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发展演变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读写结合”教学的概念演变过程中,有以下里程碑式的成果。“读写结合”从此作为一种教学的概念被广泛认可并逐步传播、贯彻实施。(二)“读写结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研究与实践阶段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求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随后在26个班级开展了八轮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发展演变

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积极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与实施教学的奥秘。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实施,标志着语文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从语文独立设科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文教育家们在积极探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其间有不少研究成果对后世教育工作者有较大影响。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国语教学法》中有关于“作法与读法教学联络”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为“读写结合”教学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张鸿苓先生在北京地区语文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定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这也是首次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且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至此,“读写结合”的概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读写结合”教学的概念演变过程中,有以下里程碑式的成果。

(一)“读写结合”在语文独立设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发展阶段

在语文独立设科后,“读写结合”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文学科五年制课程包括读书作文,并规定学生要有一定阅读量。如果学生有了一定阅读量,作文自然就能写得好。这诠释了“写法”从“读法”出,与古代提出的“作文”需要大量的“读书”相契合。

1915年,我国早期著名教育家姚铭恩先生率先系统阐释了读法与写法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是语文教学领域中阅读与写作研究的里程碑式的理论。他提出阅读对于写作在形式、内容上均有启发功能。姚先生在《小学语文教授法》中提出:“国文之作法,实养成于国文之读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读对于写的功用。

1926年,石民镛先生对“读书”与“作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看书与作文不可分开,并提出看书过程中有了想法就作文,作文要取材就看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一目了然。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对“读”和“写”这部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在阅读部分要求:教师讲解大意后,指导学生自行研究;学生要将教师指导的要点和自己的研究所得记录下来;教师供给指导书目,学生自行阅读。在习作部分要求:学生从现实中取材,教师摘取选文中的文法或修辞让学生练习,要求记录笔记,对知识要点进行整理。从阅读与写作两部分的要求可以看出写作是以阅读为基础的,教师应根据文本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看书整理笔记;同时,写作又对阅读起着一定的反作用。学生为了完成写作的任务,会进行大量的阅读工作,并及时做好阅读笔记。

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准确摸清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这为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道:“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读写结合”从此作为一种教学的概念被广泛认可并逐步传播、贯彻实施。

(二)“读写结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研究与实践阶段

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求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阅读与写作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从各知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中寻找足迹

1961年,《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中有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要求。它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20世纪80年代,张鸿苓先生在北京地区语文座谈会上做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先生的读写能力》的报告,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定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目标。

南京特级教师斯霞则认为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多读多写;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整体;阅读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光有阅读还不够。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必须从如何写作入手,看到底要写什么内容。他主张从阅读文本分析如何写来探求写作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www.xing528.com)

倪文锦教授认为:“经典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学生从阅读中逐步培养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杜长明老师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他强调写作是从阅读中生成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了,写作能力自然不会低。

马新民老师跟杜长明老师的观点类似,他提出:“阅读是写作备考的起点。”他认为学生的写作知识全部来源于平时的阅读积累,阅读积累其实就是为写作做好准备。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强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的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潘教授认为写作会带动听、说、读、写的全面和谐发展,一定的写作训练能够较高地提升阅读质量。

关于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索包括以下内容。

1951年,丁有宽老师针对学生害怕写作、不会写作的情况,决定在后进生班级首先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实验。随后在26个班级开展了八轮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他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954年,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尝试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先锋。在实施过程中,他们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重写、改写和缩写的训练;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作文任务。这一系列做法旨在结合课文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本阅读分析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之后“读写结合”研究的基础。

1997年3月至1999年,章熊、于漪等语文教育专家联合指导了一项关于听说读写综合教学实验的“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该研究项目立足于学科教学,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目的在于培养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读写创”教改实验中的“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也关注课外,涉猎其他阅读材料;“写”不仅仅局限于实用文体的写作,也进行文学文体的写作;“创”不仅仅局限于课内,也延伸到课外。通过这一项目,可以看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内容的转化。它将阅读、写作、创造能力进行了融合,这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写作、主动创造都是一种培养,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

(三)“读写结合”在21世纪的再发展与检验阶段

“读写结合”在21世纪的发展尤为迅猛。《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阅读”和“写作”这部分有明显表述,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激活想象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学习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比20世纪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阅读”与“写作”部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同时明确了在阅读过程中所需进行的写作操作。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家们在“读写”关系的认识上是逐渐深入的。最初是探究“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发展到后来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再慢慢发展到从实践角度出发检验“读写结合”的成效,都为我国语文教育中“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日趋明朗,教育家们和一线教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更加认同,并积极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文章局限于小学语文的某一领域展开研究,仅仅是将“读写结合”局限在语文教学的一个具体内容上,如文言文、写人叙事类散文,缺少了宏观把握,更缺少了对于阅读、写作本身的探究。与此同时,有一部分文章在研究策略过程中缺乏对实践的探究。

读写结合教学是当前教育形势的要求,阅读与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彻“读写结合”教学理念,能够科学地处理好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将阅读知识与写作知识进行迁移、促进,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素材,在建构语言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吸收的阅读知识。因此,“读写结合”教学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既发展了自身,也推动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

语文教师贯彻落实“读写结合”的理念,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积累素材,并能够很好地将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同时,施行“读写结合”教学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升了“读写结合”意识,自然就会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与脑海中已有的旧知识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看来,“读写结合”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