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法兰西与新英格兰-殖民、争霸与现代北美的诞生

新法兰西与新英格兰-殖民、争霸与现代北美的诞生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个战略据点是迪凯纳堡。目前,有两起事件可以证明弗兰特纳克堡的重要性。此外,路易斯堡对进入圣劳伦斯河的舰队具有震慑作用。英军第一次打胜仗是在路易斯堡。同时,路易斯堡港口内停泊着五艘战舰、七艘轻型帆船。路易斯堡北边炮台的物资运输受到英军阻碍,于是,法军放弃了炮台。与此同时,杰弗里·阿默斯特正在路易斯堡后方挖战壕、建围栏。随后,六百名英格兰水手划船进入路易斯堡海港,截获了另外两艘法兰西舰船。

新法兰西与新英格兰-殖民、争霸与现代北美的诞生

从乔治·华盛顿在“大草原”与法军交火到1758年仲夏,四年过去了。截至目前,英军的作战几乎没有任何起色。新法兰西殖民地的边界地区有几处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第一个战略据点是迪凯纳堡。迪凯纳堡扼守着一条通向西部边陲的中部要道。法兰西人抢在英格兰人前面占领了迪凯纳堡。爱德华·布拉多克率军试图夺取迪凯纳堡,却遭遇惨败。第二个战略据点是弗兰特纳克堡,位于安大略湖汇入圣劳伦斯河的湖口处,扼守着从北美洲东部前往尼亚加拉河的通道,进一步控制了通往西部的其他要道。目前,有两起事件可以证明弗兰特纳克堡的重要性。第一件是威廉·雪利慑于弗兰特纳克堡的存在,没有从奥斯威戈向尼亚加拉河进军。第二件是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从弗兰特纳克堡出发,攻克了奥斯威戈要塞,沉重打击了英格兰人。第三处战略据点是尚普兰湖南端的两个据点,分别是克朗波因特和泰孔德罗加。如果法兰西人控制了克朗波因特和泰孔德罗加,纽约地区就会很容易遭受攻击。反之,如果克朗波因特和泰孔德罗加落入英格兰人手中,加拿大就会遭到攻击。一开始,克朗波因特和泰孔德罗加就由法兰西人控制,英格兰人连续发动了三场战役都没能占领克朗波因特和泰孔德罗加。第一场战役中,威廉·约翰逊虽然取得了战术方面的胜利,但没有乘胜追击。第二场战役见证了威廉·亨利堡的惨剧。第三场战役中,由于指挥官的愚蠢,英军惨遭杀戮,詹姆斯·阿伯克龙比仓皇撤军。第四个战略据点是布雷顿角岛上防御坚固的路易斯堡。路易斯堡不仅对纽芬兰岛的渔业至关重要,还影响着英格兰人在大西洋上的贸易往来,同时为法兰西人攻打新英格兰沿海地区提供了战略基地。此外,路易斯堡对进入圣劳伦斯河的舰队具有震慑作用。如果英军占领了路易斯堡,那么英格兰舰队就可以从路易斯堡出发,沿圣劳伦斯河攻打魁北克。1745年的战争中,在英格兰舰队的协助下,新英格兰民兵占领了路易斯堡。但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亚琛和约》又将路易斯堡归还给了法兰西人。

路易斯堡

1758年仲夏,北美洲的英军好像从未打过胜仗。在冲突不断的战略据点,法兰西人占尽了优势。英军第一次打胜仗是在路易斯堡。路易斯堡位于布雷顿角岛南边的一个半岛上,东北面是一个深水海港,北面有一处炮台,海港入口处受到炮台岛的保护。此外,路易斯堡前方还有四处防御性棱堡,横跨整个半岛,从南到北依次是公主堡、皇后堡、国王堡和王储堡。路易斯堡后面是一片沼泽,根本无法穿过。沼泽南边是加伯鲁斯湾海岸,海岸周围的岩壁十分陡峭,军队几乎无法登陆。岩壁下的海水波涛汹涌,任何漂浮的舰船只要靠近就会面临重重危险。《亚琛和约》签订后,加拿大殖民地政府花重金加固了路易斯堡的防御工事。当时,驻守路易斯堡的是奥古斯丁·德·博斯切尼·德鲁库尔率领的法兰西正规军,共三千人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加拿大人和印第安人。同时,路易斯堡港口内停泊着五艘战舰、七艘轻型帆船。战舰和轻型帆船上可以架设五百四十支枪,运输三千名士兵。

