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载芸香:清代书画家唐琏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千载芸香:清代书画家唐琏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琏,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书室名松石斋,又称松石老人。唐琏是清代陇上诗、书、画、印俱佳的艺苑巨擘。唐琏的书法无拘无束,与音得正、朱克敏、吴镇并称为清代陇上四大家;篆刻宗秦、汉,粗犷豪放,自成一格。唐琏作书,极重视章法,认为一字、一行、一纸都有自己的章法。《书画琐言》书影嘉庆十三年,唐琏应兰州翰林、湖北盐法道秦维岳之聘,出陇山,至武昌为其幕宾。并嘱托秦维岳请唐琏绘《诗龛图》。

千载芸香:清代书画家唐琏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唐琏,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书室名松石斋,又称松石老人。甘肃省兰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享年81 岁。

唐琏是清代陇上诗、书、画、印俱佳的艺苑巨擘。聪敏好学,一生较为坎坷,因家道贫寒,少年失学。20 岁时不幸丧偶,终生不复娶。24 岁拜栖云山道士刘一明,为师学道,成为道家的俗门弟子,深入研究道教。同时相继学习书画、医学,从此开始了他对诗、书、画的执着追求和创作。唐琏的启蒙恩师刘一明(1734—1821)祖籍山西,弱冠时即出家学道,云游四方。乾隆四十四年游至榆中县兴隆山,行医化缘,修建寺观,住持四十余年。道光元年病逝,终年88 岁。刘一明道德、学问修养极高,擅长医术,善诗文、书法。著有《道德会要》《三易注略》《眼科启蒙》《金丹口诀》等130 余卷。唐琏一生赖以自立的文学、书法、医术,都得益于他的面提口授。唐琏的书法老师有三位,一是恩师刘一明道长;二是乾隆四十八年赴京途中,在山东即墨得大崂山人黄先生指点,授以李后主拨镫法及王右军书法三昧;第三位是书法老师王光晟,字立夫,号柏岩,祖籍皋兰,寄籍辽州(今山西昔阳县),工诗文,妙八分,以蔡邕九势相授。唐琏书法从此大进。

唐琏的书法无拘无束,与音得正、朱克敏、吴镇并称为清代陇上四大家;篆刻宗秦、汉,粗犷豪放,自成一格。除此之外,唐琏的医术也很高明,是时“儒医唐爷”是陇人对他的尊称。

唐琏少贫失读,索性抛却了帖括,潜心研究古人经世阐道之书,博学岐黄、琴书、诗文诸艺,镇日以研田代力耕,刻苦勤奋,人言“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唐琏学书用功最勤,常效法古人“坐则画地,卧则画被,万物画象,务使铁砚磨穿”的精神。他发愤好学,有抱定“非笔秃万管,不得其妙”的决心,每日必写,谓之“书课”,留下了许多本大小楷书册。他还“好游山水,登峰造极,步履如飞”。漫游北京、武昌、山东、张掖等地寻师访友,凭吊名胜古迹,开阔视野,增进艺术修养,并与名师邂逅结交,用他《松石斋自序》中所言“窃幸谆谆提命诸先生之不金玉其音也。且因一先生以得诸先生之益者,尤未敢忘也”,此是为传承!唐琏弱冠时随栖云山(今兴隆山)悟元子刘一明学道,作画则师大陵崔蒿斋,源出倪云林,淡雅古峭。书法得大劳山人黄菱溪及王柏崖点拨。古琴师觻得(今张掖市西北)王珊苔,授之以《文王怀古引》《康衢老人歌》《孔子复圣操》诸曲。至于医,则拜方外鼎实老人为师学医,牢记其“医道之微,生死所关,毫发有差,误人性命”的教导,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他很重视执笔和运指回腕功夫,学蔡邕九势和南唐李后主拨镫法,就是要练好书法的基本功。他主张学书贵在筋骨,不贵形貌,如魏钟繇说的“多骨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唐琏作书,极重视章法,认为一字、一行、一纸都有自己的章法。在一字上有错落、欹斜;一行有趋避、争让;一纸有忽大忽小、忽长忽短、忽轻忽重,不拘一格。他主张学书应从楷书入手,然后再攻行书草书

