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瑞吉欧理念在幼儿园五动教育中的本土化实践

瑞吉欧理念在幼儿园五动教育中的本土化实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孩子们拿着连接好的报纸“长龙”再次奔跑于风中时,与最初的单张报纸试验有了明显不同。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交流显得异常的热烈。追随着孩子们的问题,教师决定开展一次“捕风行动”。可是在奔跑的过程中选了塑料袋的孩子们发现,袋子虽然好,但不方便“捕风”,老是被风吹在一块。整个“捕风”活动进行了15分钟,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在不断调整工具和方法。

瑞吉欧理念在幼儿园五动教育中的本土化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和搜索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发展批判性思维,并且更容易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各种尝试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并由师幼共同建构而成。我们认为:主题的生成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真实的生活经验。在主题的生成阶段教师应注意去倾听幼儿,了解幼儿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那些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能更好地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幼儿的学习兴趣。

案例

“捉影捕风”游戏的诞生

接连几天操场上刮着大小不同的风,孩子们开始追逐着风。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报纸,让他们去体验风的特质。

当孩子们拿着报纸站在风中时,他们手中的报纸似乎有了魔法,有的会贴在身上,有的怎么抓都好像要飞掉。报纸的变化,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他们奔跑、躲闪、追逐,玩得不亦乐乎。

回到教室,杰杰告诉我们:“风对着我脸吹的时候,那张报纸就会贴在我身上”。琪琪说:“那就是逆风,因为逆风的时候风是对着自己面前吹的,所以报纸被身体挡住不会被吹跑。”豆豆说:“当风吹在自己背上的时候,手中的报纸就会想要飞掉。”“那这个是不是叫顺风。”可可领悟了逆风和顺风的区别。萱萱和几个伙伴还发现了风和物体之间的关系,阳阳说:因为报纸轻所以风能吹起来,重的东西小风是吹不起来的。可可提出:要是报纸接起来的话,虽然不是很重,风同样是吹不起来的。真的是这样吗?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在风中玩报纸时出现的各种现象,让他们对风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在玩风时是带着思考在行动的,这点能够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得以体现。他们在发现顺风和逆风时,又更深层次地考虑到了风力大小以及风的方向等。孩子们的这种专注与执着正是来自他们对事物的探究兴趣,这种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活动后,教师针对孩子们想要探讨的风力大小和物体轻重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上进行了调整:提供了报纸、透明胶、双面胶等各种辅助材料。同时教师也鼓励他们可以自主寻找其他的游戏材料,尝试新的探索。

此外,在活动目标方面,教师做了如下调整:在游戏中比较和分析风力的大小以及物体轻重之间的关系;乐于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案例

幼儿看到了无形的风

为了探究风力大小和物体轻重的关系,孩子们又展开了第二轮行动。他们自由分成了5组,每组将收集到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报纸全部连接了起来。当孩子们拿着连接好的报纸“长龙”再次奔跑于风中时,与最初的单张报纸试验有了明显不同。万轩一组的“龙”接得比较短,在风中比较活跃,“龙尾”很难抓住。但嘉丰一组接的“龙”特别长,明显没有“短龙”灵活,“龙尾”呈现耷拉状态。当一阵大风刮过的时候,嘉丰那组的“龙”一改原先的颓废,立马变得活灵活现起来。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交流显得异常的热烈。诺诺:“风一样大的时候,轻的东西比较容易吹起来。”思琪:“风小的时候重的东西吹不起来,只有等风大的时候重的东西才会被吹起来。”双双:“外面那种大风只能吹起用报纸做的长龙,太重的东西只有台风和龙卷风才能吹起来。”萱萱:“这就好像我跟爸爸一起放风筝,小的风筝有一点小的风就能吹起来了,可是大的风筝一点点风是吹不起来的。每次都要等大风来了才能吹起来。”

科学探究建立在幼儿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运用了比较和分析的探究方法,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比较:两条不同长度的“龙”在风力小的时候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短龙”活跃“长龙”颓废;当大风来的时候,原本吹不起来的“长龙”也开始活灵活现起来。有了这些观察和比较后,孩子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并得出了结论:风力相同的时候轻的物体能被吹起,重的物体则难以起飞;而当风力大的时候风能够吹起较重的物体,但也要看物体的具体重量。(www.xing528.com)

幼儿真正的探究始于对答案的追寻。幼儿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寻求答案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支持孩子们的提问,倾听孩子们的提问,记录和筛选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用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就是典型的探究过程。

风的主题在班里已经持续了两个星期,孩子们对风的讨论也越来越集中于几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风来了?风有冷和热吗?风有哪几种类型?风能抓住吗?追随着孩子们的问题,教师决定开展一次“捕风行动”。

材料投放方面进行了如下调整:班级里所有孩子们认为可以抓取风的材料都可以使用,在“捕风”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工具的调整。

活动目标方面进行了如下调整:通过“捕风”行动,了解风是无形的,是由流动的空气组成的;在捕风活动中激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案例

幼儿的捕风行动

活动中我允许孩子们使用班级里任何东西去“捕风”。可可和甜甜选了瓶子,他们认为瓶子口小,不容易让风跑掉;文轩选了报纸,因为报纸比较大,能够包住很多的风;杰杰和几个好朋友选了罐子,罐子口大又牢固,能抓住风又不容易让风跑掉。很多孩子选的是塑料袋,他们觉得袋子拿着方便,口又大,便于操作。可是在奔跑的过程中选了塑料袋的孩子们发现,袋子虽然好,但不方便“捕风”,老是被风吹在一块。于是特大号蛇皮袋成了他们很好的“捕风”工具。

整个“捕风”活动进行了15分钟,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在不断调整工具和方法。活动后我们马上展开了交流,有孩子说袋子鼓鼓的是抓住风了,但也有孩子不同意。文轩拿出一个袋子,往里吹了一口气也鼓鼓的了,他说:“这是空气不是风,但也鼓鼓的。”那还有没有好办法判断袋子里有没有风呢?这时双双说了一个很有科学性的解释:“风是流动的空气引起的,我们的皮肤可以感觉出来。有没有抓住风,打开袋子对着脸试一下就知道了。”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成,于是所有的孩子打开袋子试了试,答案出来了:没有风。

抱着蛇皮袋的扬扬说:“虽然我们不能抓住风,但我们可以制造风。”这下失望的孩子们又兴奋起来了,也许我们下次可以进行一个造风行动。

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到幼儿在捕风过程中是有着不断思考和调整的。从刚开始方位的调整到后来工具的调整,他们通过探索材料和风的关系,试图调动一切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寻求答案。每一次调整都反映了他们对“捕风”这件事的浓厚兴趣,每个孩子都非常兴奋,并乐在其中,同时在活动中孩子们一直有着沟通。正是这种兴趣促使他们在对风的探究中从了解风的方向到探究风的构成特性,不断地挖深,最终开始思考如何制造风。

幼儿的探究能力是其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的综合表现。幼儿正是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在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的。因此这种探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不是在一次活动中就能快速发展的。

“捉影捕风”这个活动的生成来自孩子,是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在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幼儿学的特点,始终把主动权交给孩子,鼓励他们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当孩子逐步具备了基本的探究未知、寻求答案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活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而他们每一次都会有许多思考和经验的累积。

作为一名教师,在活动中能够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和调整虽看似简单,但却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对孩子们生成的点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在活动中有效调整目标、材料和策略,对有价值的点进行了逐步的引导和推进,从而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体会和发现探究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