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选集:天其运转于上!

庄子选集:天其运转于上!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天其”两句:意谓天运转于上吗?运,谓运转于上。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①。

庄子选集:天其运转于上!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注释】

①本篇的主旨,是在说明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不见形迹,变化无方。万事万物都由道主宰,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也应顺从它应时而变。对儒家死守仁义教条、妄图恢复西周礼仪法度的陈腐观点,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全文共分七段,各段之间,似乎文义不相关联,实际上却从不同角度,曲折而含蓄地反映了本文的主旨。②“天其”两句:意谓天运转于上吗?地宁静于下吗?《天道》篇:“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与此两句义同。运,谓运转于上。处,谓宁静于下。③“日月”句:意谓日月出没往来,是在同一轨道上相争吗?争于所,谓同道相争(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所,处所,指轨道。④“孰主”两句:意谓是谁主宰而施行如此呢?是谁维持纲纪如此呢?主,主宰。是,此。维纲,维持纲纪(成玄英《庄子疏》)。按:前句解“天运”,后句解“地处”。⑤“孰居”句:意谓是谁闲居无事而推动运行如此呢?居,居处,居住。按:此句解“日月其争于所乎”。⑥“意者”句:意谓猜测是有机关控制而不得已致使如此吧?意,猜想,猜测。机,机关。缄,缄闭。按:此句解“地处”。⑦“意者其”句:意谓猜想是其自己运转而不能自止,方才如此吧?按:此句解“天运”。⑧“云者”两句:意谓是云造成雨,还是雨造成云呢?为,造。⑨孰隆施是:意谓是谁兴云降雨呢?隆,兴起。施,降施。是,此,指云雨。⑩“孰居”句:意谓是谁闲居无事,追求过度的快乐而造成云兴雨施的呢?淫乐,过度的快乐。劝,助成。是,此,指云雨。⑪一西一东:意谓忽而西,忽而东。指风向不定。⑫有上彷徨:谓在空中回转。有,为“在”字之误。陈碧虚《庄子阙误》引张君房本作“在”,唐写本亦作“在”。彷徨,回转的样子。⑬孰嘘吸是:意谓是谁吐气吸气造成的如此之风呢?嘘吸,谓呼吸。嘘,吐气。⑭披拂是:谓煽动起这样的大风。披拂,摇荡,煽动。按:以上一段,是对于天运地处、日月陈施、云兴雨降等问题形成原因的发问,颇似屈原天问》,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⑮巫咸:神巫名咸,为殷中宗相(成玄英说)。祒(shào):借为“招”,招手呼叫。⑯语:告诉。女:通“汝”,你。⑰六极:谓六合,指四方和上下。五常: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⑱“帝王”两句:意谓帝王顺应天道发展的规律天下就会太平,违背天道的发展规律天下就会遭受祸乱。治,谓得到治理,指太平。⑲九洛之事:意谓九州黎民聚居的事情。九洛,九州(成玄英说)。⑳治成德备:意谓治理成功,道圆德备。㉑监照下土:谓光辉普照天下。下土,指天下。㉒天下戴之:谓天下百姓拥戴他。㉓此谓上皇:这方称得上是“上皇”。上皇,三皇以上之人(宣颖《南华经解》),指道德超过三皇。按:此段说明,古代帝王顺应天道,天下就能太平,否则便会遭受祸乱。

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注释】