爱德华·博斯科恩

杰弗里·阿默斯特

1758年5月28日,英军从哈利法克斯港出发,试图攻破路易斯堡。运输英军的舰队由英格兰海军将领爱德华·博斯科恩指挥,共二十三艘战舰、十八艘轻型帆船和一支运输船队。船上的英格兰正规军有一万一千多人,民兵有五百人。英军由新任北美洲总指挥杰弗里·阿默斯特率领。1758年6月2日,英军抵达加伯鲁斯湾。侦察完加伯鲁斯湾海岸的岩壁后,英军没有找到路易斯堡后方的登陆点。攻克路易斯堡的希望十分渺茫。一些英格兰军官开始抱怨此次行动。但爱德华·博斯科恩和杰弗里·阿默斯特发现了一处看似可行的登陆点。于是,他们将登陆任务交给了年轻军官詹姆斯·沃尔夫

詹姆斯·沃尔夫

加伯鲁斯湾海岸线附近有三四处可行的登陆点,但需要等到海水回落。按照计划,英军会在所有登陆点同时登陆。詹姆斯·沃尔夫带领的是最左边的一支部队,处在离登陆点最远的淡水湾。1758年6月2日,登陆计划已经确定。但直到1758年6月8日,当汹涌的海浪平静了一些后,英格兰舰队慢慢靠近海岸,开始实施登陆计划。詹姆斯·沃尔夫出色地完成了登陆任务。虽然淡水湾有一千名驻守在战壕中的法军,以及架有八门加农炮的炮台,但詹姆斯·沃尔夫从法军左侧悄悄登陆,使英军处在了法军和路易斯堡之间。从那里不仅能进攻法军,还能切断法军的退路。英军发动进攻后,驻守淡水湾的法军仓皇逃走,撤到了法军营地。首战告捷后,所有英军安全登陆,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不久,英军开始行进。路易斯堡北边炮台的物资运输受到英军阻碍,于是,法军放弃了炮台。路易斯堡海港的东侧从炮台一直延伸到与半岛相对的地方,形状像一把镰刀,并且路易斯堡就在对面的半岛上。前文提到的炮台岛位于路易斯堡海港的入口海域中间。考虑到强大的英格兰舰队,法兰西人认为派军驻守半岛对岸并不明智,因为半岛对岸很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于是将半岛对岸的驻军撤了回来。与此同时,詹姆斯·沃尔夫带领一千两百名士兵经过炮台后,沿镰刀形海岸向南行进,占领了法军放弃的据点。在詹姆斯·沃尔夫占领的据点,英军开始轰炸炮台岛。1758年6月25日,炮台岛的法军熄火撤退。

英军烧毁法兰西舰船

英军缴获法军舰船

当时,英格兰战舰可以驶进路易斯堡的海港。为了避免遭遇惨败,在海港入口处,奥古斯丁·德·博斯切尼·德鲁库尔击沉了六艘法兰西战舰。与此同时,杰弗里·阿默斯特正在路易斯堡后方挖战壕、建围栏。英军越来越靠近路易斯堡,最终兵临半岛两侧的城墙下,向路易斯堡发动了猛攻,炮轰了路易斯堡内的街道。通过多次突袭,英军击沉或烧毁了法兰西舰船。最后,只剩五艘法兰西舰船完好无损。1758年7月21日,一颗炸弹落到了一艘法兰西舰船上,击中了舰船上的弹药库,舰船瞬间爆炸,火势甚至殃及了其他两艘舰船,一直烧到了岸边。当时,路易斯堡的大部分建筑都着火了,遭到围攻的法军一直在灭火。随后,六百名英格兰水手划船进入路易斯堡海港,截获了另外两艘法兰西舰船。装有七十四门大炮的法兰西舰船被烧毁,装有六十四门大炮的法兰西舰船作为战利品被英格兰水手拖走。1758年7月26日,随着路易斯堡前面的棱堡内的最后一杆枪熄火,法兰西人举起了白旗。1758年7月27日,路易斯堡的所有法军投降。这是英军在北美洲的第一次真正胜利,新英格兰海岸终于摆脱了法兰西人的威胁,英格兰舰队可以顺利前往圣劳伦斯河了。年轻的詹姆斯·沃尔夫成了众人心中的英雄,获得了胜利的荣耀。虽然杰弗里·阿默斯特和爱德华·博斯科恩的作战计划值得称赞,但詹姆斯·沃尔夫的所有行动体现出了罕见的军事才能。詹姆斯·沃尔夫不仅睿智机敏,坚毅自信,还充满能够感染全军的热情。他无论出现在哪里,都能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詹姆斯·沃尔夫本来想趁路易斯堡陷落,乘胜攻打魁北克,但奥古斯丁·德·博斯切尼·德鲁库尔的顽强防守拖延了时间。当时,进攻魁北克的时机已经错过。詹姆斯·沃尔夫生了一场大病,返回国内修养。与此同时,杰弗里·阿默斯特率军撤回哈得孙河,缓解了乔治湖的紧张局势。