唐琏积数十年书艺实践经验,总结出《学书七要》。曰:一要师授法,凡执笔、筋骨、轻重、缓急、向背、开合等法,必由师授。二要考古,必须从篆、隶、八分学起,考究其文字结构。三要读古论,从秦汉以来,各家立论,都要一一阅览。四要专攻,初学时务要专攻钟繇、王羲之唐人一家小楷,每日摹写三五百字直至二三千字,十余年后再攻行草。五要领悟,书法的神奇变化,要由自己去体会领悟,以求旁类贯通。六要心手相应,即心应手、手应心,随思随造,进入规矩准绳。七要心手相忘,要达到心忘手、手忘心、笔忘字,才能进入妙境。唐琏的《三十二书品》,每一品配有一首四言诗阐明其内涵和境界。如书品之二《欹斜》诗云:“农夫日暮,荷锄还家。牛背牧童,笛声哑哑。月映前溪,水边鸣蛙。林下高士,醉卧欹斜。”这首田园诗,有农夫荷锄夜归、牛背牧童吹笛、前溪月下蛙鸣、林下高士醉卧,是一种书法意境,也是一种绘画意境。如果将这种乡村小诗绘成图画,将是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佳作。

唐琏论画主张“骨格清奇,笔意生动”,“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在用墨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古人用墨,浓淡不拘,盖浓处固宜浓,淡处亦宜用浓,且浓之天然虽有定法,却无定位。”同时,在学画方面也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从明师,二要避俗,三要读古人论,四要会悟,五要师造化。这几点要求,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可以说是学画者的必经之途。“松石斋”一诗中说唐琏的生活是“淡饭充饥肠,读书务农圃”。这在当时来说,比那些钻营奔走、阿谀权贵的封建统治阶级文人,真有天壤之别。他自己刻有一块“淡泊明志”的图章,综观唐琏一生,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书画琐言》书影(www.xing528.com)

嘉庆十三年(1808年),唐琏应兰州翰林、湖北盐法道秦维岳之聘,出陇山,至武昌为其幕宾。此一行经数年,使唐琏既一览祖国大好河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得与江汉文士交流切磋,同时也使江汉士人一窥陇上文艺的风采。其间受到法式善赏识,从此名噪海内。时任国子监祭酒的法式善给唐琏寄诗曰:“唐子擅书画,艺林称高士。我窥其胸中,久矣无悲喜。草堂万笏墨,朝夕供驱使。眼空黄鹤楼,心荡洞庭水。我友黄大痴,荆州小吏耳。指腕无异人,秀乃出骨髓。近闻罹火灾,箧衍无寸纸。子当招之来,月明讲画理。或合作一图,远寄诗龛里。画成歌以诗,即烦观察使。”并嘱托秦维岳请唐琏绘《诗龛图》。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唐琏被皋兰知县黄璟举荐为饮酒礼贤宾,尊为乡贤耆老。道光十五年(1835年),唐琏自撰碑文,犹慨喟:“予之平生所学自知不足,然而得名师之愿足矣!而终以不能苦学古人不能学之学,行古人不能行之行为憾!”又感慨地说:“自愧志不坚。”次年十月,唐琏病逝,享年81 岁,葬于兰州城关龙尾山四墩坪(今伏龙坪)。唐琏抱朴修真,集辟谷毓丹、铅椠临池于一己,一生布衣,晚岁受栖云山烟云供养。唐琏著述颇丰!志道有《证道录》,品论书画、教授弟子有《三十二书品》《书画琐言》,诗词文章有《信手拈来》,印谱有《松石斋印谱》等,收入《松石斋集》,雕版传世。

2011年,《介亭逸人书画》册页(一函四册)———这一流落海隅、饱经百年沧桑的陇上文物——幸被陇上收藏家王新村先生于广东购回。此函册页作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乃唐琏五十七岁时所作。函内共四册,《栖云山人画》一册,另三册为唐琏常书之《雁字诗》。《栖云山人画》一册十九开均系指画。指头画“传神写照在甲肉相半间”,唐琏下指自分眉睫,顾眄无迹,超出恒蹊。渲染饱有元气,占尽高古风致,往往信手拈来却头头是道。纵观此册页满纸云烟,观之赏心悦目。他把“天地之四时变化,阴阳晦明,活活泼泼,均是自然底本。其间如奇峰峭壁、怪石嶙峋,林木茂密、烟云缭绕,泉渊曲折、瀑布飞溅,仙窟灵宅、楼台屋宇,落落村舍、桥连野色,又如江湖之风浪汹涌、舟楫繁杂,渔网罾钓、樵子野叟”。唐琏尤喜画梅,并治数方印——“几生修到梅花”,收入《松石斋印谱》。其闲情逸致,果能从梅花图,清癯老健的树干,发出瘦硬横斜的新枝,蓓蕾、繁英直傲霜雪,写出了他心中的圣洁。下笔自有天地造化之妙也,此为妙境。

《介亭逸人书画》书影

综览《栖云山人画》册页,此即为唐琏之天地,亦是唐琏之情怀。册页从题材、章法、“篇法”,皆是唐琏独具匠心的语言。读来更慨叹古人眼界真宽广矣!