①商:指宋国。宋为殷商后裔,故称商。太宰:官名,亦称冢宰,为辅佐天子之官。荡:太宰名。古人自称名而不称字,而太宰自称“荡”,故知为名。②“虎狼”两句:意谓虎狼,也有仁德。林希逸说:“以虎狼为仁,便与盗亦有道意同,此皆排抑儒家之论。但其言虽偏,亦自有理。谚云:‘恶虎不食子。’岂非虎狼之仁乎?”(《南华真经口义》)③“父子”两句:谓虎狼父子也相互亲爱,为何不能说它们有仁德呢?④至仁:谓最完美的仁德。⑤至仁无亲:意谓具有至仁之心的人,混同万物,是没有偏爱的。《老子》云:“天道无亲。”为此句所本。⑥“无亲”两句:意谓没有偏爱之心的人,就不会爱父母;不爱父母,就是不孝。爱,指偏爱父母。⑦“夫至仁”两句:谓至仁是最高的境界了,孝本来是不能够说明至仁的。尚,通“上”。固,本来。⑧“此非”两句:意谓“至仁无亲”此话,并非是责备孝的意思,而是说至仁与孝是毫无关涉的。过,责备。不及,指无关涉。⑨“夫南行”两句:意谓去南方的人到了楚国的郢都,而面向北方是看不见冥山的。郢,楚国的都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冥山,山名,在北方。⑩“则去”句:谓离开冥山太遥远了。去,离开,相距。之,指冥山。按:“夫南行”四句,意在比喻“至仁”与孝无关。⑪“以敬”两句:意谓用恭敬行孝容易,用爱心行孝难。清代陈寿昌说:“敬见于外,故易;爱发于中,故难。”(《南华真经正义》)⑫“以爱”两句:意谓用爱心行孝容易,用虚淡之心忘怀父母难。亲,指父母。⑬“忘亲”两句:意谓我作为子女淡忘父母容易,让父母忘怀我难。成玄英云:“夫腾蝯断肠,老牛舐犊,恩慈下流,物之恒性,故子忘亲易,亲忘子难。”(《庄子疏》)。⑭“使亲”两句:意谓让父母淡忘我容易,让他们连同天下人都忘掉就很困难。⑮“兼忘”两句:意谓连同天下人都淡忘掉容易,让天下人连同我都忘掉难。⑯“夫德”句:意谓在道德方面蔑视尧舜而无所作为。德遗,即“遗德”,蔑视其德。遗,弃。⑰“利泽”两句:意谓利益和恩泽布施万世百姓,而天下人却不知道。⑱“岂直”句:意谓难道还需要用赞叹的口气而谈论仁义吗?直,但。太息,慨叹,赞叹。⑲“夫孝”四句:意谓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用来自勉效人,劳役德性的,是不足赞美的。役,役损。多,推崇。⑳“至贵”两句:意谓最高贵者,不如把一国的爵位抛弃掉。并(bǐng),通“屏”,弃。㉑“至富”两句:意谓最富有者,莫若把一国的财富都抛弃。㉒“至愿”两句:意谓最完美的意愿,莫若把一切名誉都抛弃。按:以上三句,说明孝悌仁义忠信贞廉八者不值得推崇。㉓“是以”句:谓因此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宣颖说,此谓可摒弃者皆有变灭,道不变灭,此其至贵、至富、至愿也(《南华经解》)。按:此段说明仁和孝等皆为陈腐教条,唯有大道恬淡虚寂,最为完美。

北门成问于黄帝:“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阮。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注释】

①北门成:虚构人物。②“帝张”句:意谓黄帝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的乐曲。张,谓演奏。《咸池》,亦称《大咸》,相传为黄帝作,尧修增,为周代“六舞”之一,用来祭祀地神。按:此段属寓言,这里所谓“乐”,即“道”;所谓“洞庭之野”,即“无何有之乡”。③“吾始”三句:意谓我初听见《咸池》之乐感到骇惧,再听到此乐感到松懈,后来听到此乐感到迷惑。惧,谓骇听,而全然不悟。怠,谓息心,而稍有领悟。惑,谓黜聪堕明,而进入大道境界。按:惧、怠、惑,是说北门成闻乐(即道)所经过的三个阶段。④“荡荡”两句:此是形容惧、怠、惑的情绪。荡荡,谓神态不定。默默,谓口不能言。乃不自得,谓之坐忘(刘凤苞说)。按:这里是说明北门成深于闻乐,达到了大道境界。⑤“汝殆”句:意谓你应有惧、怠、惑的感受。刘凤苞云:“言三者实有此境,宜汝之惧、怠、惑也。”殆,近,及。⑥“吾奏”两句:即“吾以人奏之,以天征之”,意谓用五音六律演奏,用自然天理来印证。人,指本于人心的五音六律。征,印证。⑦“行之”两句:意谓用礼义来节制演奏,用大道之元气主宰演奏。宣颖云:“礼节之,义宜之,取声气之元为主宰。”