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有效实施以读促写的研究

小学语文:有效实施以读促写的研究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言语形式是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因而,在“以读促写”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中运用精当的词句、结构精巧的段落和篇章。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不光能让阅读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还能让学生通过文本领会语言独特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是“以读促写”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

小学语文:有效实施以读促写的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言语形式是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因而,在“以读促写”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中运用精当的词句、结构精巧的段落和篇章。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不光能让阅读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还能让学生通过文本领会语言独特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学修辞,写好句子

在习作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为原本平淡的语句增添血肉,提高习作语言的表现力。小学中年段,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的特点,可以较快区分各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仿写。但笔者在习作中却发现学生不用修辞手法或修辞运用不恰当的情况比比皆是。因而,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掘教材里修辞手法训练点,循序渐进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仿写练习,逐步使学生能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以提高习作语言的生动性。

1.学写比喻句

课文中有大量比喻句。有的抓了本体和喻体外在的色、形相似进行比喻。例如,“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九寨沟》)此句抓住了湖泊、沟谷的外形、颜色特点,将其比作“宝石”“彩带”,生动形象。即使没见过九寨沟湖泊、沟谷的学生,也能借助此句想象童话世界般的美景。这样的比喻比较简单,学生在低年段就有接触,能抓住本体与喻体外在的相似性进行简单仿写,如“中秋节的月儿圆圆的,像一个大玉盘”“红红的柿子宛如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枝头”。

有的比喻并不讲究本体和喻体的外形相似,本体和喻体之间更多的是在内“神似”,喻体用形象可感的形象表现本体抽象的含义、精神或品质。例如,“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徐悲鸿励志学画》)句中将徐悲鸿这个人比作“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准确表现了徐悲鸿为了学画奋发努力、勤学苦练。类似这样的比喻容易使学生存疑,需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或理解关键词语,或体会事物特点,或感悟人物形象,才能准确把握。此类比喻虽然最难仿写,但是写好了却能化抽象为形象,为文章增色。

2.学写拟人句

比如,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中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通篇把蟋蟀当成人来写,把蟋蟀的巢穴看作人的住宅,使文章读起来妙趣横生。一开始,作者就把“居住、唱歌、住宅”等词用在蟋蟀身上,在介绍蟋蟀巢穴的外部和内部特征时,那些具体形象的描绘把蟋蟀的巢穴写得真像人的住宅一样。介绍蟋蟀是如何挖洞时,作者表示它们完全像人一样在劳动、工作,为自己建造住宅,这样的描述引人入胜。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小动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如写《蚂蚁的住宅》。

3.学写排比句

相较于比喻和拟人,中年段阅读教学比较忽视排比手法的学习。因为文中出现的排比句不易被发现,也不易仿写,也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师通常就不教这些排比句,如《西湖》《东方之珠》《小露珠》《田园诗情》《第一朵杏花》中出现的排比句。其实,教学这些句子时可以将目标定为于“借助句子认识或掌握排比手法的特点”,由具体到概括,归纳排比的特点。这样不会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把握了排比的特点。此外,排比句的教学,教师容易偏离重点,局限于排比句中一个分句的仿写,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想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着重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盲姑娘爱好音乐,却因为贫穷无法去现场听音乐会,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此时,月光洒满屋子,他即兴弹奏了《月光曲》。课文中皮鞋匠联想的画面就是他眼中的《月光曲》,最初是水天相接,明月初升,这时音乐的旋律是徐缓、悠远的,表现月光下一切都很幽静;既而明月升高,微云飘动,说明音乐的旋律逐渐增强,恬静、清幽的意境被打破了;接着海风骤起,喧嚣取代了宁静,这时的音乐是高昂激越的,风浪席卷了世界。皮鞋匠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些联想都是用“仿佛”“好像”一类的比喻词引出来的。学生在写文章的实在事物时加上联想,就能使文章写得更深刻、更动人。

(二)学结构,理清段落篇章

1.学写“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先总述,再分说,包括“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在中年段教材中,“总—分”结构常见于写景散文说明文,是中年段写景散文和说明文的主要构段方式。在构篇方面,则“总—分”结构的三种形式均有出现。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从段到篇的原则,根据课文的先后次序,按照“初步感知”“认知特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择分述内容”“根据主题运用结构”“从构段到构篇”的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地组织每一次教学。

2.学写承接结构

在段落中,承接结构的分句间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不能随意调换次序。有时会用一些关联词语,如“先”“再”“然后”“又”“便”等。

更多的承接结构段落往往没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句子和句子间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排列的,不能随意调换位置。如“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日月潭的传说》)这一段就是典型的例子,写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先来到阿里山,然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接着回到潭边,潜入湖底,与恶龙激战,最后救出了日月。这类承接结构段落的教学,可以先以排序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段落的内在逻辑关系,再抓事情的主干,理清顺序,然后回顾生活中做某件事的经过,拆分成若干环节,具体地写下来。

