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宫廷菜与江湖菜:宫廷官宦菜与江湖私房菜的双峰并峙

宫廷菜与江湖菜:宫廷官宦菜与江湖私房菜的双峰并峙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民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股与宫廷完全不同的新的饮食风尚,而终明一朝,饮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宫廷官宦菜与江湖私房菜的双峰并峙。一方是宫廷中流出的“秘制菜谱”,如大名鼎鼎的蟠龙菜、田鸡腿、烧鹿肉、花珍珠等,另一方,是通过更发达的京杭大运河或者陆路交通由南方运至的各地美食,由此交织出了茶肆酒楼、普通人家中的很多花样吃食。

宫廷菜与江湖菜:宫廷官宦菜与江湖私房菜的双峰并峙

饮食之于明人,已经俨然成为一种享受。市民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股与宫廷完全不同的新的饮食风尚,而终明一朝,饮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宫廷官宦菜与江湖私房菜的双峰并峙。

文人士大夫提倡的精致饮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儒家思想的派生,与单纯追求饮食数量、种类还有所区别,然而这种想法传到宫中,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皇帝的一顿早饭,通常就米食、面食、山珍、肉类、小菜、水果一应俱全,各种奇珍异味,烹制方法一向是秘方,后人难以了解全貌,只能通过一些残存的食谱一窥皇帝的餐桌。万历年间有一太监刘若愚,常年生活在内宫,他作《明宫史》一部,记录了较多的饮食珍馐,从中大致可以看到帝王餐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什么:

春天,冬笋、银鱼、鸽蛋、凤尾橘、漳州橘、橄榄……遇雪,则暖室赏梅,炙羊肉、牛乳、炙蛤蜊、田鸡腿……三月吃烧笋鹅,凉糕、滋粑……四月吃樱桃、白煮猪肉……五月吃粽子马齿苋……六月吃过水面、莲子汤,七月吃鲥鱼,八月吃蟹,九月吃麻辣兔、糟瓜茄,冬日吃乳饼、奶皮、羊肉、灌肠……

可以见得,天下美味特产,时令蔬果一出现,皇室就可尝到,随着季节不同,所食也不同,上自皇帝妃嫔,下至太监宫女,都追求当季鲜食,在养生之道上颇为讲究。其实这也不奇怪,朱元璋即位不久后就召见过百岁老人,询问长生之道,元代的《饮膳正要》在明代宫廷颇受重视,养生,在宫廷中大行其道。但历任皇帝对食物美味的追求,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先。比如,朱元璋生自安徽,多位开国将领也多为江淮一带的人,所以开国初期的宫廷风味都是以淮扬菜为主,长寿菜、徽州毛豆腐、烧香菇这类典型徽菜都是宫中常见的。又如,嘉靖皇帝因信奉道教,常吃素食崇祯偏爱炙煎烹炸之类的厚味,本来掌管宫廷饮食的是光禄寺,但经常发生的却是,光禄寺做的不合皇帝胃口,因此皇帝也经常把私人饮食交给尚膳监去做。

“光禄”自西汉就有,承袭的是秦“郎中令”一职,职责就是“掌宫殿掖门户”,从开始就和宫廷饮食挂钩,到北齐光禄开始兼管饮食,到隋后,光禄寺基本都作为国家机关负责祭祀、朝会、宴会的膳食。与之相协调的是承办御膳的尚膳监,可以说光禄寺代表的更多是“国”,而尚膳监则更像是皇帝的“管家”。