(《南华经解》)⑧“夫至”七句:苏辙唐顺之、宣颖、姚鼐、马叙伦、刘文典等,皆认为是郭象和成玄英注疏文字而误入正文,其说可从。⑨“四时”两句:意谓乐声像四季更迭而起,万物皆跟随着乐声而生长。四时,四季。循生,谓跟随乐声生长。⑩“一盛”两句:意谓乐声或奋起或衰减,循顺伦理经常。盛,奋起,指乐声强。衰,衰弱,指乐声弱。文武伦经,伦理经常,犹今所谓节奏章法。⑪“一清”三句:意谓乐声或清或浊,阴阳二调和谐歌声流动,光辉洋溢。清,指乐声明快。浊,指乐声低沉。⑫“蛰(zhé)虫”两句:意谓经过冬眠的虫豸开始蠢动,我又忽然奏起雷霆般的乐声,把它们震醒。蛰虫,冬眠的虫豸。⑬“其卒”两句:谓乐曲的终结使人感到并非是尾声,当其奏起时亦并不使人感到是乐曲的开始。按:谓乐曲无首无尾,浑为一体。⑭“一死”两句:谓乐声忽而停忽而起,忽而低沉忽而高昂。死、生,谓停起。偾(fèn)、起,谓低沉和高昂。偾,仆。⑮“所常”两句:意谓乐声变化无穷,更无停留,不可迟疑等待。常,谓以变化为常,故曰其“无穷”。一,皆(俞樾《庄子平议》)。⑯汝故惧:意谓你所以会感到惊惧。⑰“吾又”两句:承接上句而言,意谓我又奏起阴阳和谐的曲调,好像日月普照大地那样明朗。烛,照。⑱“其声”四句:意谓乐声长短相间,刚柔相济,变化无穷,章法井然,不拘一调,莫测其端。齐一,指无不中节(宣颖说)。不主故常,谓不拘泥一调,莫测其端。⑲“在谷”两句:意谓歌声洋溢,充满山谷和凹地。阬,通“坑”,凹地。⑳“涂郤(xì)”两句:意谓堵塞心智,固守凝寂的精神,乐声音符的长短,随物之所宜,不任意割制从己。涂,塞。郤,同“隙”,孔隙。量,量器,尺度。按:此两句是说创作乐曲时的心态。㉑“其声”两句:意谓乐声悠扬激越,音域宽广,节奏高亢而明朗。挥绰,悠扬越发,绰乎其宽(陆西星《南华经副墨》)。名,节奏之可名象者也(林云铭《庄子因》)。按:此两句谓乐曲的意境。㉒“是故”两句:比喻乐曲的感染力量能使鬼神自守于幽昧之所,日月星辰各行其轨道。幽,幽昧之所。纪,度,轨。㉓“吾止”两句:意谓我演奏的乐曲之声好像是能够在无穷的变化中停留在固定的境界,又好像洋溢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㉔“予欲”三句:意谓我想思虑乐曲的妙处而却寻觅不到,想看而又看不见,想追而又摸不着。按:这三句是描写乐曲的玄虚微妙意境。作者对乐曲的描写,是继承了老子的衣钵。《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㉕“傥然”句:谓北门成自失的样子站立在四面空虚而不着边际的道路旁。傥然,自失的样子。四虚,四面空虚。㉖“倚于”句:谓其倚靠枯槁的梧树而吟唱。㉗“目知”两句:意谓对于“至乐”,我的目力和智能,在我想看时就穷尽了;我的气力,在我想追逐时就衰竭了。穷,尽。屈,竭。㉘“吾既”句:我已经追赶不上了啊!按:以上三句,是北门成“倚于槁梧而吟”所言。㉙“形充”两句:意谓北门成身体充满空虚,只能宛转徘徊于乐曲之中。形,指北门成之形体。委蛇(wēi yí),这里是宛转徘徊之意,谓“宛转徘徊于乐,而不即舍去也”(陆树芝《庄子雪》)。㉚“汝委蛇”两句:谓你已经宛转徘徊于乐曲之中,所以精神懈怠下来。怠,懈怠,松弛。㉛“吾又”两句:意谓我又奏起消除懈怠的乐声,用自然节奏来调和乐曲的旋律。调,调节。自然之命,谓乐曲的节奏,具有天然之妙,非有意而为。㉜“故若”句:意谓乐声像禽兽混相追逐,像草木丛聚并生。混逐,谓如禽兽混同相追逐。丛生,谓如草木丛生。㉝“林乐”句:意谓乐声五音繁会,而不见其形迹。林乐,谓林林总总,无非乐也(林希逸说)。㉞“布挥”两句:意谓乐声布散挥洒,而不曳滞;幽深昏默,若未有声(宣颖说)。㉟“动于”两句:意谓乐曲演奏时,声动随时,妙不可测;深沉至极,而不可窥。无方,谓不可测量。方,术数。窈冥,幽昧,这里指深不可窥。按:这两句形容乐曲极神尽化。㊱“或谓”四句:形容乐声或停或起,或虚或实。荣,草木之花,这里指乐声至虚。㊲“行流”两句:意谓流转播扬,变换着不同的音调和旋律。㊳“世疑”两句:意谓世人疑惑不解,便求问于圣人。稽,稽考,这里指求问。㊴“达于”句:意谓洞达万物之情,而又能顺应自然规律。遂,顺应。命,自然之命(林云铭说),即自然规律。㊵“天机”句:意谓天籁不张设,而五声之所司皆具备。