以色列·帕特南被一名法兰西军官救下

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攻打弗兰特纳克堡

当时,在詹姆斯·阿伯克龙比的军营中,士兵们怨声载道,士气低迷,因为他们对1758年7月8日的惨败耿耿于怀。1758年夏,大大小小的游击战持续不断。其间,以色列·帕特南曾被法军俘虏。法军将以色列·帕特南绑在柱子上准备烧死他。但就在火苗围着以色列·帕特南开始燃烧时,一名法兰西军官救了以色列·帕特南。不久,詹姆斯·阿伯克龙比手下的军官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取得了一次大捷,扭转了纽约边境地区的战局。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四十六岁,是英格兰本土人,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美洲。他是威廉·雪利麾下的得力干将,参加过第一次攻陷路易斯堡的战役。在当前的战争中,他主要活动在奥斯威戈。当时,他坚信弗兰特纳克堡的防御力量薄弱,因为法军兵力紧缺,无暇顾及弗兰特纳克堡。因此,他提议攻占弗兰特纳克堡。乔治·豪子爵曾赞同了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的提议,但詹姆斯·阿伯克龙比不同意。最终,通过召开战争协商会议,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获准率兵三千人攻打弗兰特纳克堡。他率领的部队主要是纽约地区及新英格兰地区的民兵。穿过奥奈达人领地时,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发现,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取得泰孔德罗加大捷后,印第安人甚至易洛魁联盟开始质疑英格兰人。此时,英军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不然法兰西人在印第安部落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率军一路行至被毁的奥斯威戈要塞,从奥斯威戈要塞乘船渡过安大略湖,直捣弗兰特纳克堡,并且一举拿下了弗兰特纳克堡。当时,弗兰特纳克堡的法军不到一百一十人。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缴获了七十门加农炮和迫击炮、九艘单桅战舰,以及大量军需品和皮毛。作为安大略湖胡岸的港口,如果不重建奥斯威戈要塞,那么英军的大量战利品就没有用武之地。但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没有时间和精力重建奥斯威戈要塞。当时,英军正在修建的要塞只有一座,即约翰·斯坦威克斯在安大略湖和莫霍克河河谷之间的分水岭处建的斯坦威克斯堡。目前,英军轰炸了弗兰特纳克堡的围墙,将能带走的战利品都运到了安大略湖对岸,然后销毁了不能运走的所有物品。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派一千名英格兰士兵驻守斯坦威克斯堡,自己率领其余士兵返回了哈得孙河。

通过弗兰特纳克堡战役,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给了法军致命一击。弗兰特纳克堡战役是继攻陷路易斯堡后英军对法军的第二次打击,仅次于路易斯堡战役。的确,弗兰特纳克堡战役只成功了一半,还有一半是重建奥斯威戈要塞,使奥斯威戈要塞成为通向尼亚加拉河的港口。斯坦威克斯堡建好后,英军可以继续控制易洛魁联盟的中心地带,但斯坦威克斯堡无法取代奥斯威戈要塞的港口地位。此外,英军打通了前往尼亚加拉河的路线。更重要的是,迪凯纳堡的物资运输线就此被切断。迪凯纳堡要想获取补给,必须依赖一条长运输线,即从圣劳伦斯河到尼亚加拉河,再从尼亚加拉河穿过伊利湖到达普雷斯克岛和韦南戈,最后沿阿勒格尼河抵达迪凯纳堡。英军在弗兰特纳克堡缴获的战利品中,大部分物来是要运往迪凯纳堡的。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的漂亮一仗使迪凯纳堡命悬一线。下面我们来看看迪凯纳堡是如何被攻陷的。

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

在威廉·皮特派往北美洲的优秀将领中,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苏格兰人,叫约翰·福布斯。约翰·福布斯受过良好教育,参军前做过一段时间医生。他为人真诚,生活简朴,恪尽职守,并且聪明睿智,善于取长补短。在北美洲,他的人格魅力使他颇受爱戴,就像爱德华·布拉多克受很多人厌恶一样。约翰·福布斯性格坚强,但在北美打仗期间一直重病缠身。迪凯纳堡攻陷后的第二年春,即1759年春,他被疾病夺走了生命。他经常肠胃绞痛,平时必须躺在担架上被人抬着走。因此,迪凯纳堡战役可以说是一位奄奄一息的将领在指挥。但约翰·福布斯麾下有两名得力干将,一个是乔治·华盛顿,另一个是亨利·布凯。亨利·布凯是瑞士籍军官,多次参加欧洲大陆的战争,1756年开始在英军中服役。几年后,他在庞蒂亚克战役中一举成名。约翰·福布斯指挥的部队约有七千人,其中一部分是英格兰正规军,一部分是地方民兵,另一部分是宾夕法尼亚地区的德意志人组成的队伍,由亨利·布凯指挥。

迪凯纳堡战役中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路线选择问题。乔治·华盛顿倾向爱德华·布拉多克走过的旧路线。但亨利·布凯认为,从宾夕法尼亚山区向西推进更好一点。这条路线类似于现在从哈里斯堡到匹兹堡的铁路线。约翰·福布斯更青睐亨利·布凯选择的路线,于是采纳了亨利·布凯的建议。

