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文化产业研究》:《火影忍者》对华影响尝试影响

《大众文化产业研究》:《火影忍者》对华影响尝试影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火影忍者》动漫长达数百集,播放时间长达十余年,形成了对青少年的持续影响,成为陪伴他们青春成长的长久记忆和交流的共同话题。参与者以对《火影忍者》的喜爱为共同的价值基础,以《火影忍者》论坛为载体,以城市青少年“火影”粉丝为主要成员。《火影忍者》动漫在中国的成功传播是时间的契

《大众文化产业研究》:《火影忍者》对华影响尝试影响

1.对文化市场的影响

讲到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发展迅速,并且比中国本土动漫发展好。方亭在《新媒体时代日本动漫传播现状与反思》一文中认为,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日本开始尝试通过动漫向其他国家输出更深层次的日本文化理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这一阶段中,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日本也分别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以动漫作品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对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另有学者认为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中,日本动漫早先若干年的传播效果开始逐渐显现。日本动漫以成熟的消费文化形态渗透进中国,日本动漫作品中出现的许多物品,从食品、饮料、潮流饰品到家具、服装数码用品都通过动漫传播,进入了中国国内,并且引发了中国受众对这些物品的消费欲望,这其实为之后日本风格的各类商品顺利进入和占领中国市场做了非常良好的铺垫。[15]

2.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忍者”在日本历史上原为潜入敌方内部进行侦查和收集情报的间谍。江户时代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忍者”被虚构化、文艺化,及至现代的动漫作品中,“忍者”不光彩的一面已完被掩盖,成了积善惩恶的英雄。《火影忍者》是现代“忍者”动漫的代表,作者为日本著名漫画家岸本齐史,从1999年起连续刊载于日本《少年JUMP周刊》上,于2014年11月10日发售的“JUMP”第50号完结。该漫画在出版后广受赞誉,2002年Pierrot株式会社将其改编成动画片在东京电视台放映,大获好评。《火影忍者》中的主人公漩涡鸣人在2006年10月18日出版的《新闻周刊》中被选为“受世界尊敬的100位日本人”之一。

《火影忍者》讲述的是一群少年求成为“忍者”的故事,其中穿插着各种突如其来的危机以及与各方“忍者”间的比试较量。主人公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战斗中化敌为友,重情重义,并肩战斗肝胆相照。年轻的读者们也随剧中人一起去探寻爱情、友情、亲情、成长、生死等问题的答案。《火影忍者》动漫长达数百集,播放时间长达十余年,形成了对青少年的持续影响,成为陪伴他们青春成长的长久记忆和交流的共同话题。甚至,共同欣赏和讨论“火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生社交方式。《火影忍者》的动漫制作精良、画面优美,还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中国台球名将丁俊晖就把看《火影忍者》作为他缓解比赛压力的放松方式。他曾说,最近的资格赛,还有英国锦标赛期间我一直看《火影忍者》,看完这个动画片,我打比赛的时候就不那么紧张了。

《火影忍者》漫画在日本问世的同一年,在中国大城市的各大书店就已经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网络的普及,《火影忍者》在中国的传播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在在中国甚至出现了“火影忍者中文网”和“百度火影忍者吧”这样的专门论坛。中国“火影”迷们有着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形成了一种所谓“火影”群体亚文化(有组织性和价值共有性是亚文化的两大构成要件)。参与者以对《火影忍者》的喜爱为共同的价值基础,以《火影忍者》论坛为载体,以城市青少年“火影”粉丝为主要成员。

第二,“火影”迷不光被动地欣赏,还主动地去研究分析《火影忍者》中的相关问题。当“火影”作品无法满足他们无尽的求知欲时,他们会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在“火影”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学科领域中寻求答案,从而加深和拓宽了对“火影”作品的研究。

第三,中国的“火影”迷还积极地利用《火影忍者》进行再创造。比如扩充剧情内容,对原剧中似乎没有说清楚的地方进行历史背景或具体细节的补充说明、混搭再造,对火影剧中人物或情节进行创造性的改编等。[16]