天机,即天籁。五官,谓五声之主司。㊶天乐:谓合于自然之道的音乐。《天道》篇云:“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无言:谓不待言。心说:谓心自怡悦。说,通“悦”。㊷有焱氏:虚构人物。为之颂:谓赞美此乐曲而设制颂词。㊸苞裹:即“包裹”,包容,囊括。㊹“汝欲”句:谓你想留意听之,却不能用耳承接。无接,谓不能用耳接受。㊺而:通“尔”,你。㊻祟:鬼神出而惊人曰祟(宣颖说)。这里谓森然悚惧,惊犹鬼神(刘凤苞说)。㊼次:奏。遁:谓精神逃遁而欲弃世。㊽愚:谓意识俱亡,同于愚痴。㊾愚故道:谓由于愚,所以就与大道接近了。㊿“道可”句:意谓道可以乘而与之合。载,乘。俱,谓合。按:此则寓言,通过天乐的不同境界及其领悟天乐的效果的描写等,宣扬老子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思想。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猿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注释】

①游:游说,或游学。卫:指春秋卫国。②师金:鲁国太师,名金。③“以夫子”句:谓认为孔子此次西去游说卫国将会怎样?奚如,怎样。言外之意是说能否成功。④“惜乎”两句:谓可怜啊!你的老师将会遭受困厄。惜,可怜。穷,困窘。⑤“夫刍狗”句:谓用茅草扎成的狗在未用于祭祀而陈列在神位之前。刍狗,用茅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刍,草。陈,谓陈设在神位之前。⑥盛以箧(qiè)衍:谓装在竹制的箱子里。箧,箱子。衍,笥,小方竹箱。⑦巾以文绣:谓用刺有花纹的巾帛包裹着。巾,巾帛。这里作动词,谓包裹。文绣,刺有花纹的巾帛。⑧“尸祝”句:谓巫师斋戒之后才可捧着它行祭。尸祝,谓主祭的巫师。齐,通“斋”。将,捧。⑨“及其”三句:意谓等到祭神完毕,刍狗便被遗弃,行路的人踩着它的头和背,取草作饭的人拿着它去烧火做饭罢了。苏者,取草作饭的人。爨(cuàn),炊。⑩“游居”句:谓游乐在刍狗旁。⑪“彼不”两句:意谓他们即使不做恶梦,亦将要被妖魔压胸。彼,指复取刍狗的人们。必且,必将。数,屡次,多次,这里指经常。眯(mì),通“”,谓被妖魔压胸。⑫“今而”两句:意谓现在你的老师也拿先王祭神用过的刍狗,召集弟子游乐寝卧在它旁边。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儒家推崇的帝王。刍狗,比喻儒家提倡的先王的政教礼法。⑬“故伐”句: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与其弟子,曾经在宋国的大树下讲习礼法,宋司马桓魅欲杀孔子,拔掉大树。孔子逃走。这句即指此事而言。⑭削迹于卫:意谓不再到卫国去。削迹,绝迹。按:孔子曾游宦于卫国,在匡地被围住,言其“削迹于卫”,乃寓言,并不符合史实。⑮穷于商周:谓不得志于宋与卫。商周,指宋与卫。宋为商后裔。卫开国君主康叔,为周武王同母少弟,故称卫为周。⑯“是非”句:谓这不是做了恶梦吗?⑰“围于”句:孔子与其弟子游于陈、蔡之间,楚昭王派使臣聘孔子到楚国做官。陈、蔡大夫怕孔子在楚国做官,对他们不利,于是就发兵把孔子一行围住,粮绝七日,弟子饿得不能起行。所谓“围于陈蔡之间”,即指此事。⑱“七日”两句:谓他们七天不能生火做饭,与死为邻。死生,偏义词,指死。相与邻,相互为邻。喻境况十分危险。⑲“而求”两句:意谓而想推船在陆地行走,那终生也走不了多远。求,希求。寻常,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⑳“古今”句:谓古代与今天的不同,不是好像河水与陆地不同一样吗?与,通“欤”。㉑“周鲁”句:谓西周时代与现今鲁国的不同,不是像船与车不同一样吗?按:此比喻孔子想恢复周礼,是办不到的。㉒“今蕲”句:谓现在想把西周的典章制度硬搬到鲁国施行。蕲,期求。㉓“彼未”两句:谓孔子不懂得运动变化并无常规,顺应万物变化而无有穷尽的道理。彼,指孔子。无方之传,谓运转无常。方,常。传,转,谓运动。㉔“且子”句:意谓你没有看见桔槔打水的情形吗?