约翰·福布斯的行军方式与爱德华·布拉多克截然不同。爱德华·布拉多克曾带着长长的队伍行走在绵延数英里的荒山野岭中。约翰·福布斯在行军途中开山辟路,隔不远就建一座碉堡,并且碉堡种类多样,有的是临时储物点,有的是弹药库。一路上,约翰·福布斯带兵又挖又砍,又炸又建。值得肯定的是,在阿勒格尼山区和劳雷尔山山脊上,约翰·福布斯的部队铺了一条简单的路。最终,在洛伊厄尔哈农河附近,约翰·福布斯的部队建好了最后一座弹药库,距迪凯纳堡约五十英里。这座弹药库将作为夺取迪凯纳堡的基地。

约翰·福布斯率军缓慢前行,因为他知道,沃德勒伊侯爵皮埃尔·德·里戈派休伦人、迈阿密人、渥太华人和波塔瓦塔米人协防迪凯纳堡,但要想与印第安人长期结盟,就必须让印第安人有杀戮或抢劫的机会。沃德勒伊侯爵皮埃尔·德·里戈希望英军快速行军,因为印第安人可能会耐不住性子打道回府。约翰·福布斯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故意拖延时间。此外,他预料到推迟进攻会更有利于英军作战,因为一支七千人的部队一定会影响到周边的特拉华人、萧尼人和明戈人。他希望与这些印第安人联手攻打迪凯纳堡。

在士气大振的紧要关头,英军不能让法军有任何反败为胜的机会,因为实际影响印第安人的因素可能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无关。

当时,英军中有一名急躁冒失、不知轻重的苏格兰军官詹姆斯·格兰特。詹姆斯·格兰特总是盛气凌人,看不起地方民兵。在离迪凯纳堡不到五十英里的地方,除了跟镐和铁锹打交道,他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因此,他找到亨利·布凯,要求带一千人前去侦察敌情。获得批准后,他带兵出发了,但一直没有回来。原来他遇到了法军,结果铩羽而归,损失了四分之一兵力。后来,他成了殖民地议员,并且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英军效力。1774年,在英格兰下议院,詹姆斯·格兰特发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说,大意是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兵是一群乌合之众,一听到炮声撒腿就跑。但说完这些话后,他在长岛战役中遇到了威廉·斯莫尔伍德率领的马里兰民兵。结果,他率军猛攻了四个小时,没有攻下一寸阵地。的确,他应该改变对北美洲人的看法了。

英军抵达迪凯纳堡

1758年9月中旬,詹姆斯·格兰特在迪凯纳堡附近打了败仗。1758年10月,印第安酋长聚集在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伊斯顿开会。此次会议是由约翰·福布斯和威廉·约翰逊促成的。需要记住的是,威廉·约翰逊的营地在莫霍克人的领地内。因此,莫霍克人坚决支持英军。但有时,易洛魁联盟的其他分支显得摇摆不定,如塞尼卡人曾投靠法兰西人。最近,约翰·布拉德斯特里特中校攻陷了弗兰特纳克堡,法军在塞尼卡人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如果塞尼卡人及北美洲西南地区的印第安人能再次投靠英军,那么法军驻守的迪凯纳堡就会岌岌可危。因此,威廉·约翰逊竭尽全力说服塞尼卡人。同时,传教士弗雷德里克·波斯特也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在伊斯顿会议上,他争取到了特拉华人、萧尼人和明戈人的支持。这一外交成果注定了迪凯纳堡战役的结局。法军四面受敌,缺乏物资。结果,新奥尔良和伊利诺伊的法兰西民兵坐船沿俄亥俄河逃走了。在秋日绚丽的森林中,底特律格林湾的印第安人披着薄雾,踏上了回家的路。不久,法军指挥官带着驻防官兵沿阿勒格尼河逆流而上,到达了伊利湖,然后直奔蒙特利尔。当乔治·华盛顿和亨利·布凯抵达迪凯纳堡时,迪凯纳堡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由于冬季即将来临,英军没有时间重建迪凯纳堡,只能在皮毛商贩的小木屋周围建了栅栏,并将此地称为“匹兹堡”,以纪念威廉·皮特。1759年,约翰·斯坦威克斯来到匹兹堡建了皮特堡。在死亡边缘徘徊了一个冬天后,1759年3月,约翰·福布斯病逝。他的遗体安葬在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基督教教堂里。(www.xing528.com)

