,很受大家欢迎。课件很有用,尤其是英语、政治、历史这三门学科。在那首《运动员进行曲》响起的时候,正在解题的、正趴在桌子上的、正在问问题的都磨磨蹭蹭地赖着不下去。

上午气温达30℃,让人感受舒适宜居

太阳渐渐升高了,蝉声开始响起,空气中的热量开始肆虐。

同学们陆续地回来了,都穿着蓝白色校服,披着阳光走进教室,手里或许提着一袋早餐

隐隐约约地还能听到Q中后街热闹的早餐档的声音,记得那里的小笼包每笼只要一块五,还有一块钱一份的炒粉炒面;还记得我们班有十几个同学一起订了营养豆浆,每天早上要派人去学校后门拿;也记得由我和Mini、Turao三个人组成的早餐搭档,每个人轮流帮其他两个人买早餐……

进教室后,有人拿了书去走廊早读,英语、语文、政治历史……

有的同学跟前后桌的同学聊天,扯着走读(晚上回家睡觉)的同学问——

“嘿,昨晚有没有看‘火影’……”

有人坐在座位上吃早餐,值日生开始扫地、擦黑板、写课程表、倒垃圾……

【早读】

一顿忙碌后,铃声响起,我们进入早读时间。

我们早读是轮流读英语和语文,语文课代表是PKK,英语课代表是七元,他们一边领着大伙儿读书,一边提醒着还在吃早餐的那几位同学抓紧吃完,还一边记录着班级的出勤情况。

教室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个美好的早晨啊!

大伙儿正读着书,班主任君姐便会闯进来进行突然袭击。

君姐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儿子也才三四岁,虎头虎脑的,有时她也会带儿子来学校和我们一起玩。君姐烫着橘黄色的短卷发,性格活泼直率,很受大家欢迎。华师毕业的,教我们历史学科,她的课讲得很好。

看到老师进来,昏昏欲睡的同学也挺直了腰,放开了喉咙读书,那些忠诚的同桌会推推正在玩手机或者补觉的同桌,当然也出现过同桌的两个人一起被老师敲醒的,如果前后桌都不警醒的话,玩手机的同学的手机被收缴了的情况也发生过。

读了半个小时后,要默写语文、听写英语,教室里便静悄悄的,只剩下头顶电风扇“呜呜呜”的转动声和“沙沙”的写字声。

写不出的人头上的汗流得更多了,就有人偷偷地在桌肚里翻书。

之后一般是自由读书时间,老师们也会陆续来教室查看。

他们慢慢地踱着步走过那一条条窄窄的书桌之间的走道,敲敲又趴在桌上补觉的同学……

在老师要走出教室门口的时候,遇到问题的同学便会追着老师出去问问题。老师便接过书,靠着栏杆上给其讲解……

【主课】

早读后,第一节课通常是主课,也就是语、数、英中的一门。

校方这样安排的根据可能是以为上第一节课时同学们精神都很充沛,用来上高考中占150分的主课最好。可结果恰好相反,第一堂课往往是大伙儿最困的时候。太阳升得很高了,不要钱地放射着光与热,空气中已经开始散发出燥热了,就算坐着不动,可全身都在微微地渗汗,大伙儿开始头昏脑涨。

尤其是上数学课,听着老师讲着题,大伙儿突然就发现黑板怎么摇晃起来了,黑板上的字迹怎么模糊一片,老师讲课的声音也是断断续续的了?

我们一个个便开始迷蒙摇晃,一下下地头垂下去——我们称这为“钓鱼”——等到头猛地一下掉下去,才突然惊醒,用力睁开眼睛、拍拍脸、挺直腰板,继续努力跟上老师的思路,可是不久之后,那不争气的头再次开始一点点儿下垂着……

放眼望去,全班至少也有十多个同学是正在和瞌睡虫做斗争的,同学们有的仰起头滴眼药水,有的往脸上喷水雾,有的擦风油精,有的喝柠檬水……

有的同学干脆站起来拿着书和笔走到教室后面站着听讲,渐渐地发现这种方法管用,站着果然一般是无法睡着的!

