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主要特点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主要特点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写促读是一种指向性较强且读写关系明确的阅读策略。(一)“读”是目的与归宿以写促读以“读”为目的,以“写”为手段,落脚点在“读”。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重视写作技巧传授的行为就是混淆以写促读目的和手段的表现。以写促读以促进学生深入阅读为目的,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完成对阅读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不可否认,“写”是促进阅读的有效工具。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主要特点

以写促读是一种指向性较强且读写关系明确的阅读策略。它不仅反映出读写的紧密联系,也表明了“写”是促进和深化“读”的手段和途径,“读”是“写”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一)“读”是目的与归宿

以写促读以“读”为目的,以“写”为手段,落脚点在“读”。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重视写作技巧传授的行为就是混淆以写促读目的和手段的表现。以写促读以促进学生深入阅读为目的,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完成对阅读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在写作活动的驱使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阅读动机得以强化,对文本的理解得以深化。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腊八粥》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活动: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为完成写作任务,学生反观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合拢”“煮成一锅”“沸腾”等动词写出了粥在锅中随着时间和温度变化,粥越煮越透的不同情态;“看”“闻”“咽”分别从色、香、味三个角度写出了腊八粥的美味,更是用了拟人手法写出蒸汽上腾的有趣情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拟人的修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懂得了可以通过感觉印象的描述来反映事物特征,从而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读”为目的和归宿的以写促读教学活动中,写作任务就成了“读”的抓手,在写作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把握“读”的内容和范围,准确锁定和理解文本的关键性内容,提升“读”的效果和品质,使得阅读教学可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写”是手段与途径(www.xing528.com)

王荣生认为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教师想要达成阅读目标,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路径,而“写”就是其中的一种。不可否认,“写”是促进阅读的有效工具。余映潮认为:“当阅读教学难以推进时,设计一个实实在在的有抓手的‘写’的活动,是一种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堂训练,是一种能够训练学生语感的思维活动。”潘新和也建议把“写”作为疏通阅读思路的途径,认为在阅读中遇到阻塞的地方时,尝试着写一写,思路和感受就会更加清晰。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代替阅读时缺失的表达过程,阅读到表达的跳跃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思考时间,在思考的同时,阅读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因此,“写”对于“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合理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阅读文本,在揣摩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感知文章的匠心

“写”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翟启明教授在《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一书中提出培养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写作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活了一百多岁的老屋因为想要一次次地帮助小动物而总也不倒的故事。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写道:“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故事写到这里,教师可以故意隐藏结局,为学生设计如下想象性的写作活动:假如请你给这个故事加个结尾,你会怎么写?也许大多数学生会抓住标题中的“总”,再结合关键句“那我就再站一个……”,猜测老屋会继续帮助别的小动物。这次有趣的想象性写作活动激发了学生回到文中一探究竟的欲望,使得学生在本次写作过程中掌握了预测这一阅读方法,也领会到作家情节设计的匠心。

(三)以写促读是“读”的深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量不成正比。这一问题的出现与教师的解读长期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有关,这使得学生懒于思考,对阅读文本缺乏探究欲。而写作活动的介入将促使学生积极能动地探求文章内涵,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微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语词有多么艰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作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读者,他们懂得带着自己对写作的困顿有目的地进入阅读,或探寻结构,或捕捉细节,最后能取得比一般读者更好的阅读效果,这说明“写”对深度阅读有促进作用。因此,想要准确发现作家在语言组织、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匠心,不妨像作家一样阅读,带着写作任务进入文本,在“写”中发现差距,习得知识与技巧,促进深度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