姚悦月在《友情、努力、胜利,日本少年动漫在当代青少年成长中的影响》一文中分析发现,当前青少年对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的认同感都相对较高,青少年最为认可的三项终极性价值观为家庭安全、幸福和真挚友谊,三项工具性价值观为愉快、诚实正直和独立自主;青少年认可度最低的三种终极性价值观是令人兴奋的生活、成就感美的世界,认可度最低的工具性价值观是博爱、雄心勃勃和忠顺服从。该研究还发现,动漫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其具体表现为动漫降低了青少年对成就感、公正平等和家庭安全三类终极性价值观的认可度,但却提高了青少年对富有想象力、独立自主和博爱三类工具性价值观的认可度。(www.xing528.com)

肖竹在《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民族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的主要研究结论有:青少年逐渐褪去对日本民族文化的一些消极态度,转为平和对待日本民族文化,甚至产生喜爱情结。姚悦月在《日本少年动漫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一文中指出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喜欢和学习包括动漫作品中的语言、生活、情感表达等在内的日本文化,有些青少年还逐渐沉溺于虚幻世界,与现实脱节。因此有学者提出需要加强对青少年民族观念的教育,加强中国本土动漫的发展等建议和措施。

路亚瑾、卢飒等研究者们在《日本动漫文化对选择日语专业产生的影响——以宁波日语专业学生为中心调研》中发现,日本动漫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引导“动漫迷”职业规划与职业选择的趋势:首先一些青少年通过钻研动漫文化对日本这个国家好感倍生而选择了日语专业;其次,对日本动漫的热爱使得一些青少年通过涂鸦模仿走上了动漫创作的道路;再次,一些青少年把动漫作品当作文学作品一样来品评、改写,从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还有一些特别喜欢Cosplay表演的青少年往往在学习和择业时选择表演专业或者服装设计专业。

3.对中国后写作的影响

莫言在给张悦然写《樱桃之远》的序中曾这样说道:“在小说形象和场景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动漫的清俊脱俗、简约纯粹。”作家格非曾经客观地表示有很多后作家是可以从电影或者动漫里获得很多灵感的。赵岳在《浅谈日本动漫对后文学的影响》中分析,日本动漫对中国后写作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主题的同质化,文本叙事结构的趋同性,视觉画面感的意境渲染。总体来看,后文学在语言上也有着动漫的特色。

《火影忍者》动漫在中国的成功传播是时间的契合、传播媒介的成熟以及日本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火影忍者》动漫进入中国市场恰逢中国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形成了《火影忍者》的主干消费群体——城市青少年。他们生活相对宽裕,具备购买动漫杂志和“火影”数字文化产品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文化传播媒介由纸质媒体向影音媒体、网络媒体等发展的过程,也恰好与“火影”作品的多元化传播相契合。日本政府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希望日本文化能够走出国门,促进世界对它的理解和关心,从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为此,日本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日本文化企业走向海外大开“绿灯”。2003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本部长,官房长官、科技政策担当大臣、文部科学大臣、经济产业大臣担任副本部长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有计划地集中推进包括动漫在内的知识财产的创造、保护和使用。

《火影忍者》丰富了中国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他们的爱情观、友情观、人生观的养成也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然而,它作为热血动漫的代表作品,充斥着打打杀杀的暴力场景,虽然迎合了青少年喜欢做英雄梦的特性,却也给正值青春期、缺乏辨别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火影忍者》中所宣扬的暧昧的善恶观也值得关注。剧中模糊了情感与道德人伦法律的区别,甚至将誓死的献身精神本身视为善的标志,而淡化了对献身行为的目标是否正义的思考。

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所谓的“武士道精神”,讲究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主暴虐无道)亦不可“臣不臣”(臣子不尽臣道),即对自己的君主要绝对的忠诚。《浪客剑心》这部作品就是关于武士道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在剧中,主角多次在身体遭到重创之后,依旧靠着心中必胜的主观精神,爆发出了无尽的潜力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也是很多日本“热血类”动漫作品的一个基本套路,例如《火影忍者》《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等都在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节。这样就使日本动画不仅在外在的表现手法上融合了许多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更是在深层次上挖掘了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展示给世人。

另外,日本动画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与本土动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的是,动画产品的主要受众是儿童与年轻人,他们在观看了日本动画后往往会崇拜并且模仿片中英雄的一举一动。于是各个不同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往日本文化、学习日语、尝试日本的生活方式等。这不但为日本经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对于许多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所谓的“外国文化侵略”也正是在体现这里,年轻人过于关注日本社会文化,却丢弃了自己国家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