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五动教育:瑞吉欧理念的本土实践

幼儿园五动教育:瑞吉欧理念的本土实践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关于“围墙”的主题活动就这样油然而生。在建构活动后,发现孩子们还是缺乏对围墙的前期经验,于是在建构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带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与围墙的亲密接触。在观察围墙时,孩子们尝试了与围墙比身高,看看围墙到底有多高;有的孩子决定推一下围墙,这个举动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呼应,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了推围墙的活动中。为此,老师和孩子们带上纸和笔,分成若干组,一起在幼儿园里来了一次围墙大探秘的活动。

幼儿园五动教育:瑞吉欧理念的本土实践

陈鹤琴曾在“活教育”理论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要让儿童在与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很多时候喜欢把知识灌输给孩子,恰恰忽视了孩子到底要不要,有没有真正地接受。

通过“五动教育”教学法的实践,老师们一改往常的做法,对当下孩子们生成的内容进行预设、推进,让活动来源于孩子,发展于孩子的需求。一个关于“围墙”的主题活动就这样油然而生。

(1)一颗小种子的萌芽,游戏冲突引发关注。

自主游戏开始了,一群孩子沉浸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但是,一个孩子从娃娃家的垫子小床上踩了过去,又一个孩子飞奔着穿过娃娃家的房间,撞翻了推车上的娃娃。“妈妈”愤怒地大叫:“请不要随便到我们家里来捣乱!”“爸爸”提议:“我们要搭个围墙把娃娃家围起来,不能让坏蛋再来捣蛋了。”于是,他们有的搬积木,有的搬纸箱,高高低低排成了一条直线,说是围墙。但是,一条低低的围墙没能成功阻拦那些跨越围墙的“不速之客”。

游戏分享时,娃娃家的孩子们把遭遇的麻烦提了出来。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娃娃家未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孩子提出:围墙围个圈把家包围起来就没有人可以进来了;有的说围墙要比小朋友高才行;还有的说围墙上面装个门,客人可以敲门进来……

“五动教育”的理念一直强调要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面对孩子萌发出的探究围墙问题的“小嫩芽”,教师决定要给予这颗小种子充分的阳光和空间。于是,教师立马调整了下午的课程预设,带孩子去广场来一次“围墙”的搭建活动,让他们去试一试自己刚才的想法。

(2)呵护小嫩芽的成长,低结构探索满足需求。

来到广场,孩子们结伴开始了探索。在搭建的过程中,老师边观察边倾听他们的讨论:有的争论着围墙多高才正好;有的在讨论围墙为什么一直会倒掉;还有的在讨论围墙上的门怎么装……

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先肯定,再鼓励,不急于下结论。对于孩子们的求助,教师也尽可能地引导孩子仔细观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无论合适与否,都去试一试。

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发现、验证后,他们得出结论:围墙的底部要搭得结实,连接的地方一定要牢固,这样才能搭得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提醒着自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因为只有让他们自主探究获得经验,才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有保护好这个空间,才能实现对“小嫩芽”的用心呵护。

(3)与围墙亲密接触,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东西前。

在建构活动后,发现孩子们还是缺乏对围墙的前期经验,于是在建构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带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与围墙的亲密接触。

一开始孩子们就直奔围墙的大门而去,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围墙的大门要足够的宽和高,既能让汽车通过,又能不让人爬进来。在观察围墙时,孩子们尝试了与围墙比身高,看看围墙到底有多高;有的孩子决定推一下围墙,这个举动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呼应,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了推围墙的活动中。

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围墙必须要坚固,不容易被推倒,而砖块和水泥的围墙是非常坚固的。有孩子眼尖发现围墙上面安装了电线等安全设施。所有的孩子还参与了看看围墙有多长的活动,他们围着围墙走一步数一步,数到一百以外都数不清的时候,围墙才走完了一小半;在行走的过程中还发现围墙不仅仅只是砖头和水泥砌成的,还有更多奇怪的围墙。这一发现更是引发了孩子们后续的讨论。

初次观察围墙,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点,他们很愿意去动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和实践,为老师后续的推进,起了很好的开头。只有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地去观察和研究。