攻陷“西部门户”让英格兰人看到了希望,宾夕法尼亚殖民地和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居民非常振奋,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也欢欣鼓舞。但无论是迪凯纳堡战役还是其他战役,都无法保证英军最后的胜利,除非加拿大的法兰西人永远离开。威廉·皮特深谙一句军事格言:“在战争中,除非全部消灭敌人,否则等于没有消灭。”1759年,威廉·皮特决心将所有法兰西人赶出北美洲。当时,欧洲和北美洲发生的战争只是一场更大战争的序幕。霍勒斯·沃波尔曾写道:“每天早上,我们都强迫自己去问有没有胜利的消息,因为担心错过任何一场胜利。”1759年,法军节节败退。在明登,布伦瑞克公爵查尔斯·威廉·斐迪南将法军打得落花流水。在拉各斯湾,一支法兰西舰队遇到了爱德华·博斯科恩率领的英军,损失惨重。在基伯龙,爱德华·霍克歼灭了另一支法兰西舰队。法兰西勒阿弗尔地区遭到了英格兰海军上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的轰炸。在西印度群岛,英军占领了瓜德罗普,法军惨败。

查尔斯·威廉·斐迪南

爱德华·霍克

在北美洲,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即将爆发。英军在马萨诸塞殖民地招募了七千人。马萨诸塞殖民地一年的战争费用超过百万美金。此外,英军在康涅狄格殖民地招募了五千人,在新罕布什尔殖民地和罗德岛殖民地招募了一千人,在纽约殖民地招募了两千六百八十人,在新泽西殖民地招募了一千人,在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招募了两千七百人,在弗吉尼亚殖民地招募了两千人,在南卡罗莱纳殖民地招募了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人加上两万两千名英格兰正规军和其他地方民兵,共计超过五万人。英属北美殖民地召集兵力的目的是推翻法兰西王国在北美洲的统治。

当时,在北美洲战场上,法军的调兵策略带有拿破仑·波拿巴时代之前的特点。18世纪的调兵策略有一些弱点,如作战兵力不够集中,并且总是以多路线围拢的方式攻打目标。19世纪,这种作战方式的缺陷非常明显。1759年,英军首次将魁北克列入作战计划中。因此,按照现代战术,英军应该将所有兵力集中在主攻目标上,不应该将精力浪费在次要目标上,如攻占尼亚加拉堡或重建奥斯威戈要塞,因为一旦实现主要作战目标,全线胜利就会随之而来。然而,当时,英军指挥官习惯分散打法,即使是能力出众的杰弗里·阿默斯特也缺少远见。杰弗里·阿默斯特的作战计划是先巩固西部的胜利,派人重建奥斯威戈要塞并攻下尼亚加拉堡,从而确保匹兹堡的安全。同时,在英格兰海军将领查尔斯·桑德斯的配合下,詹姆斯·沃尔夫打算主攻魁北克。杰弗里·阿默斯特承诺要将尚普兰湖的法军赶出去,然后率军挺进蒙特利尔,攻下蒙特利尔后向魁北克进军,同时牵制法军,减轻詹姆斯·沃尔夫的作战压力。在这项作战计划中,英军的各个分战场确实取得了值得称赞的胜利,但没能配合主战场取得胜利。实际上,詹姆斯·沃尔夫根本不可能取胜。然而,正如战争中经常发生的那样,谋略上的不足往往会由某位天才出来弥补。

查尔斯·桑德斯

约翰·普里多率军从奥尔巴尼出发向西征战,威廉·约翰逊担任副指挥官。因为此次作战十分重要,所以约翰·普里多精心挑选了五千人。约翰·普里多率军进驻新建的斯坦威克斯堡,随后前往安大略湖。英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弗雷德里克·哈迪曼指挥,负责重建和保护奥斯威戈要塞,另一路跟随约翰·普里多前去攻打尼亚加拉堡。设重兵把守奥斯威戈要塞是明智之举,因为不久,法军前来攻打奥斯威戈要塞。但攻打奥斯威戈要塞的法军只有一千人,因为魁北克的防守压力陡增,法军方面无法派出更多的人。这支法军由拉·科恩指挥,刚出现在奥斯威戈附近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

弗雷德里克·哈迪曼

尼亚加拉堡位于尼亚加拉河河口,由勇猛的皮埃尔·普霍特率军把守。在交战中,约翰·普里多中弹身亡,英军指挥权落到了威廉·约翰逊手中。因为英军切断了法军东侧的支援,所以皮埃尔·普霍特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除非法军西侧的民兵和印第安人能为皮埃尔·普霍特提供援军。当时,在底特律和苏圣玛丽之间,以及格林湾和伊利诺伊河流域,法兰西人集结了一支部队,兵力约一千一百多人,外加两百个印第安人。这支法军先后由保罗·马林·德拉马尔格、查尔斯-菲利普·奥布里和弗朗索瓦-马利·勒马尔尚·德·利涅里指挥。其中,弗朗索瓦-马利·勒马尔尚·德·利涅里是迪凯纳堡最后一任指挥官。最初,这支法军的目标是重夺匹兹堡,为1758年秋天的惨败报仇雪恨。但刚行进到普雷斯克岛和勒鲍夫堡,皮埃尔·普霍特就命这支法军驰援尼亚加拉堡。于是,这支法军朝尼亚加拉堡火速前进。但快到尼亚加拉堡的时候,这支法军遭到了威廉·约翰逊的袭击,全军覆没,一些军官沦为战俘。皮埃尔·普霍特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尼亚加拉堡。1759年7月24日,在西部战场上,尼亚加拉堡的陷落给法军最后一击。