在重大的节日,皇帝一般会邀请群臣一起搞团建,学名为“赐宴”,平时有什么不愉快在宴会上也可以“全在酒里了”。大宴有正旦、冬至、万寿节、郊祀庆成;太后的寿诞、皇后令旦、东宫千秋节这类属于中宴,此外还有立春元宵、重阳、亲蚕礼、太庙享胙、社稷享胙等小宴会,这些可以称之为“国宴”,由光禄寺操办。这些宴会更像是履行仪式,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角色扮演,名单和座位按照官员品级排定,不可随便乱坐,不能大声喧哗,仪表要得体,连菜品的供应都是有上、中、下三等分级,饮食饮酒皆有限制,皇帝先臣子后,一餐饭,吃出来的是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除却常规的礼仪性“聚餐”,在大臣生病、丁忧、考满之期,皇帝一般会赏赐臣子食物,来彰显君王对大臣的体恤与仁爱,这种将感情寄寓在食物中的个人化行为,富含了更深的人文关怀。比如,洪武时朱元璋经常不论品级,给“有廉能爱民者”赐食,更有甚者,皇帝在赐食的过程中,会显示出对某些臣子的格外偏爱。比如,与万历有深厚师生情谊的张居正腹痛,万历令尚膳监备食,并亲自调和一碗面,跟着一起吃,足以见得对其尊崇。而皇帝的私食赐予臣子,更有私交的“家”之感。(www.xing528.com)

迈出宫门,饮食在民间虽也同样走出了“吃”的局限,但承载的职责却不是强调礼仪与制度,而是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种娱乐性在今天的酒桌文化中还能找到痕迹。在蒙古族统治时期已经趋于沉寂的酒肆茶楼,在明朝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甚至在初期南京的大酒楼都是官府出资,后续交给民间商人经营管理,酒楼清一色取的是“醉仙”“鹤鸣”“重泽”等高端大气的名字,内设剧场、舞台、流动餐位,一派繁华。比如,《金瓶梅》中就描述了马头大酒楼的气势:

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绿栏杆低接轩窗,翠帘栊高悬户牗。吹笙品笛,尽都是公子王孙。执盏擎杯,摆列着歌妪舞女。消磨醉眼,倚晴天万叠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河烟水。楼畔绿杨啼野鸟,门前翠柳系花骢。

在南京、扬州这样的大城市里,很多餐馆纷纷打出了齐鲁姑苏、淮扬、川蜀、闽粤之类的标签,展现自家的风味,四大菜系在那个时候,基本已经形成了。随着1421年永乐帝的迁都一路从金陵向北平移到了北京城,今天,山东菜似乎在北京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回溯到明代,北京更像是一个南北交互的“江湖”,融合了蒙古、伊斯兰和中原腹地各个省份的特点。一方是宫廷中流出的“秘制菜谱”,如大名鼎鼎的蟠龙菜、田鸡腿、烧鹿肉、花珍珠等,另一方,是通过更发达的京杭大运河或者陆路交通由南方运至的各地美食,由此交织出了茶肆酒楼、普通人家中的很多花样吃食。这些美味在《金瓶梅》中可以窥见一斑,书中记录的主食、菜肴多达二百多种。比如,第十一回提到宋惠莲的烧猪头:

于是起身走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安在灶内,用一大碗酱油,并茴香大料拌着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的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将大冰盘盛了,连着姜蒜碟儿,叫小厮儿用方盘拿到李瓶儿房里,旋打开金华酒筛来。

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常菜不仅出现在酒楼里,还出现在很多富贵人家,比如在同时代的《醒世姻缘传》中就多次出现。例如,第五十回写到孙兰姬准备的一桌美食中出现了多种食物:

将出高邮鸭蛋、金华火腿、湖广糟鱼、宁波淡菜、天津螃蟹、福建龙虱、杭州醉虾、陕西琐琐葡萄青州蜜饯棠球、天目山笋鲞、登州淡虾米、大同酥花、杭州咸木樨、云南马金囊、北京琥珀糖,摆了一个十五格精致攒盒;又摆了四碟剥果:一碟荔枝、一碟风干栗黄、一碟炒熟白果、一碟羊尾笋桃仁;又摆了四碟小菜:一碟醋浸姜芽、一碟十香豆豉、一碟莴笋、一碟椿芽。一一预备完妥。知狄希陈不甚吃酒,开了一瓶窨过的酒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