于是,同学们的座位上就逐渐越来越空了,教室后面排成了一堵人墙……

看到那统一穿着蓝白色校服的同学们,有高大的男生,有瘦小的女生,有扎着马尾的,有戴着厚边框眼镜的……这些对抗瞌睡的同学整齐地站成一排,左手拿着书,右手拿着笔,端正地站着,微仰着头,像朝圣者一样虔诚地看着讲台,时不时和相邻的同学小声地交流疑问……

如果以后我能拍一部关于高中的电影,这样的镜头我一定要将它拍进去!因为就算这样隔着时光地遥望,那时的我们依然让如今的我感动,我们曾那么认真、那么努力、那么庄重、那么神圣……

【问问题】

上完每节课后,都会有同学拿着U盘或者MP4上讲台去拷老师上课用的课件。课件很有用,尤其是英语、政治、历史这三门学科。

那个最早上去拷贝的同学会把PPT格式的课件转换成JPG图片格式的,我们那时的手机还不是智能机,部分同学有MP4,这好像还不能播放PPT格式的文件,只能查看JPG格式。

后面上来的同学便用U盘或机子在讲台上排着队,班级里的电脑只有两个插口,拷贝好了,后面排队的同学就喊一声电脑上显示的U盘昵称,让其主人认领。

至于数学课和地理课,在课间上去问问题的人会很多,讲台上围了一圈人;有时后来的同学还问不上,因为等到前面的问题讲解完,课间便所剩无几了。倘若前面同学问到的题目刚好是自己想问的或者是自己也不会的题,便也能津津有味地听着。

听一次还没听明白的,也不好意思再问老师了,只悄悄地问那些听明白了的同学或本来就会做的同学到底怎么解答……

有时候,甚至下一节课的任课老师走进来了,上一节课的老师仍被学生缠着不放,上一节课的老师便连连跟刚进门的老师道歉,边收拾,边对学生说上晚自习再来。

有时候,遇到大家都不懂的题目,老师看大家围得紧,或者自己也需要思考一番时,便会把该道题目做了记号,说留待下一节课上集体讲解。

有时候,老师看是较为简单的问题,也会说让××同学给你讲,提到的那位同学当然是数学成绩比较好的了,这一角色一般是由PKK同学担任。

于是到了后来,要问问题的同学都会先问问左右相邻的同学懂不懂,再问问成绩较好的同学懂不懂,被问到的同学也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遇到彼此都不懂的题目的话,双方才相约一起去问老师。所以我们班里的学习风气整体不错,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交流。

尤其是在解决那些九转十八弯的数学题方面。

那一年里我们就是这样相互扶持着跌跌撞撞地走过来的。

知了的声音叫得更高了……

【课间操】

第二节课下课后是大伙儿做课间操的时间,每个星期一还得跑到楼下去参加升国旗仪式。在那首《运动进行曲》响起的时候,正在解题的、正趴在桌子上的、正在问问题的都磨磨蹭蹭地赖着不下去。

记得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水英会留到最后锁门——是的,去做个操也得把教室门锁了——当“进行曲”放到了某个转折的音符时,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小段的音符便是最后的通牒,这时候跑着下去是刚好赶得及做操的。于是教室里剩下的那几个同学就一起跑了起来,跑过走廊,跑下楼梯,跑起来的风把宽大的校服胀得鼓鼓的。

我这时候总是和水英一起奔跑着下楼,总是落后的她会一边叫着“班长,等等我啊”,一边追了上来……

课间操质量真是一般般,穿着同样校服的我们散布在校园操场上的各个角落那个自己固定的位置上,懒洋洋地摆弄着手脚,最后的跳跃运动大家简直只是踮踮脚而已,谁都不想自己刚平静下来的身体再湿透。

通常在课间操或升旗仪式结束之后会开校会,至于上面讲话的是谁,因为没有教过我们,所以毫无印象。只记得他/她站在升旗台上吐沫横飞地讲,哪位同学获了什么省级某竞赛活动的奖项啦。要是念到的是传闻好久、学习成绩总是年级数一数二的那个名字,待其走上去接受颁奖时,我们排在边上或后面的同学就伸长了脖子看看那个大神的庐山真面目,结果发现其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少年,甚至还显得瘦小。

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校会上某领导也会宣读获得星级班集体称号的班级,获此称号班的班长或副班长就上去排队领荣誉红旗,傻乎乎地捧着红旗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在照相时露出白花花的牙齿傻笑几下。

