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联想与想象的功效及应用

阅读联想与想象的功效及应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脑及其机能是联想的生理基础和物质条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是联想产生的客观因素。说雷离不开雨,因为两者在时空上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相近联想。又如一个读者是寡妇,当看到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翁死了丈夫,拖儿带女的凄凉情节时,联想到自己失去丈夫的悲痛,声泪俱下,这是相同处境的人在相同命运上产生的相近联想。因此,相似联想较之相近联想更具有不确定的性质。

阅读联想与想象的功效及应用

联想既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又是美学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联想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扩展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科学思考方法。

1.读者的阅读联想。

当我们看见红颜色的时候,有人立即想到火红的太阳、通红的火焰、鲜红的热血,产生一种温暖感:有人会想到消防车、红灯、危险标志,产生一种警觉感;还有人想到大红喜字、红色对联、大红花,产生一种愉悦感。见仁见智,感想万千。红色为什么会让人想到那么多东西,引发那么多不同情感?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联想。

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一不存在着客观上的某些内在联系和主观认识上的某种关联性。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或者接触某一事物的时候,忽然会从这一问题、这一事物的某一点迅速地与另一问题、另一事物的相似点或相反点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这就是联想。人脑及其机能是联想的生理基础和物质条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是联想产生的客观因素。看见红颜色,就会联想到太阳、火焰、鲜血,进而联想到温暖,进而又联想到寒冷的冬天;室内用上红色的灯泡,以增加室内的心理温度,或者穿上红色调的衣服,以增强身体的心理抗寒能力,于是联想产生了实际效用。红色是色彩中的一个色相,是一种视觉意象,而温暖却是温度的高低差异,是一种肤觉意感,它们之间似乎是两种不同的、无直接联系的事物。然而由于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和主观认识上的关联性,使它们之间像串珠一样串在一起。太阳具有红彤彤的色相,又具有温暖的本质,通过太阳的媒介,使红色和温暖发生关联,产生必然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能帮助我们从别的事物中得到启发,从而拓宽思路,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正是这种联想,像一把钥匙一样,能迅速把人们头脑深处埋藏着的大量知识、经验、情报、信息和记忆唤醒和聚结起来,像织网一样织在一起。创造性思维方法有许多,不论哪一种都或多或少要利用联想。联想在科学技术发明、文学艺术创作、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找到妙用的踪迹和有趣的实例。相声艺术的创造性、幽默性、趣味性、哲理性,多是通过丰富、形象、奇巧的联想作用来表达的。如有段相声,巧妙地将《红楼梦》说成是宁国府与荣国府的“两国演义”,与《三国演义》联系起来,并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联想到《三国演义》的曹孟德,幽默风趣地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孟德”,理由是“曹雪芹梦(孟)中所得(德)”。还有一幅漫画,辛辣地讽刺产品质量与广告宣传不符的不讲信誉的现象,画面是一把只剩一根毛不落,其余毛全落光的牙刷,旁边是宣扬产品质量上乘的广告语“保证一毛不落”,在同是“一毛”的联想下,以差喻“好”,真是再好不过的“巧合”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闲聊,话匣一开,天南海北,由此及彼,无所不谈,其间话题的转折、衔接,仔细回顾一下,不大多都是联想的结果吗?诸如许多成语:“谈虎色变”“望梅止渴”“触景生情”,等等,无不是谈联想的,联想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广泛的。

2.读者的一般性联想有以下几种。

(1)相近联想(也称“同一联想”“接近联想”)

利用相同处境的人,相似的社会现象、相近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等,在相同或相近的方向上所产生的联想。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同质的甲与乙之间的接近点、相似点。当我们听到雷声,就立即会联想雨,要么是“雷雨交加”,要么是“光打雷,不下雨”。说雷离不开雨,因为两者在时空上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相近联想。又如一个读者是寡妇,当看到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翁死了丈夫,拖儿带女的凄凉情节时,联想到自己失去丈夫的悲痛,声泪俱下,这是相同处境的人在相同命运上产生的相近联想。

(2)相似联想(也称“类比联想”“比较联想”)

这是对一件事物的感知立即引起与它在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其特征是不同质的甲与乙之间由此及彼地类比推移。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中的借喻和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就属于这一类。如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这里作者将山势的曲线与蛇行的曲线,月光的白色与霜的白色产生类比联想,于是用银蛇比喻雪山,用霜白比喻月光。又如传统吉祥图形中,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是因为它们的苍劲挺拔、矫健俊秀、刚韧多姿以及经严寒而不凋的共同本质而比喻、象征为高尚品质的朋友和英雄人物。诸如“竹报(爆)平(瓶)安”“早(枣)生(花生)贵子”“喜(喜鹊)上眉(梅)梢”“事事(柿)如意(如意吉祥)”等,多是用同一词义、同一音韵,谐音寓意、巧合借喻,借助类比而实现的相似联想。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正是这种“巧”,可联想翩翩、尽情想象、能创造出无数“绝妙文章”。因此,相似联想较之相近联想更具有不确定的性质。客观事物和现象间的各种微妙的类比都可成为相似联想的基础和导火线,需要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发现、感受,因而为小说家和画家们的艺术创造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3)相反联想(也称“对比联想”“矛盾联想”)