(三)学写法,优化语言表达

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有助于表现主题、表达情感。中年段阅读教材中陆续出现常见的写作方法,有的反复出现,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有的仅出现一次,如以小见大、以动衬静、借物抒情。这些是“以读促写”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年段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阅读文本的学习,指导学生揣摩体会,初步感知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在学生学有余力处设计恰当的练习,引导迁移运用,扎实推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1.学正面描写

中年段阅读教材中的记叙文较低年段篇幅增加,常用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感情,突出文章中心。正面描写是学生阅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年段学生写记叙文时使用最多的写作方法。因而,教师在教学记叙文时不仅应关注文本中特点鲜明的正面描写,引导学生品读体悟人物特点,还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写正面描写,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

(1)行动描写(www.xing528.com)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以揭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中年段学生的行动描写往往用词不准,写人物的连续动作时动词就那么两三个。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在平时积累大量表示动作的词语,特别是表示同一类动作的词,如表示“看”的词语有哪些,并能正确区分,以提高用词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关注连续使用动词描写人物行动的方法,教师进行学习指导。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的动作描写为例:“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这句话中连续使用的六个动词,用词准确,从中能感受到汤姆钓鱼动作的连贯娴熟。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连续使用动词描写人物行动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把人物行动写具体,还能使描写富有动感,更传神。教师在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找到动词,做一做动作,体会用词的贴切,再出示几张学生玩游戏的图片,选其中一张图片做一做动作,想一想可以用上哪几个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动词多、用得准确,然后再试着写一写,最后进行交流反馈。

(2)语言描写

这里的语言描写指描写人物间的对话,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中年段学生写记叙文很喜欢描写人物对话,但往往写不好提示语,用不对标点符号。而中年段的阅读教材有不少很有特点的语言描写,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学写语言描写,如学写提示语及相应的标点符号。

磊磊问:“这书上有画吗?”

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石头书》节选

三年级的《石头书》这一课以对话的形式介绍岩石的知识,是学生学习语言描写典型课例。文中出现提示语前置、提示语后置、提示语省略三种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对比感受提示语位置的变化使文章的形式不呆板,更灵活,并学习不同位置提示语的标点使用规则。此课中,学写的重点是初步学会使用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和标点,练习时可以给学生一段全都是提示语前置的对话,让学生变换提示语位置及标点。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写的难度,学写的目标指向更加明确。

(3)外貌描写

相较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对于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外貌描写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往往只需要用几个简练的短语或短句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勾勒,以揭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而这恰是中年段学生不明白且难以做到的。

苏教版中年段阅读教材中仅《大作家的小老师》《“番茄太阳”》《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三篇课文出现了外貌描写,共有四处,每处都是一句话,且每句外貌描写都特点鲜明,值得借鉴学习。以《“番茄太阳”》中的外貌描写为例:“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此处外貌描写围绕“漂亮”一词,用三个偏正结构短语描摹明明的头发、皮肤和眉毛,句式简单,易于模仿。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读句子,找找作者围绕哪个词来写明明外貌,再看一看具体写了哪几个方面,接着总结此处外貌描写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围绕一个中心词,用三个短语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物的外貌”。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它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展示情节发展。小学中年段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常伴随叙事,一篇文章难得有那么一两句,更多是用动作、神态来表现的,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中,当重病船员为了不拖累同伴自愿留在荒岛时,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动作表现了他既不愿把重病的船员留下,又不得不留下他们的复杂、矛盾心理。

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衬托,使人物更形象、鲜明,常用以人衬人和以景衬人两种方法。与正面描写相比,侧面描写在中年段阅读课文中出现不多,但结合课文的学习,累积相关的写作知识,引导学生尝试迁移运用于习作,能成为学生写好叙事写人的习作助力。

以人衬人,是通过其他人的反映,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在写人的文章中常用这种写法,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对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和母亲的描写都是从侧面衬托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成就卓著;《三顾茅庐》中写张飞嚷着要把诸葛亮麻绳捆来,与刘备生气责备形成对比,从侧面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结合阅读教学,学生是能理解“以人衬人”的写法的,教师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相同的写法,给予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们修改各自的习作,并运用“以人衬人”的写法。

以景衬人,是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性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景物描写可以不露声色地烘托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中年段的记叙文较低年段篇幅增加,不仅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还会出现一些环境描写。比如,“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虎门销烟》)这句环境描写突出一个“壮”字,预示着有好事发生,销烟成功,为情节发展服务。“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段环境描写既表明环境的恶劣,又强调夜已很深,更表现了李时珍师徒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令人感动不已,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但中年段的学生没有关于环境描写的知识储备,阅读时往往会忽略它,教师应关注并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教材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练习,引导迁移运用。

3.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又叫首尾照应,指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中年段学生比较容易认识并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能在习作中简单模仿,尤其是语言和结构上相似的首尾呼应。例如,三年级下册《赶海》,第一自然段以《大海啊,故乡》的歌词开头,巧妙引入下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引用歌词,呼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教学时,笔者将这两个自然段并列出示,引导学生发现相似点——歌词重复出现,让学生思考这两段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学生很快就明白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