独,特,偏。桔槔,即《天地》篇的“槔”,原始的打水机械。㉕“引之”两句:谓打水时,牵引绳子把水桶放进井里,槔就俯下;灌满水桶而放开绳子,槔就仰起。㉖“彼”三句:意谓槔,人引动它打水,并非是它引动人。彼,指槔。者,郭本无此字,今据唐写本和《太平御览》七六五所引增补。㉗俯仰:意谓任人俯仰。㉘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五帝:有三种说法,(一)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世本》);(二)指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礼记·月令》);(三)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孔安国《尚书序》)。㉙“不矜”句:谓不崇尚相同而崇尚能够治理天下。矜,尚。㉚譬:比方。㉛柤(zhā):山楂,又名红果,味酸美。柚(yòu):柚子,似桔而大,味酸甜。㉜“今取”句:谓现今捉取猴子,给它穿上周公的礼服。猿狙,猴子。衣,穿。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武王崩,成王年少,周公摄政,平定天下,创制了周朝的礼乐制度。按:不说猴子穿人之服,而说穿周公之服,显然意在讥侮圣贤。㉝“彼必”两句:意谓猴子必定会啃碎咬坏、撕裂衣服,剥光而后才满足。龁(hé),啃。啮(niè),咬。挽裂,撕裂。慊(qiè),满足。㉞“观古今”句:谓看来古与今的不同。㉟“故西施”句:谓所以美女西施有心病而皱眉头。西施,美女,亦称“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人。矉(pín),通“颦”,皱眉头。其里,疑涉下文“其里”二字而衍(俞樾说)。㊱“其里”句:谓西施邻里的丑女人看见她皱眉头而认为很美。㊲“归亦”句:谓丑女人回到家里也学着西施的样子,用手捂着胸口而皱起眉头。捧心,谓用手捂着胸口。其里,疑此二字亦涉下句而衍。㊳坚闭门:谓紧紧关闭房门。㊴“挈妻子”句:谓带领妻子和儿女而逃走。去,离开。㊵“彼知”两句:谓丑女人只知道皱眉头好看,而并不知道皱眉头好看的原因何在。㊶“惜乎”两句:这里重复前面的话,表示对孔子将遇到困厄的感叹。按:以上六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礼仪法度应当“应时而变”的道理,显然是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的。(www.xing528.com)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注释】

①不闻道:意谓不知大道。按: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篇》),此谓他“五十有一而不闻道”,颇有讽刺意味。②乃南之沛:谓由鲁国南去楚国沛地。沛,今江苏沛县。据《史记)老子本传记载,老子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老子当时在沛,故孔子往沛地拜见。③子来乎:谓你来啦!④“子亦”句:谓你也想学大道吗?得道,谓想学道,想知大道。下句“未得”,即未学到之意。⑤“子恶”句:意谓你于何处寻求大道呢?恶,何。求,寻求。之,代指道。⑥“吾求”句:意谓我通过制度名数来寻求大道。度数,谓制度名数。按:度数指大道之粗迹(刘凤苞说)。⑦“吾求之”句:谓我通过阴阳来寻求大道。阴阳,指天地造化。按:阴阳境界较深,具有大道的因素,而并非道本身。⑧也:郭本无“也”字,今据唐写本增补。⑨“使道”二句:意谓假使大道可以奉献给人,人没有不向其国君奉献的。⑩进:送人。亲:谓父母。⑪告人:谓告诉人。⑫与人:谓给人。按:“使道而可献”八句,意谓大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与《天道》篇“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的旨意相同。