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实施以读促写方法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实施以读促写方法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论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还是言语形式的学习,都是根据阅读文本中的某一两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借鉴教材,实现“以读促写”,促进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一)由段到篇,结构全文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以读促写”往往是一句话、一个片段的练写,哪些零散的“点”可以连成一条线,变成一个“面”,就需要教师有“篇”的意识。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实施以读促写方法

不论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还是言语形式的学习,都是根据阅读文本中的某一两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借鉴教材,实现“以读促写”,促进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这里,笔者尝试以“点”带“面”,利用不同阅读教材相似或关联的“以读促写”点,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提高篇章构思的意识,提高结构整篇习作的能力。

(一)由段到篇,结构全文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以读促写”往往是一句话、一个片段的练写,哪些零散的“点”可以连成一条线,变成一个“面”,就需要教师有“篇”的意识。结合习作教学,能发现“点”与“点”之间的相似性,如写景散文常用“总—分”结构段落,中年段教材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构段方式,若每次都让学生学写段落不仅形式呆板,且于学生无益。因而,笔者尝试结合阅读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从学写“总—分”构段的段落到学写“总—分”结构的文章。

(二)学写童话,编写故事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苏教版中年段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个三年级上下学期各安排了两次编写童话的习作。学生很喜欢写此类习作,但是在编写故事时有的学生把物完全当成人来写,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属性,显得不伦不类;有的学生想象过于天马行空,故事情节缺乏合理性。教师可以分解问题,结合童话类课文的教学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写童话打好基础。

首先,结合童话类课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使用拟人化手法编写童话的技巧,为学写童话做铺垫。课文把动物植物或物品拟人化,通过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使学生或懂得一个道理,或理解一种科学现象,或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应引导学生发现童话类课文的特点——运用拟人化手法。不同于课文中偶尔出现的拟人句,童话类课文中拟人化的主角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其具有人的某些特点,但仍明显保留有物的属性。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小稻秧和杂草发生了争吵,但是它面对气势汹汹来抢营养的杂草,是不能自己搬离水稻田或跑去其他地方寻求帮助的。前者是不违背小稻秧“物的属性”的拟人化,后者则明显违背了其“物的属性”。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口头编故事:“在大田里生活的小稻秧还会遇到什么危险,谁又来帮助了它。请用拟人化手法编故事。”随着一次次学习童话类课文,学生逐步把握使用拟人化手法的技巧。其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常见的物品编写简单的童话故事,如“文具盒里的争吵”“我和语文书的对话”等,关注学生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准确性。(www.xing528.com)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童话类课文的开放式结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并写下来。因为续编的故事人物设置沿用原文,情节承接上文,学生更容易把握,可以把更多编写的关注点落在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合理性上。比如,学完《三袋麦子》一课,笔者引导学生想一想并写一写:“土地爷爷拎着一袋小猴送的麦子,告别了小猪、小牛和小猴。临走前,土地爷爷对他们说:‘明年这个时候,我再来拜访你们。’土地爷爷走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根据课文中小猪、小牛、小猴的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续编一个故事。”续编的故事继续围绕麦子展开,可能聪明能干的小猴召集了小猪、小牛一起种麦子,也可能是小猴和小猪、小牛一起合伙开小麦销售公司……在合理想象的前提下,情节的发展完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想法,鼓励学生用通顺的语句把编写的故事写下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编写。之后,可以逐步提高编写的要求,如教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结尾设计续编故事:“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编写故事,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注意提示语的变化。”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写细节描写的基础,因而续写故事时不仅要求故事的合理、语言的通顺,还对写好细节描写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三)转换文体,改写课文

改写是依据原文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表现手法的一种练笔形式。在小学中高年段,比较常见的是把古诗改写成散文。在一首诗教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句的基础上,想象描绘的意境,用尽量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独具个性的描写,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结合中年段古诗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种改写的效果并不好,毕竟学生的年纪还小,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都少,古诗改写往往成了古诗翻译成现代文的变式。

小学的改写更主要的目的是根据文体的要求提取原文中有用的信息,梳理新文章的脉络,重新组织语言,最终完成一篇结构清晰、语句通顺的文章,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篇章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中年段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再进行表演。如果凭空让学生学写剧本,显然难度过大,但是教师利用课文中的剧本作为学写的范例,同时发掘便于改写成剧本的课文,从而降低写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