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方法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方法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材分析《“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课文。(五)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走进《红楼》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何不用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哪里?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研究方法

(一)教材分析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上极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即古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话语的意义,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再从宏观的角度剖析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匠心独用,进一步体会、学习并学会运用。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时的画面。重点写了王熙凤的着装和语言。从她的穿着打扮到她开口说话,一静一动地描写,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重点就是透过王熙凤的着装、语言和神情动作,感受一个多面化的王熙凤。在写作上,作者笔力极强,竟让静态的服饰开口说话。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王熙凤的服饰就像一个会说话的解说者,告诉我们王熙凤的内心活动。人物语言描写方面,王熙凤四次开口说话,言简而意义深,嘴上与内心表达的意思不一,明面上的语言暗含着许多“潜台词”,可谓话里有话。这些也都是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是读写结合的良好例子。

结合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语文学科本质,“通过品读人物服饰和语言,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感悟复杂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人物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是本文的特色,肖像描写部分,文言文与白话文结合,专业词语较多,朗读起来有困难,学生也不易理解。语言描写直白,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文字表面的意思,但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却未必能解读通透,因此对“凤辣子”的形象的解读并不全面、深刻,对于她的说话方式,说话语气更不能体会。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可以很容易地说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无非就是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等角度刻画人物。但在本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很见功力,学生如何通过言语内容、言语意图以及言语形式来感悟人物形象成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因此,除了学习作家基本的人物描写方法外,还应学习和吸收潜台词的语言艺术,并加强训练,并在今后的阅读中再次发现和体会,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并粗略理解外貌描写部分,进而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

2.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悟其复杂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潜台词的语言艺术,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悟其复杂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潜台词的语言艺术,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走进《红楼》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设疑:“凤辣子”的原名是什么?为何不用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初步认识王熙凤)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哪里?谁了解《红楼梦》?

(4)师补充资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师板书:曹雪芹)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很多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曹雪芹本人的自传,也就是说曹雪芹写这本小说其实是写他自己。何解?《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5)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关系。

2.重视语言体验,习得言语理解

(1)本文选自第三回《林黛玉进荣国府》。《红楼梦》里人物繁多,个个栩栩如生,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总共描写了四百四十人。那么在作者笔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不懂的生字借助工具书自学。

(2)多种形式读文,扫清朗读障碍

①同学们,这篇课文好读吗?说说你觉得难读的地方。

预设1: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划分节奏,出示内容: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镂/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学生自由交流如何读,一生试着读。

教师纠正读音:“髻”“攒”“绾”“盘螭”“璎珞”“裉”。

教师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生齐读。

预设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结合刚才的训练,引导学生先自己读。

多名学生试读。

预设3:王熙凤的语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或高或低,或缓慢或轻快,或平缓或急促,教师引导学生就具体语言进行朗读,每处语言都有不同的读法。例如,“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和“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前面一句应当分贝较高,情绪激动兴奋,后一句悲伤,做哭状。试着从话语的语气中揣摩人物性格

②通读全文,请一两名学生读文。

(3)同学们已经读得不错了,那么通读一遍后,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放诞无礼、漂亮富贵、胆大热情等)

3.获得言语形式,指向迁移运用

(1)中国有句古话,看人需“听其言,观其形”,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总是会显示深藏着的那颗心。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着重描写了她的什么地方,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而看出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拿起笔圈画、批注(服饰、语言、部分动作)。

(2)服饰部分

①圈出“头上”“项下”“裙边”“身上”“外罩”“下罩”,你发现作者写王熙凤的服饰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描写顺序。

②理解词意。用红色标出“髻”“钗”“圈”“佩”“袄”“褂”“裙”都是用什么材质做的?服饰上的图案怎么样?教师出示图片以及文字帮助学生理解。(www.xing528.com)

③你觉得这些服饰怎么样?看到王熙凤的这身打扮,透过服饰你可以看出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

(3)外貌部分

①思考:这是描写王熙凤的什么?(外貌)从她的外貌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特别引导“丹凤三角眼”“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几处的理解。

②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林黛玉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探究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③发现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侧面描写)。

④对比学习:前面说到,《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王熙凤是众女子中笔墨最多的,同学们,如果你读了第三回《林黛玉进荣国府》,你会发现写林黛玉时只写到眉眼态度,却不曾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其服饰,主人公是林黛玉啊,为什么?

⑤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做总结。

(4)语言部分

①同学们,王熙凤可是能撑得住场面的人,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故事的发展,你看王熙凤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贾母的威风都给比下去了。俗话说,言为心声。那么王熙凤的语言描写又如何精彩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品读王熙凤的语言部分,思考王熙凤共几次开口说话,请根据王熙凤对谁说为依据将王熙凤的语言分组,讨论每组语言的含义。

②出示四次开口说话内容。

③交流反馈:王熙凤四次开口说话都是对谁说的?(林黛玉、贾母、嫡亲孙女、众人)学生试着分组,教师出示分组情况。

④每一处都有其表面意图和真实意图,认真思考每一处语言的表面意图和真实意图。

预设1:“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A.读出王熙凤的“歉意”。

B.怎样道歉的,道得真诚吗?

C.她想表达什么?

D.结合当时的场景和王熙凤出场时丫鬟媳妇的举止,猜测王熙凤的内心独白。

E.带着理解读,注意语气。

预设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A.读出“夸赞”,夸赞谁?

B.如果只夸林黛玉,其他人会怎么想?

C.她的用意何在?

D.看出她的为人处世如何?

预设3:“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A.读出“同情”。

B.是真同情吗?

C.探究言外之意。

D.通过后文我们知道贾母并不愿再提起女儿去世一事,别人不敢提,为何她敢提?

E.带着理解读,注意语气。

预设4:“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A.读出“夸赞”。

B.对比王熙凤自己的穿着打扮、身份地位猜测其内心。

C.读出真实意图。

D.总结人物性格。

E.带着理解读,注意语气。

预设5:“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尽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方法同上,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说出依据,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

⑤总结王熙凤的说话方式,探究写法。

A.结合刚才的分析,发现语言的特别之处。

师小结:每句话都有多层含义,表面意思和真实意图有差距,俗话说的“话里有话”,用戏剧专业词汇来说这是“潜台词”。这是作者写王熙凤语言的特别之处,那么为什么王熙凤不直说,而是“话里有话”呢?

B.联系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服饰描写展开讨论。

C.从王熙凤的说话方式又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哪些特点?

4.激发兴趣,以“篇”带“部”。

①阅读《红楼梦》中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选段,探析王熙凤的为人。(也有正直的一面)

②引导学生读整本书,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与言内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