尼亚加拉河附近还有一支由杰弗里·阿默斯特率领的一万三千人的部队。杰弗里·阿默斯特率军从哈得孙河出发,朝泰孔德罗加挺进。在泰孔德罗加,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曾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使试图强攻泰孔德罗加的詹姆斯·阿伯克龙比损失了两千士兵。现在,英军将再次面对泰孔德罗加以前的防御工事。但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已经不再担任泰孔德罗加的法军指挥,被调回了魁北克,前去抵御詹姆斯·沃尔夫的部队。当时,指挥泰孔德罗加驻军的是弗朗索瓦-查尔斯·德·布拉马克。弗朗索瓦-查尔斯·德·布拉马克将能撤下的士兵都撤了,泰孔德罗加的防御工事里几乎空无一人。杰弗里·阿默斯特并不鲁莽,不是第二个詹姆斯·阿伯克龙比。他命部队停下,派人去侦察敌情。正当他仔细研究战局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泰孔德罗加防御工事里的堡垒炸开了,碎石飞溅,就像焰火筒放出的烟花。这次爆炸使英军的作战计划成功了一半。原来,沃德勒伊侯爵皮埃尔·德·里戈已经交代弗朗索瓦-查尔斯·德·布拉马克,不要在泰孔德罗加或克朗波因特顽强抵抗,因为一旦败下阵来,撤退就来不及了。随后,弗朗索瓦-查尔斯·德·布拉马克从尚普兰湖地区撤出,回到黎塞留河驻守,这样做不仅可以继续抵抗英军,而且能确保撤退路线畅通。从法军的谨慎举动可以看出,过去一年中,法军指挥官对英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小看自己的对手。

此时,杰弗里·阿默斯特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指挥打仗时,他十分谨慎,绝对不会做蠢事。但他采取的行动过于保守。他本来可以凭借强大兵力逼近弗朗索瓦-查尔斯·德·布拉马克的部队,却花了大量精力重建泰孔德罗加和克朗波因特的防御工事。这些事情完全可以打完仗后做。作为指挥官,杰弗里·阿默斯特的着力点应该是全力配合詹姆斯·沃尔夫,尽快攻克魁北克,因为魁北克才是整场战争的重中之重。一旦攻克魁北克,英军将取得全线胜利。杰弗里·阿默斯特如果不能积极配合詹姆斯·沃尔夫,那么接下来,他应该迫使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支援弗朗索瓦-查尔斯·德·布拉马克,从而削弱魁北克的防守兵力。要想实现这一计划,唯一方法是追击弗朗索瓦-查尔斯·德·布拉马克的部队。遗憾的是,杰弗里·阿默斯特没有这样做。他积极投身战场,却进展缓慢。1759年9月,法军在奥尼克斯岛的防线没有受到任何威胁。

因此,詹姆斯·沃尔夫必须依靠自己攻下魁北克。在此不再赘述1759年夏天的大量作战细节。攻占魁北克时,英军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魁北克位于圣夏尔河和圣劳伦斯河交汇的悬崖顶,悬崖高约两百英尺,向东俯瞰着圣劳伦斯河。从圣夏尔河下游沿圣劳伦斯河北侧,一直到蒙特莫伦西河,全长约六英里。这段河岸不高,但险峻陡峭,底部有低矮的河滩,河水不深。蒙特莫伦西河流出的地方有一条高两百五十英尺的瀑布。正对着瀑布的是圣劳伦斯河中央的奥尔良岛。奥尔良岛距魁北克上游河段约六英里,河面不窄于两英里。因此,这段水域被称为“河盆”。经过魁北克的时候,河盆水面缩至一千两百码宽。因此,魁北克的意思是“狭窄之地”。当时,在圣劳伦斯河南岸的利维角架设大炮,炮弹可以直接落在魁北克上空,尽管法兰西人不愿意相信这一点。