孩子对围墙的话题持续升温,时不时地说起自己看到的围墙。这时,教师考虑到“五动教育”对教育目标的解读:教育不是为了给予儿童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于是,顺势一推,建议大家一起来收集关于围墙的秘密。

接下来的几天,教室就围绕“围墙”炸开了锅,孩子们每天都会带来自己调查到的关于围墙的秘密,有的是照片,有的是图文的记录,有的则手舞足蹈地描述……

在孩子们收集资料、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看到了隐于“围墙”背后的多元化的课程价值。孩子们发现了不同材质的围墙,了解到了围墙的多种功能,更体会到不同花纹和样式的围墙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等等。孩子们的发现让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有了更多的灵感。

教师也继续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孩子们对围墙进行观察和研究,让孩子们对围墙的结构、材质、构建方式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4)围墙大探秘,在观察中梳理提升。

在与围墙亲密接触时,孩子们发现围墙是各种各样的。这引起了孩子们更大的兴趣,到底围墙还有些什么形状和功用?为此,老师和孩子们带上纸和笔,分成若干组,一起在幼儿园里来了一次围墙大探秘的活动。(www.xing528.com)

整个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能专心于自己的围墙探秘,经过大型玩具时,孩子们都不曾被吸引过去。不管是能力强的孩子还是能力弱的孩子,都能用属于自己的符号来描绘找到的围墙。

回到教室交流时,孩子们一改往日部分孩子发言的现象,所有的孩子都抢着要发言。还没等老师提问,孩子们已经开始提问了:“老师,你知道我们找到了多少不同的围墙吗?”“多少种呀?”老师明知故问。孩子们兴奋地开始给老师介绍他们的发现,在万轩介绍完他的铁栏杆围墙后,马上有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你的围墙是铁栏杆做成的,那不是会有小偷从栏杆的缝隙中钻进来,那还能叫围墙吗?”万轩马上反驳:“我试过了钻不过去的,小孩子都钻不过去的,小偷是大人就更钻不过去了。”“那万一有小猫、小老鼠或者别的动物呢,它们不是能钻进来吗?”甜甜提出问题,万轩一下子犯难了。可可马上说:“那就造像我这样的围墙,它可以防止各种小动物进入。”于是小朋友们的注意力马上转到了可可那里。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而很多问题又由孩子们自行进行了解答。

活动中因为孩子们有了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和描述,从而让他们对围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他们从对围墙外部的观察到对围墙材料的关注,在交流时更是谈到了围墙的功用。整个活动将孩子们的收获在交流中呈现,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真正做到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实现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5)解决新问题,轮番上阵。

又一次的自主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都沉浸在造围墙的快乐中。第一组幼儿将牛奶盒一个个挨着粘在一起,围着“医院”绕了一圈,只给进来的地方留了个缺口。但是教师发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他们会做出跨越的动作。

第二组幼儿刚开始用纸砖两层围合来造墙,并留出了通道。虽然看着要比牛奶盒造的围墙气派多了,但依然没有阻止孩子们跨越的动作。在失败了几次后,他们决定建造一个门,将几个牛奶箱竖起来垒高,再在上面横着放一根棍子作为横梁。大门造好后,孩子们开始陆续地从门里进出。可个子稍高的万轩一过来马上出现问题了,他的头碰到横梁,把横梁撞翻了。孩子们继续调整,将牛奶箱增高。万轩的头碰不到横梁了,可风一吹,横梁老是掉。这下孩子们的兴趣被带动起来了,大家都在研究这个难题。整整二十分钟,有四拨孩子都来研究过这个问题。有用双面胶试图粘住棍子的;有在棍子下面绑上箱子加重重量的;也有竖起双层箱子,把棍子放中间的。但每一组都以失败告终。直到游戏结束,孩子们都还在研究这个问题。

游戏中孩子们因为围墙被人跨越而要造门,但门上横梁的问题令孩子们产生了很多的分歧和想法,教师并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又全部抛还给孩子,鼓励孩子在亲自探索中寻找答案。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脑。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