而校会上更多的时候是在讲什么注意安全、注意劳逸结合,或者贯彻教育局的新指示,我们无心去听,就从裤子的口袋里拿出自己的小笔记本,然后藏在前面同学的背后看起来,于是除了队形中第一个同学站得笔直外,后面多是低头看笔记的脑袋。

不管是做操还是升旗的时候,高三年级总会有一些学生脚边放着一本小笔记本的……

读到高三下半学期,也是在这样的课间,我们在操场上举办了成人宣誓仪式,在宣誓前我们就领了宣誓词小纸条,只记得宣誓词中好像有这么几句——

“我成人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不久的高考里,竭尽全力,给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www.xing528.com)

其实同学中有十九岁的,也有十七岁还没到的,但那时大家都一律握着右手,举在太阳穴旁,对着左手拿着的小纸条一齐大声念。

踢毽子

课间十分钟是很宝贵的时间!

我们这栋楼没有厕所,所以想要上厕所的人便要飞快地跑下楼绕到背后运动场旁边的“宫殿式”厕所——这个厕所因有着金黄色的传统飞檐而得名;

我们这栋楼还没有饮水机,于是也要跑下楼到教学楼旁边的饮水处取水,如果有同学喝热水的话,就会跑到二楼老师办公室那台小小的饮水机旁排队等候,往往弄得一地水汪汪……

既不用上厕所,又不用喝水的同学,多数便选择踢毽子了。

踢毽子是当时风靡高三的一种游戏。

不知道这是哪个同学带头的,或许这么多年的高三都这样,我们竟然可以参加这么适合高三学生作为课间活动的踢毽子游戏,它——

时间灵活、是人都会、振作精神。

尤其是用来治疗上课打瞌睡、颓废没精神,有奇效。

很快这项活动便成为最受欢迎的游戏。

几乎每个课间,在楼梯的转角处,依旧可以见到十个八个同学围成一圈在踢毽子,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一般是那几个上一节课困得厉害的同学带起头,从教室讲台的抽屉中拿出毽子——抽屉里面还藏着无数个被踢坏了的毽子——三三两两对踢起来。

慢慢被吸引而加入圈子的人多了起来,甚至偶尔还有老师也来踢两脚,那个圈也越围越大了。

在一踢一接中,大伙儿的困意消失得无影无踪,手脚也舒展开了。在笑骂和斗嘴中,大伙儿暂时从繁重的学业中得到了片刻喘息。

总有那么一两个踢得好的姿势优美的同学,再远的毽子他们也能接得住,于是换来齐声喝彩。也有哪个笨手笨脚踢空了的,惹来一阵大笑。

有时哪个踢得力气大了些,毽子飞出一条抛物线,飞过了阳台,那旁边的同学来不及救回,便要跑到楼下去捡。

掉落的毽子也曾打到了路过同学的身上,我们便趴在栏杆上大声笑着道歉。

被打的同学也不恼,反而帮我们把毽子抛上来。可是我们毕竟是在三楼,抛了几次都在中途返回而又掉下去。

一次,倒是一个倚着二楼栏杆聊天的某同学眼疾手快地抓住了下落的毽子,再抛上来掉进走廊里的,这也是我们与其他班级同学之间极少的接触之一。

其乐融融。

直到上课铃响起了,大家才笑着回味着刚才谁可笑的姿势,走回座位开始上新的一堂课。

只是短短一个课间时间,大家都踢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是彼此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

【冲饭堂】

下了第三节课,我的肚子早已饿了,于是便拿出每日一只的苹果洗了,连皮一口口吃下,高三一年我都不知道究竟吃掉了多少可爱的圆滚滚的苹果。

也有同学拿出饼干等零食吃,大方地分享给前后桌同学,在经过一双双饥饿者的手之后,传回来的通常只剩下包装袋了,有时候甚至连包装袋也被扔了。

所以我们的第四节课通常是在肚子饿得咕咕叫之中熬过去的,大家开始眼巴巴地看着黑板上面的时钟,一分一秒地熬着,等待下课的铃声响起。

上第四节的老师偶尔“大发慈悲”,能够提早一两分钟下课,此时同学们就“如同大赦”一般!

因为在学校食堂吃午饭,错开高峰很重要,读高三的我们要不趁早、要不赶晚,谁也不想在拥挤闷热的食堂里排半小时的队吧!

不过,我们这栋文科楼是全校教学楼中最靠近食堂的,占尽地利!加上大家的肚子已经饿了,所以我们通常是赶早场进食堂的!