路易·安托万

1759年6月,詹姆斯·沃尔夫出现在圣劳伦斯河附近,率军驻扎在奥尔良岛和利维角之间的河岸上,然后开始观察法军的情况。在圣夏尔河距蒙特莫伦西瀑布六英里的低矮悬崖上,一万四千法军守在战壕中。崖边隔不远就有哨兵守卫,但哨兵人数不多。在圣劳伦斯河上游八英里,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的副官布干维尔伯爵路易·安托万率两千三百名士兵把守胭脂帽。布干维尔伯爵路易·安托万的任务是侦察杰弗里·阿默斯特在圣劳伦斯河上游的行动,一旦发现英军进攻,就及时发出警报。此时,詹姆斯·沃尔夫清醒地意识到,集中兵力攻打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的军队比攻占魁北克更有价值。除非他将法军一网打尽,否则魁北克对他没有太大作用。一旦法军被歼灭,魁北克就会像长熟的苹果一样落到自己手上。接下来,如何攻打法军成了难题。英军根本无法接近圣夏尔河和蒙特莫伦西河之间的法军阵地,也无法在奥尔良岛上炮轰法军。如果从法军左侧包抄,那么英军很可能人舰分离,孤立无援,陷入危险境地。1759年7月,詹姆斯·沃尔夫一直在观察蒙特莫伦西河东岸,试图在蒙特莫伦西河东岸找一条进攻路线,但没有找到。当时,詹姆斯·沃尔夫绝不会做无谓的牺牲。此外,如果双方在蒙特莫伦西河东岸交战,那么法军能轻易撤退,因为英军的援军都在蒙特莫伦西河西岸。如果从法军西面的圣夏尔河防线进行侧攻,那么法军势必会全力应战,因为法军一旦失败,就意味着全军覆没。但英军根本无法从圣夏尔河登陆。1759年7月31日,为了采取一些行动,詹姆斯·沃尔夫在蒙特莫伦西河上游的低地驻扎了一定数量的兵力。几支英军部队心血来潮,在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擅自行动,结果遭到法兰西步兵的阻击撤退回来,显然,詹姆斯·沃尔夫的计划不是突袭。1759年8月,詹姆斯·沃尔夫一直躺在病榻上与疾病作斗争。当时,他只希望活着打一场胜仗,完成威廉·皮特交给自己的任务。他冲医生大喊道:“噢,医生,让我服完药能打仗就行,别无他求!”在病榻上辗转反侧的时候,他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不久,他决定,英军如果不能在圣夏尔河登陆,就直接攻占魁北克,因为魁北克只有为数不多的哨兵把守。随后,詹姆斯·沃尔夫乘船而上,亲自侦察圣夏尔河附近的情况。魁北克上游两英里有一个叫安西多弗隆的地方。詹姆斯·沃尔夫发现那里有一条羊肠小道,断定沿着小道能爬到悬崖顶端。魁北克附近的悬崖非常陡峭,小道两旁长满灌木。在悬崖顶部,临近魁北克的地方有一片开阔的高地。最初的定居者将这片高地命名为“亚伯拉罕高地”。英军如果能爬上亚伯拉罕高地,就能逼迫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出来应战,同时切断魁北克的粮草供应。因此,詹姆斯·沃尔夫命各部队加强火力。连续几个星期,利维角的英军一直在炮轰魁北克。魁北克城内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成为废墟。此刻,英军的轰炸越来越猛烈。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坐立不安,不知道英军的作战计划到底是什么。越来越多的英军战舰沿圣劳伦斯河抵达胭脂帽,发动了袭击,完全牵制住了法军。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一直认为,这是英军在退出圣劳伦斯河之前的最后一搏,因为他想不出詹姆斯·沃尔夫除了放弃进攻还能做什么。对詹姆斯·沃尔夫来说,虽然他的决心异常坚定,但此次行动似乎毫无获胜的希望。攻打魁北克只是权宜之计,有可能成功,总比承认失败好。当时,詹姆斯·沃尔夫看到了一丝获胜的希望。在魁北克所处的悬崖下,不时有黑色船影经过,偷偷给下游法军运送物资。1759年9月12日,一切准备就绪后,英军舰队兵临城下。一开始,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认为英军要在圣夏尔河河口登陆,因此,他觉得这是上帝的安排,让英军自投罗网。与此同时,攻击布干维尔伯爵路易·安托万的英军兵力不断增加。英军战舰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进攻点上。法军不知所措,只能绷紧神经密切监视。詹姆斯·沃尔夫叫来了自己的朋友约翰·杰维斯。约翰·杰维斯后来荣升为英格兰海军上将。在与约翰·杰维斯的交谈中,詹姆斯·沃尔夫说自己闻到了死亡的气息。他从脖子上摘下一串项链,项链上挂有他未婚妻的头像。他将项链交给了约翰·杰维斯,希望物归原主,因为在即将打响的战斗中,他可能无法活着回去。午夜来临,胭脂帽一带归于平静,但魁北克附近的英军正在准备进攻。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一整晚都骑在马背上,担心英军在圣夏尔河附近发动袭击。这时,一艘英军战舰桅杆顶端的灯笼闪烁着微光,一千六百名英格兰士兵跳上小船,等待着河水退潮。紧接着,出现了另一盏闪烁的灯笼。不一会儿,所有小船开始沿魁北克悬崖下的河顺流而下。悬崖上的法兰西哨兵曾两次发现了英军的小船,但一位会说法语的英格兰军官回答道,他们是给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运送物资的。

