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物教学艺术技巧:活动课程的产生与重要性

中学生物教学艺术技巧:活动课程的产生与重要性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也将“活动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为活动课程正式安排了课时。自此以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祖国各地把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活动课程”的设计。

中学生物教学艺术技巧:活动课程的产生与重要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大量有实用技术的人才,而学科课程的缺点因此暴露无遗:以学科为中心,偏重书本,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离……这种做法已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不容。在此同时,美国掀起了自诩“进步教育”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代表人物就是杜威,活动课就是在这场运动中由杜威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主张中强调“应把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作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基础,课程的设置要顺应和满足儿童的自然倾向……”。即便其理论出现之初,其主张与学科课程相对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研究的深化,两者关系也逐渐从对立趋向兼容。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科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科理论课程相结合。

在我国,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也将“活动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为活动课程正式安排了课时。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自此以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祖国各地把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活动课程”的设计。1997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的整体优化结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