(6)美术教学活动,在冲突中拓展已有经验。

经过这一段时间孩子们对围墙的热情探索,老师也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准备了一个美术教学活动“有趣的围墙”。主要的目标是:在了解围墙外形及特征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设计有趣的围墙;感受围墙给人们带来的安全性与趣味性。

在刚开始的交流环节中,孩子们因为对围墙有了前期的接触,有一定的经验,所以能说出很多围墙的作用,但对围墙的外形以及颜色的认识比较局限,很多孩子都认为围墙就是水泥的灰色,围墙是方形的。因此当幼儿看到老师出示的各种不同特点的围墙时,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和思维震撼,所有孩子都发出了感叹:啊、咦、好棒呀。此时,老师进行及时追问:“为什么你会‘啊’?你看到了什么让你如此惊讶?”在孩子们回答和交流时,老师继续跟着他们的回答抛问题,让他们在一个个问题的互动中更深入地挖掘和拓展原有的思维。

在接下来的创作环节中,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没什么画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重复其他孩子作品的。我们可以看到有坦克车拼起来做的铜墙铁壁,也有温馨的爱心花语墙,还有数字彩虹墙,等等。

中班的孩子以直观思维为主,当他们通过接触发现大部分围墙都是灰色、方形的时候,他们就会把灰色、方形、没有图案作为围墙的特有概念。但当孩子们接触了一些趣味性的围墙时,新鲜的感受就会与他原有的经验产生很大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他们会改变原有的一些想法,从而让思维得到拓展。

孩子们开始觉得围墙不仅仅只是要牢固、高,更重要的还要让大家有美的欣赏。而在这基础上很多孩子都给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为什么我们幼儿园的围墙不能进行调整,把原来灰色的方形的围墙变成既安全又有美感的围墙呢。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到底喜欢怎样的围墙。于是我们又展开了一次很有趣的“我喜欢的围墙”大调查。

(7)我动脑,我做主,大胆提议获得满足。

在着手准备“我喜欢的围墙”大调查前,孩子们开始设计自己喜欢的围墙,并且有了更多的思考。形状、镂空、材质、花纹、安全性能等元素都融入了围墙的设计和建构中,他们的探究也变得更有滋有味。

户外观察活动中,孩子们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设想:“幼儿园北面的围墙灰灰的,不漂亮,我们能不能告诉园长妈妈,改造一下我们幼儿园的围墙呢?”行吗?支持他们的想法,万一幼儿园无法满足,岂不是打击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但是老师还是毅然决定支持孩子们的想法,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我们不也是经常这样鼓励孩子的吗?不过,谁说都不算,要听听大家的意见。于是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你希望把围墙改造成什么样?”孩子们提出了图形围墙、鲜花围墙、彩虹围墙等建议。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呢?于是,又有了“围墙采访记”,孩子们自己商量采访注意事项,准备采访工具,制作调查记录表……经过海选,鲜花围墙得到了最高支持票。

满怀着希望,孩子们自告奋勇地来到园长室,提出了建议,更表达了“民意”。我们的园长妈妈耐心地倾听了孩子们的想法,并为我们孩子的执着探究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更令大家激动的是,她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五动”的理念,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双休日一过,幼儿园的围墙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孩子们兴奋不已……那一刻的灿烂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围墙”这个系列的活动一共进行了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初看这个活动似乎很简单,因为围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建筑物。但如何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进行理解和内化,并开始创作和搭建,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把答案给予幼儿,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提问,不断循环。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渐渐的孩子们关于围墙的搭建越来越成型了。

关于“围墙”的整个活动,生成是来自孩子的兴趣,是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一个活动,既有观察又有实践,正所谓“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是主导者,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孩子们已经开始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依赖于老师给予答案,而是碰到困难之后先自己想办法进行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和同伴进行商量,如果同伴都解决不了,才会想到请求老师的帮助。孩子们通过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于把自己预设好的知识给予孩子,但并没有去深入了解这些是否是孩子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虽然学了但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因此,围墙的主题,它来源于孩子的游戏,发展于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们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成长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