⑬“然而”两句:意谓然而大道不能传授予人,并没有别的原因。佗,通“他”。⑭“中无”句:意谓心中没有主宰便不能领悟大道。无主,没有主宰。止,留,意谓将大道留存心中。⑮“外无”句:意谓外德不合大道,大道就不能传授。正,为“匹”字之误(俞樾说)。不行,谓道不行。⑯“由中”三句:意谓圣人之道由内心产生,并不能传授给人,所以圣人不将其道出而示人。按:这里从教人者方面而言。⑰“由外”三句:意谓借学而成性的人,内无主宰承受之资,所以圣人之道无法依存。隐,藏,存。按:这里从学者方面而言。⑱“名”三句:意谓名誉,是大家皆能据有的器具,不能过多占有。公器,人人皆可使用的器具。多取,谓多有。⑲“仁义”四句:意谓仁义,是先王的传舍,只可停留一宿,而不可久处其间。蘧(qú)庐,传舍,即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蘧,为“遽”假字,传。止,只。⑳觏(gòu)而多责:意谓经常使用仁义,而必然多受责难。觏,常常见面(刘凤苞说),这里指多用仁义。㉑“古之”三句:意谓古代的得道之人,只是借路于仁,寄宿于义。假道,借路。托宿,寄宿。㉒“以游”句:意谓邀游于逍遥的境界。虚,亦作“墟”,境界。㉓“食于”句:意谓在简易的地方饮食。苟简,苟且简略。田,田地,泛指处所。㉔“立于”句:意谓在不施贷的地方立足。不贷,不施贷。圃,园圃,亦泛指处所。㉕“苟简”两句:意谓苟且简素,自足而已,所以容易养活。㉖“不贷”两句:意谓不施与人,就不会有何损耗。无出,没有损耗。㉗“古者”句:意谓古代称这种做法是保持真性的遨游。采真,采取至真(刘凤苞说),即保持真性。㉘“以富”两句:意谓认为贪图财富为正确的人,是不会让给人利禄的。是,正确。㉙“以显”两句:意谓认为显赫为正确的人,是不会让名誉给人的。㉚“亲权”两句:意谓迷恋权势的人,是不让给人权柄的。亲权,迷恋权势。柄,权柄。㉛“操之”句:意谓操执富、显、权柄,唯恐失去,所以整日战栗。㉜“舍之”句:意谓丢失富、显、权柄而感到哀痛,所以整日忧悲。㉝“而一”句:意谓对于真理,一无鉴识。鉴,鉴识。㉞“以窥”句:意谓眼睛总是盯住所猎取的那些东西而不知休心的人。不休,不知停止其贪求之心。窥,窥视。㉟“是天”句:意谓这就是受到天理所惩罚的人。天,指天理,自然。戮民,谓受刑戮的人。㊱“怨、恩”两句:意谓怨恨、恩惠、获取、施与、诤谏、教化、生存、杀戮八种,是端正人民的工具。正,正人之具(宣颖说)。㊲“唯循”句:意谓只有遵循大自然变化规律而无所滞塞的人,才能使用它。湮(yān),滞塞。㊳“正者”两句:意谓若欲端正人民,首先必须端正自己。㊴“其心”两句:意谓假若其心里不认为如此,大道之门就不会打开。天门,大道之门(刘凤苞说)。按:此段说明度数、阴阳、仁义等皆不合大道。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嗜。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51],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52],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53]!”子贡蹴蹴然立不安[54]

【注释】

①语仁义:谓论说仁义。②“夫播糠”两句:意谓播扬谷糠而眯住眼睛,天地四方的位置就会颠倒。易位,颠倒位置。③“蚊虻”两句:谓有蚊虻叮咬皮肤,整夜就不能入睡。虻,牛虻。噆(zā),叮,咬。昔,通“夕”,夜。④“夫仁义”三句:意谓仁义比蚊虻还毒,烦乱我的心,扰乱物性更加严重。憯(cǎn),通“惨”,毒。愤,一本作“愦”(陆德明《经典释文》),乱。乱,谓扰乱物性。⑤吾子:相亲之词,犹说您。天下:指天下人。朴:谓淳朴的自然天性。⑥放风而动:意谓顺依无为之风教,应物而动。放,同“依”,顺依。⑦总德而立:意谓秉持自然之德性,而自立于世。总,秉持。德,自然德性。⑧“又奚”三句:意谓又何必打着大鼓,而求逃亡之子!杰杰然,用力的样子。郭本原作“杰然”,今据唐写本、陈碧虚《庄子阙误》引张君房本增补。负,读为“掊”,犹“击”(刘师培《庄子斠补》)。建鼓,大鼓。