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文化产业影响消费

大众文化产业影响消费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女性开始按照广告中美女的形象来塑造自我,他们借助化妆、美容、丰胸,甚至整容手术追随那些电视美女的身影。女性在接受商家价值观、审美观宣传的同时,付诸行动,最终导致她们不仅消费了金钱,也消费了自我。可以说,整个工业都利用描绘“完美女性”的刻板广告,利用我们对自己不够尽善尽美所怀有的恐惧和不安,向我们兜售产品,促进消费。[23]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页。

大众文化产业影响消费

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关于“美”的标准,但却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介蜂拥而上争先恐后的告知我们,美“应该”是什么样子。电视广告从满足男性的感官需要出发,界定女性美,仅仅把女性当作审美对象,而否定女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及感受,并利用和复制这种“美”来吸引消费者。而作为目标消费群的女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就成为她们羡慕和效仿的对象。当一队身着套装的空中小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下飞机,娉婷婀娜、长发飘飘向观看者走来,并且告诉她们那些姐妹,这是因为用了潘婷洗发水的缘故,电视机前的女性们还能坐得住吗?

上述虚幻的“女性美”标准误导了女性消费,按照这种模式化的标准,没有几个人能达到“年轻”和“美”的要求。于是,女性开始按照广告中美女的形象来塑造自我,他们借助化妆美容丰胸,甚至整容手术追随那些电视美女的身影。这样,女性逐渐陷入到商家精心设计的圈套:商家的需要就是女性自我的需要,商家的标准就是女性的标准。女性在接受商家价值观审美观宣传的同时,付诸行动,最终导致她们不仅消费了金钱,也消费了自我。可以说,整个工业都利用描绘“完美女性”的刻板广告,利用我们对自己不够尽善尽美所怀有的恐惧和不安,向我们兜售产品,促进消费。所以,在刻板女性广告的引导下,女性消费也成了模式化。

【注释】

[1]齐强:《大卫·奥格威经营谋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国际广告》杂志,2004年第9期,第48页。

[3]李建立:《广告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4]陈国林:《广告文化的研究现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5]上海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第二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68页。

[6]张忠民:《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7]蔡伊思锐:《月份牌与民国时期女性社会性别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页。

[9]上海城市规划编撰委员会编:《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0]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南开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杨冬红:《站立起来“夏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2]王春荣:《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1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钱超英:《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www.xing528.com)

[15]邢蜻:《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16]伊丽莎白·威尔逊:《时尚和后现代身体》,见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参见《美容医院的内景》一文,《申报》1936年5月10日本埠增刊。

[18]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张晨阳:《〈申报〉女性广告:女性形象、现代性想象以及消费本质》,《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3期。

[20]金鹿儿:《浅谈女性形象在商业广告中的艺术运用》,《艺术科技》2013年第5期。

[21]陈阳:《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

[2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页。

[23]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页。

[24]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究》,《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25]仰海峰:《后现代语境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概念的再思考》,《现代哲学》2004年第4期。

[26]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27]马中红:《广告女性形象与权力话语关系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8]张越:《对张越的专访》,《女性研究》1997年第2期。

[29][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30]吴廷俊,郑玥:《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