如读者由书中描写的大海的宽阔,联想到自己的渺小;从艺术作品中看到别人夫妻恩爱的幸福,联想到自己夫妻不和的痛苦;从幼儿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衰老等。这种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利用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一个方面而联想到另一个方面,这就称为相反联想。其特征就是甲与乙之间的相反点、对立点,反常设计法实际上也是一种相反联想。

(4)相关联想(也称“关系联想”)

依据事物之间的相关因素,如因果关系、种属关系、配套关系、依存关系等而导致对别的事物的联想。其特点是甲与乙之间紧密相关。如看见藕,立即联想到莲花莲蓬,甚至又联想到莲池,由莲池又可能联想到水,水中的鱼、藻、水草之类等;说到蔷薇,立即联想到月季玫瑰(种属关系);看见猫,可能联想到虎(种属关系),或者想到老鼠(生态关系);听到火车叫,就会联想到铁轨(依存关系);买一件上衣,很容易联想到配什么裤子、配什么帽子、配什么鞋(配套关系);看到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时,自然地会想到他的其他散文。

上述的几类联想,仅仅是为了便于叙述,实际上并非是机械的、分割的、对立的,而往往是串联的、贯通的。主体对一件事物究竟能引起什么类型的联想不是事先规定的,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如对原来形成暂时联系的强度,当时的心境和实践任务,经验和知识素养的增减等),都会引起不同的联想。这里还涉及联想的特性,有必要对联想的特性进一步分析研究。

3.联想的特性。

(1)联想的客观性

联想虽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能动的,但却非纯主观的;它是自由的,却又不是随意的。联想一般是以直接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一定要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亲身的感受(直觉过的、体验过的),它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说到杨梅,立即联想到酸味,从而“望梅止渴”“话梅生津”。这种联想能够产生,不仅是有酸味的杨梅客观存在,而且自己亲自品尝过、直感过。如果世界上不存在杨梅或酸味,没尝过杨梅的酸味,那么就不可能产生这种联想。由于联想的这种客观性,所以一个人联想的广度、深度、速度和价值以及想象的丰富程度和他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社会经验等实践经验和感知的丰富程度、深化程度密切相关,与他的阅历、经历、修养、知识的广博渊博的程度密切相关,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联想就越多、越快,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大。(www.xing528.com)

(2)联想的互转性

前面我们列举了由红色联想到温暖,从视觉意象转化为肤觉意感(触觉);还有听说杨梅,联想到酸味,从听觉转化为味觉;又如听到“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优美动听的乐声,联想到宁静美丽的夜色和明亮的月光,从听觉转化为视觉。这种联想的特性心理学上称为“联觉”。联觉是动态的、不定性的,它的方向是旋转式的,不是垂直式的、固定不变的。红色可以联想到温暖,同样由温暖也可联想到红色。说到杨梅可以联想到酸味,同样说到酸味,也可联想到杨梅。因此,联想的这种互为转化的特性,可称为联想的互转性。

(3)联想的扩展性

联想是一种扩展性的思维方式,从一件事物、一个问题可联想扩展为多件、无数件事物,多个、无数个问题,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联想的扩展,可导致和升华为想象,想象也可说是创造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在联想的类型中,把它称之为“飞跃联想”。然而联想与想象是有区别的。

4.读者的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牛羊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水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音乐家谱写一首新曲子时头脑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历史性事物的表象;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黏合方式是想象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多用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

(2)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千眼佛、九头龙,及《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等形象。还有,读者常看到的一些人物的漫画就是绘画者对人物特点进行夸张或强调的结果。

想象有两种类型: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并未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语文试题第35题,要求“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外加陪衬物构成一个画面、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写一篇200字的想象作文”,这就是要求用再造想象作文。

创造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对记忆表象经过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形象,科学的幻想以及学生对未来的理想等,都属于创造想象。它不同于再造想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创造想象,而读者阅读了《阿Q正传》后,头脑中呈现出阿Q形象,则是再造想象了。独创性又称新颖性,这就是常说的构思的“别出心裁”。独创性要与合理性放在一起来考虑,一种极其荒诞的或有悖规定的构思,即使是首次面世,也不能称之为独创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