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硬化病人实施营养支持

肝硬化病人实施营养支持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肝硬化病人实施营养支持有相当的难度,输入的营养常很难达到促使机体合成代谢和改善营养状态的目的,而且有因输入物质过多反而加重肝脏负担的风险。为此,对肝功能不全病人实施营养支持常十分慎重。临床上对肝硬化病人采取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减量使用”,即提供正常需要量的50%,既补充了营养,又不致加重肝脏负担。

肝硬化病人实施营养支持

肝硬化病人实施营养支持有相当的难度,输入的营养常很难达到促使机体合成代谢和改善营养状态的目的,而且有因输入物质过多反而加重肝脏负担的风险。为此,对肝功能不全病人实施营养支持常十分慎重。近年来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5.3.5.1 能源物质的选择

用于肠外营养(PN)的能源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和脂肪乳剂两种。

1.葡萄糖 葡萄糖制剂来源丰富,价廉,节氮效应早已肯定,是临床应用最多的能源物质。但肝硬化病人合并有糖代谢异常者高达80%,糖耐量曲线明显升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存在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此时,经静脉补给的葡萄糖不仅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还可能因未被氧化彻底耗尽而转化为脂肪,常可沉积在肝内,形成脂肪肝而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另外,还可导致静息能量消耗增加、高血糖及高渗性并发症;二氧化碳产生过多,加重呼吸肌负荷等。因此,葡萄糖作为主要能源用于肝脏功能异常的病人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认为,肝功能不全的病人,葡萄糖的输注不宜超过3~3.5 mg/(kg·min),即每天葡萄糖供给量应少于180~200 g。其余的能量不足部分由脂肪乳剂提供。(www.xing528.com)

2.脂肪乳剂 肠外营养的另一能源物质是脂肪乳剂。肝硬化者对长链脂肪乳剂(LCT)的代谢清除率下降,而中、长链三酰甘油(MCT:LCT=1∶1)乳剂易被氧化,几乎不沉积于肝脏。与LCT乳剂相比,MCT体内代谢迅速,清除速率约1倍于LCT乳剂,且不需要肉毒碱携带即可直接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对胆红素代谢干扰亦较小。至于结构型乳剂,有报道其营养效应更优,但尚缺乏令人足够信服的资料和数据。关于肝功能不良者术后输注脂肪乳剂时对肝功能的损害,多数人认为,对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损害是可逆的。对已存在胆红素代谢异常者,脂肪的补充应受到限制。

5.3.5.2 恰当的热氮比和氨基酸供给

有学者研究认为,对肝脏外科病人所测得的静息能量(REE)值并不等于机体的实际需要。可能测定值会高于实际需要量的10%~15%,故此时的能量供给应注意避免营养补充过多。大量能源物质的输入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包括高糖血症、高渗性病变和脂肪肝等。一般认为,供热在5021~8368 kJ(1 200~2000kcal)/d的范围内已能满足大多数病人的需要。以体重计,每日所需能量应限制在105 kJ/d(25 kcal/d)以下,其中40%~50%的能量由脂肪乳剂提供,以减少因摄入大量葡萄糖所致的代谢副作用。每日氮摄入量相应提高到0.20 g/kg,热氮比由628 kJ(150 kcal)∶1 g降至418~502 kJ(100~120kcal)∶1 g。从代谢支持角度,强调在为机体提供必需营养底物的同时,须充分考虑到尽量不增加机体各器官的负荷。临床上对肝硬化病人采取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减量使用”,即提供正常需要量的50%,既补充了营养,又不致加重肝脏负担。在肝细胞功能障碍时,以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制剂作为氮源,可望有利于减轻肝脏的负荷、调整血浆BCAA/AAA比例和防止及纠正肝性脑病。但近来的不少研究认为,BCAA的作用并没有这么好,脑病机制很复杂,并非可用BCAA与AAA比例失调这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因此也不主张给予太大剂量的BCAA。实验研究提示,在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加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可使肝脏总谷胱甘肽(GSH)明显升高,肝脏损害程度和病死率也明显下降。这可能与Gln增加了肝脏GSH的合成、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减轻自由基的损害有关。另外,药理剂量的精氨酸可能通过一氧化氮(NO)对多种生理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包括调节血管张力、对小肠运动和胰腺分泌的调节、参与调节肝脏蛋白质尿素代谢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