按:此句言外之意是说,鼓声愈大,逃亡之子闻鼓声而逃之更远,恰如仁义彰而道德废。⑨“夫鹄”句:谓天鹅不是每天洗澡,而它却总是洁白的。鹄,水鸟名,俗称天鹅。⑩“乌不”句:谓乌鸦不是每天渍染,而它却总是纯黑的。黔,黑色。这里作动词,谓染黑。⑪“黑白”两句:意谓乌鸦的黑色和天鹅的洁白色都出于自然的素朴本色,是用不着分辨谁美谁丑的。朴,素朴本色。辩,通“辨”,分别。⑫“名誉”两句:意谓名声和荣誉为身外之物,用不着播扬扩大。观,外观。广,谓播扬扩大。⑬“泉涸”五句:见《大宗师》篇注。⑭归:谓回到住所。不谈:谓不说话。⑮“亦将”句:意谓有何规谏吗?规,劝谏。⑯“吾乃”句:意谓我现在才看见龙。龙,比喻老聃。⑰“龙”三句:意谓龙变化莫测,合拢起来而浑然成体,扩散开来而变成绚丽的花纹。章,花纹。按:龙为传说中的灵物。《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⑱“乘云气”句:谓乘驾云气而休养于天地之间。阴阳,指天地。⑲口张:即“张口”。不能嗋(xié):谓不能合扰。嗋,合。按:此句下疑有脱文。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嗋”下有“舌举而不能讱”句,《艺文类聚》九六引有“舌出而不能言”句,《太平御览》六一七引有“舌出而不能缩”句。⑳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一岁。固:岂。尸居:若尸躺着不动。龙现:像龙一样千变万化地腾现。见,通“现”,显现。㉑“雷声”两句:意谓像雷那样震响,而又像深渊那样沉寂;发动起来像天地那样运转吗?㉒“赐亦”句:谓我能够亲自观察一下吗?㉓“遂以”句:谓于是便自称是孔子的弟子而去拜见老子。以孔子声,意谓以孔子弟子的身份为称。声,称。㉔“老聃”句:意谓老子正伸腿坐在堂上,而小声地答道。倨,通“踞”,伸腿而坐。应微,小声地答道。㉕“予年”两句:谓我年岁老迈,你将怎样来教诫我呢?运,行,这里指岁月的运行。往,流逝。戒,教诫。按:这是老子的谦词。㉖三王:应作“三皇”。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正作“三皇”。系声名:意谓获取美名。㉗“而先生”两句:谓而先生你偏偏认为他们不是圣人,为什么呢?㉘“小子”两句:谓你稍往前来点!你怎么说三皇五帝治理天下不相同呢?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子,你。㉙“禹用”句:意谓大禹用力治理河道,商汤王兴师伐桀。㉚“文王”句:意谓周文王顺从商纣王而不敢反抗。逆,违逆。按:指商纣王拘文王于美(yōu)里(今河南汤阴县)之事。㉛“武王”句:意谓周武王兴兵诛杀商纣,而不肯顺从他。㉜使民心一:谓使人心淳一而不偏爱。㉝“民有”句:谓当时人有双亲死而不哭者,也不会遭到人的非议。按:庄子对三皇五帝或毁或誉,皆按其需要,所以宋代黄震说他“戏薄圣人”(《黄氏日钞》)。㉞使民心亲:谓使人偏爱双亲。㉟“民有为”句:意谓人有偏爱其双亲,分别丧服的等级,以表示不同,也不会遭到人们的非议。杀其杀,应为“杀其服”,后“杀”字涉上字而误。杀,谓降差,分等级。服,指丧服。㊱使民心竞:谓使人有竞争之心。㊲“五月”句:意谓教子之快,五个月即会说话。㊳“不至”句:意谓儿童不到会笑之时,就能识别谁是谁。孩,小儿笑。始谁,开始识别不同的人。㊴“则人”句:意谓儿童元气发泄太早,就有夭折现象。夭,夭折。㊵“使民”两句:意谓使人有心机,且以杀伐为应天顺人(宣颖说)。兵,谓杀伐。㊶“杀盗”句:谓杀死盗贼而止乱,并不算杀人。㊷“人自”句:意谓人各树党派于天下。种,谓党派。而,同“于”(宣颖说)。㊸天下大骇:谓天下百姓惊恐不安。儒墨皆起:谓儒、墨竞起造伪。㊹“其作”句:意谓诸子初兴,世上还讲究最基本的夫妇伦理。伦,伦理。㊺“而今”两句:意谓而今却以女为妇,还有什么可说呢?妇女,娶女为妇。“妇”字这里用为动词。㊻“而乱”句:意谓扰乱人心和情理,没有比它更严重的了。㊼“三皇”两句:意谓三皇五帝的智慧,对上而言,遮蔽了日月的光辉。悖,乱,这里可训作遮蔽。㊽“下睽(kuí)”句:谓对下而言,损害了山川的灵性。睽,乖违,损害。精,精灵,灵性。