另三册皆为《大草雁字诗》。此册页形式自然,映带流丽,疾处环顾有情,徐时不滞停逗。点划相呼,字字飞动,真有天际雁行之势!且墨法古淡,尽显提按遒劲之妙!唐琏钟爱《雁字诗》,常以行草书《雁字诗》六十首册页,或条屏惠赠友朋,均为七律,然而他在《松石斋集》中收录十六首《雁字诗》,则为七绝。那么《雁字诗》为谁所作?经陇上邓明、李世嵘诸先生研究,唐琏所书六十首《雁字诗》乃清诸生托吕洞宾之名所作。此六十首《雁字诗》收录于《吕纯阳集》中,诗前有记:“乾隆丁亥(1767年)春,成都六诸生请吕仙,连日焚符不至。一日,有老叟入访,自称山西老进士何容心,笑谓六生曰:‘请仙何事?’曰:‘作诗会耳。’老叟曰:‘仙犹人也,不必与仙会,请与吾会,吾甲子颇高,亦现身神仙也。’六生戏其老,即拈‘雁’字为题,分韵各赋五首,咸谓:三十韵已占尽矣,令择其韵宽者为之。老叟略无难色,笔不停披,顷刻成三十首以示。视六生分咏五首,乃初就焉。六生见而惊异,各呈所作,恳祈改正。老叟笑而诺之,随阅随改,改毕,批后曰:‘合读诸君佳制,老人妄加涂抹,不知视原唱为何如矣?’释其笔而出,不知去处。六生读其诗,皆拜服。他日问山西客曰:‘贵都有老进士何容心否?’曰:‘无。’既而有悟者曰此即吕仙也。何容二字之心皆有一‘口’,两口为‘吕’……”此为托名吕洞宾的《雁字诗》之来历。白乐天诗有“雁点青天字一行”句,黄山谷有“雁字一行书绛霄”句,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更为人脍炙。“雁字”是古人瞻见天际雁行排成“一”或“人”字,一种文学化的遣词,而清人以《雁字》为题作咏,既取意于“雁”,又移情于“字”(书法),往往一语双关。唐琏平生嗜爱书此《雁字诗》,乃将己之志格寄于高飞楚天、衔芦系帛的大雁,同时又是他对于书法的契悟。尝见唐琏所书《雁字诗》以行书居多,盖多为鸿毛雁翎,似此三册六十首完整的《大草雁字诗》实属少见。此函册页留传历来有序。函套题签《介亭逸人书画》,下书“乐安山房珍藏”,“乐安山房”不知何人斋名,还待考究!册页封面《栖云山人画》《大草雁字诗》;“道光岁次丙戌荷月柳庄音得正题”,咸为音得正于道光六年(1826年)题笺。函套内亦多有题跋,除柳庄音得正之外还有一笠山樵所跋“字工八法,画立一家”,同为道光六年所跋。函套一册有跋曰:“古人云:‘风来踈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夫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虽落款残损,难辨何人所跋,然言语不乏哲人之风。函套内另有唐琏所作小品,可见此函册页甚为当时文士见重。《栖云山人画》一册前有煦园主人水梓所跋:“介亭先生书画册三年前魏贞如女士因母丧无资,以百金强售于余,余以其为乡贤遗墨又为济人之急,乃留之。事隔三年贞如又以其夫派人来取,为词因与理有未合,然余仍完璧归之。噫!吾陇文物日渐消止,望有之此宝藏之也。辛巳季春三月,煦园主人志。”此为水梓1941年弆藏所跋。次页为任国钧题跋云云,落款“嘉庆岁次癸酉六月上浣右衡任国钧题并书”,此跋当与册页同时。

先贤手泽犹存,后学得以置于案头,日后研读展玩。也正因有这些珍重斯文之人,文物才能得以保护留传至今。倘若唐琏先生仙阙有知,当赞叹有此几位知音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