大伙儿会在下课铃响起的第一秒冲出教室。如果第四节是自习课的话,大伙儿就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的十来秒冲出教室。时间把握很重要,太早了,经过二楼办公室时会被老师抓到!必须是在那个介于早退与否的模糊点上,最好是跑到二楼时刚好响起下课铃!

“十、九、八、七……三、二、一!”

总之,连课桌上的东西也不收拾好,书一推,笔一扔,提了饭盒,向着食堂撒腿就跑,“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大伙儿像离弦的箭一般,由少而多地连成一大串来,这支队伍被称为“冲食堂大军”。

因为我的座位在教室前门第一排第一个,更具有优势,地利中的地利!所以一听到铃声或者感受到铃声即将响起,刚刚还安安静静低着头算题的我,立马一个激灵,揣着饭卡,拎着饭盒,冲在最前面,一步三级地“跳”下楼梯,反应比兔子还快!

后面的同学如同得到信号,一起奔出教室,在身后猛追,在二楼或许会见到从办公室出来的老师,也顾不上站定问好了,只是大声响亮地大喊“老师好!”“老师再见!”还没等老师表示什么,已经飞快跑走了,估计老师们都感叹,这群孩子饿得呀!只能看见一个个快速移动的身影像风一样向着食堂卷去……

拼命跑到楼下,从理科楼或者少数高二楼里也有同学奔出,浩浩荡荡的大军渐渐汇和,汇成一条滔滔江流!

那些旁边的或者倚在栏杆上看着这一幕的同学和老师,必然目瞪口呆,大叹一声——“蔚为壮观啊!”

学校食堂的饭菜虽然便宜,三四元可以吃一顿,但是饭菜质量并不太好,多油少肉,绿菜发黄,所以部分同学也会选择到校外去吃好一点儿的饭菜。不过我嫌麻烦,对吃也不讲究,只用十分钟便心满意足地打好了饭。

以前会将饭菜带回宿舍去吃,但自从我决定不午睡之后,我便把饭菜直接带回教室吃。

闻着诱人的饭菜从饭盒里飘出来的香味,饥肠辘辘的我咽着口水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回课室。

路途中也常见到没忍住边走边往嘴里扒饭的同学,走一步,吃一勺,潇洒!

【午休】

回到教室,讲台或座位上或许还会有围着老师问问题的同学,有的同学掏出干粮来啃,也有趴在桌子上补觉的同学——困打败了饿!

我吃完饭后,觉得好累啊,整个人昏昏欲睡。如果此刻硬撑着直接坐下来也不舒服。于是我便拿了书到跟我们文科楼相连的旁边那栋教学楼的楼顶看书。那楼和我们这栋楼紧紧挨在一起,那边楼顶本来有一个铁闸门与文科楼隔开的,但铁闸门没上锁,所以我们常常过去的,从我们班出去只需迈个腿便跨过去了。

在那楼顶,从一边看去是Q中后门,许许多多的学生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进进出出。各个小摊面前买卖热闹,在后街汇成一条蓝白色的河流,缓缓流动;在楼顶的另一边可以俯瞰校运动场的全部,运动场边上有一棵苦楝树,长得高高的,都超过两层教学楼楼顶了,树上长有一层层疏朗的叶子,树皮外有黑色的褶皱,有了些年岁了吧。

蝉最喜欢趴在这棵树的树干上聒噪地鸣叫,叫声嘹亮,不过在这样的夏日的中午,倒也能在这楼顶的一个角落投下一片清凉的绿荫。

我便站在那片树荫中静静地看书,慢慢也会有几个吃完饭的同学过来,各自找了个待惯了的角落看书,散散落落,却又各有各的模式。

站得脚累了,我便掩了书回到座位上。

中午教室里很安静,有些昏暗,厚厚的窗帘全部拉起来抵挡炙热的阳光,只有头顶的风扇“嗡嗡嗡”卖力地转着,几个走读的同学留在教室里趴着休息。

这时困意更浓,我便趴在桌子上沉沉睡去,虽然只能睡半小时,但也很香甜,能够做梦。

有时心中急躁时,我就喝半壶绿茶,或冲泡一杯浓咖啡来驱赶睡意,然后继续埋首书堆,努力奋斗。

燥热的中午时光便在安静的教室中安静地度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