英军登陆示意图

约翰·杰维斯

詹姆斯·沃尔夫坐在船上,陷入了沉思,偶尔会大声重复几句托马斯·格雷在《墓园挽歌》中的诗句。《墓园挽歌》是托马斯·格雷几年前发表的一首诗,其中一句写道:“荣耀之路只通向坟墓”

英军登陆

英格兰士兵爬上悬崖

这句诗表露了詹姆斯·沃尔夫当时的心境。他对手下的军官说:“伙计们,我想当一位诗人,而不是去占领魁北克。”英军到达登陆点后,先头部队在威廉·豪的带领下登上了岸。威廉·豪是泰孔德罗加战役中阵亡的乔治·豪子爵的弟弟。当一千六百名英格兰士兵登陆后,羊肠小道变得拥挤不堪。陡峭的悬崖上灌木丛生,有大量可以攀爬的树干枝条。英军需要攀爬的悬崖约两百多英尺高,与邦克山纪念碑的高度差不多。最终,英军全部爬上了悬崖。当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第一缕曙光的时候,威廉·豪率军爬上了悬崖顶部,赶跑了惊慌失措的法兰西哨兵。天还没有亮,在亚伯拉罕高地,一千六百名英格兰士兵停了下来。其他英军小船紧随其后。1759年9月13日早上6时,另外三千名英格兰士兵爬上了悬崖。此时,法军从多个方向发出了警报,但为时已晚,因为任何一支想要赶到亚伯拉罕高地的法军都要经过长途跋涉。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得知消息后,脸色立刻变得阴沉,说道:“事情严重了!”他立即下令,所有法军出城迎战。情况十分紧急,因为詹姆斯·沃尔夫站在亚伯拉罕高地上切断了法军的补给线。除了出城迎战,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别无选择。然而,法军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灭亡。1759年9月13日早上9时,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向亚伯拉罕高地派兵约五千人。詹姆斯·沃尔夫按兵不动,一直等待着法军靠近,然后痛击法军。此刻,詹姆斯·沃尔夫完全可以信心满满地期待胜利。法军只有两千名正规军,其他都是加拿大民兵。在丛林作战中,加拿大民兵无人能敌。但面对英军掷弹兵的攻击,加拿大民兵毫无抵抗力。法军发起了进攻。詹姆斯·沃尔夫依然命英军不要开枪,正如邦克山战役后期威廉·普雷斯科特下达的命令那样,因为法军离得还不够近。英军严格执行命令。当英军开始发动攻击的时候,法军已经离得很近了。结果,法军死伤惨重,血流成河。随后,英军发起了刺刀冲锋。法军战线完全崩溃。在战场上的一些地方,双方还在激烈交火。穿过一片开阔地时,詹姆斯·沃尔夫手腕中弹。他用手绢绑紧伤口,继续前行。不久,第二发子弹击中了詹姆斯·沃尔夫的腹股沟。但詹姆斯·沃尔夫没有倒下。紧接着,第三发子弹击穿了詹姆斯·沃尔夫的肺。詹姆斯·沃尔夫刚要摔倒的时候,旁边的四个人扶住了他,并将他抬到了战场后方。詹姆斯·沃尔夫躺在地上,已经陷入昏迷。突然,一名军官大喊:“天哪!看他们怎么逃的!”詹姆斯·沃尔夫惊醒过来大声问道:“谁在逃?”军官回答道:“法军!他们逃散了。”听完,詹姆斯·沃尔夫的眼睛再次闪出光芒,急切地喊着:“伙计,你们当中谁去找拉尔夫·伯顿,告诉他带兵前往圣夏尔河桥,切断法军的退路。”说完,他的身体侧向一边,喃喃道:“现在,我要赞美上帝,请让我安息。”

詹姆斯·沃尔夫受伤

与此同时,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的厄运如期而至。他没能再次看到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普罗旺斯美丽的家园。当他骑着自己的黑马快要走到一座城门的时候,胸膛不幸中弹。由于情绪激动,他似乎没有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当他骑马进入城内,一群妇女看到他的背上鲜血直流,不禁失声喊道:“他中枪了!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中枪了!”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说:“不要为我哭泣,孩子们,一点事都没有。”但他还没有说完话就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幸好他身边的军官抱住了他。当医生告诉他无药可治的时候,他说道:“那更好。这样我就不必活着看魁北克投降了。”

就这样,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战役落幕了。这场战役的结局是北美洲落到了英格兰人手中,法兰西人从此撤出北美洲。在历史上,可能没有人像蒙特卡姆侯爵路易·约瑟夫和詹姆斯·沃尔夫那样崇高。毫无疑问,魁北克沦陷后,加拿大的命运就此改变。1760年夏,杰弗里·阿默斯特攻陷了蒙特利尔。但蒙特利尔战役只是上述故事的一条附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