㊾“中堕”句:谓对中而言,废坏了四时的运行。堕,废坏。施,运行。㊿“其知”句:意谓三皇五帝的智慧比蛎虿还要狠毒。憯,通“惨”,毒。蛎虿(lì chài),一种尾端有剧毒的虫,长尾叫蛎,短尾叫蝎。虿属蝎类。[51]鲜规:兽名,其状不详,盖亦吃人猛兽。[52]“莫得”句:谓不能得到本性的安宁。[53]“不可耻”两句:意谓是不认为可耻吗?是他们恬不知耻![54]蹴(cù)蹴然:心神不安的样子。按:此则寓言故事,说明仁义只能戕害人们的自然本性,三皇五帝之治与自然之道也是相违背的。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注释】

①治:研讨。②孰知其故:谓熟悉六经中典章制度。孰,通“熟”,熟悉。故,掌故,这里指典章制度。③“以奸”句:谓曾去求见而游说七十二位国君。奸,通“干”,求,这里指游说。按:孔子曾去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游说,这里说“七十二君”,不过是寓言而已。④“论先王”句:谓论说先王治国的策略,阐明周公、召公的政绩。周、召(shào),指周公旦、召公奭,两人都是周初的功臣。迹,谓政绩。⑤“一君”:意谓没有一个国君采纳自己的主张。钩,取,采。⑥“甚矣”三句:意谓太难了!人君难以劝说,道也太难以让人明了了。⑦“幸矣”两句:谓太幸运了,你恰巧没有遇到谙于治世的明君。言外之意是说,否则你将受到讥笑。⑧“先王”句:谓先王留下来的陈旧足迹。⑨“岂其”句:谓哪里是踩出足迹的鞋子呢!按:这里以比喻说明,《六经》虽为先王所作,而并非先王留下的精华。与《天道》篇把书比喻为糟粕同意。⑩“今子”两句:谓今天你的言论,就好像是足迹。⑪“夫迹”三句:谓足迹,是鞋所踩出来的,足迹哪里是鞋呢!履,鞋。⑫“白鶂(yì)”两句:意谓白鶂鸟雌雄相互对看,瞳子注视不动,便能相诱感化而孕。白鶂,水鸟,形状与鹭鸶相似。眸子不运,谓瞳子不动。风,读如“马牛其风”之“风”,谓雌雄相诱。化,感而孕(王先谦《庄子集释》)。⑬“虫”三句:谓有一种虫,雄虫在上风处呜叫,雌虫在下风处相应,它们便相诱感化而孕。⑭“类自”两句:意谓有种叫类的兽,自身兼有雌雄两性,所以能够自我感化而孕育。类,兽名。《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又《列子·天瑞》篇:“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⑮“性不”四句:意谓本性不能变更,时间运转不能停止,大道变化不会滞塞。性,与“命”同义,皆谓本性。易,与“变”同义,谓变更。壅,滞塞。与《天道》篇“天道运而无所积”之“积”字同义。⑯“苟得”两句:意谓假若领悟了大道,任何事情都行得通。⑰“失焉”两句:意谓假若失去了大道,任何事情都行不通。失焉,谓失去大道。按:此两句,与《在宥》篇“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的意思相同。⑱“孔子”三句:意谓孔子自知“不通于道”,便闭门不出,经过三个月的修道,再去求教于老子。⑲丘得之矣:谓我已经领悟了大道。丘,孔子自称。⑳乌鹊孺:意谓乌鸦和喜鹊是孵化而生。孺,通“乳”,意谓孵化而生。㉑鱼傅沫:意谓鱼是以口沫相濡而孕。傅沫,谓以沫相育。傅,附。㉒细要者化:意谓细要不交不产,养育桑虫幼虫为己子。细要,即细腰,蜂名。《搜神记》:“土蜂名螺嬴,细腰之类。其为物,雄而无雌,不交不产,常取桑虫育之,则皆化成己子,或谓螟蛉。”化,化育。㉓“有弟”句:谓有了弟弟,哥哥怕失去宠爱而啼哭。按:弟生而兄让,是道之自然。若即有弟,而还与之争父母之爱怜,而至于啼泣,可谓不知“化”。孔子在此举例,即说明下文所说自己不知“与化为人”。㉔“夫丘”句:谓我不能与自然变化的造物者为友。化,指自然变化的造物者,亦即大道。为人,犹言为偶,为友。㉕化人:谓感化人。化,与上句“化”字内涵不同。㉖“可”两句:意谓可以了,孔丘已经领悟大道了!按:此则寓言说明,孔子所研治的《六经》,只不过是圣人的糟粕,是不能从中领悟大道的。由此可见,庄子对儒家宣扬仁义等,完全持讽刺戏弄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