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灵州城址三次迁徙:考察结果

明代灵州城址三次迁徙:考察结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文献中对前两次灵州城迁徙情况并没有记载。故杨先生有关明灵州城三次迁徙的时间有待考证。明代灵州千户所城三次迁徙的具体时间已确定。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史书中灵州城的迁徙并非一个方向,可知明代灵州城址三次迁徙的总里程应大于三十里,永乐中迁徙至少应多于八里。宣德三年,灵州城出现第三次迁徙。但可依据灵州城第三次移徙的记录反向推断。

明代灵州城址三次迁徙:考察结果

《朔方道志》载:“灵州,旧在河渚中,自洪武甲子天启(癸亥),城凡三徙。”[38]据此可知,灵州城过去在河渚之上。自洪武甲子年(1384)到天启年间灵州城经历了三次迁徙。关于明代灵州城三迁的具体时间,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杨森[39]为代表,认为洪武十六年(1383)向东北迁移十里为第一次迁徙。洪武十七年(1384)向东北又迁十里是第二次迁徙。第三次向东迁了五里。二是以白述礼[40]为代表,认为明代三次迁徙的时间分别是:洪武十七年(1384)、永乐年间(1403~1424)和宣德初年。哪一种说法更为可靠?还需进一步论证。

首先,《明史·河渠志一》载,明洪武元年(1368)、八年(1375)、十四年(1381)、十五年(1382)、十七年(1384)、二十二年(1389)黄河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洪武十七年(1384),开封东月堤决口,陈桥到陈留淹没了数十里地区。永乐年间(1410),发生在开封的水灾更加严重。永乐八年,“河决开封,坏城二百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以至于不得不凿会通渠,以缓解水患压力。永乐十四年(1416),河决开封,淹没十四个州县。至宣德元年(1426),“霪雨,溢开封州县十。三年,以河患,徙灵州千户所于城东。”[41]据此可知,黄河在洪武、永乐和宣德年间都发过大洪水。宣德年间(1426~1435),开封因黄河泛滥而殃及数十州县,但与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开封水毁程度相比却小得多。而文献中对前两次灵州城迁徙情况并没有记载。按照常理,下游所发洪水必然来自上游。故洪武和永乐年间灵州城极有可能被洪水淹没或冲毁而导致城址迁徙。洪武十六年(1383)河水决堤,史志并无此记载。《明史·地理志》、《嘉靖宁夏新志》与《读史方舆纪要》均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灵州城因水毁而迁址。因此,所谓洪武十六年(1383)灵州城因水患向北迁城十里之说,让人怀疑。

其次,据《明史》载:“灵州守御千户所,(在宁夏)卫东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德三年二月,徙于城东。弘治十三年九月,复置灵州于所城”[42]。可知,明洪武十六年,置灵州守御千户所于河口处。《嘉靖宁夏新志》载道,洪武十七年(1384)黄河发大水,灵州城被河水崩陷,仅剩下西南角。[43]据此可推断,十六年(1383)应是灵州城址未迁徙前的位置。灵州守御千户所治城应在两河相交处(河口)。杨森翔《灵州古河崖示意图[44]和白述礼《张九德河堤图》[45]中古灵州的位置也符合以上文献的记载。故杨先生有关明灵州城三次迁徙的时间有待考证。

据以上分析可知,明代灵州城三次迁徙的时间,以洪武十七年(1384)、永乐年间(1403~1424)和宣德三年(1428)更符合历史事实。

明代灵州千户所城三次迁徙的具体时间已确定。但有关每次迁徙里数和方向,史书却存在分歧。《宣德宁夏志》载,洪武年间“故址北十余里”,宣德年间“西去故城五里余”。《嘉靖宁夏新志》载:洪武十七年“于故城北七里筑城”,宣德三年“旧城东北五里筑”。[46]《读史方舆纪要》亦载:“《志》云:所城旧在河东,明洪武十七年圮于水,移筑于旧城北七里。宣德三年又为河水所冲决,移筑于城东北五里。今所城周七里有奇,惟南北二门。”[47]据上可知,洪武年间的迁徙方向基本一致,只是里数有七里和十余里之说;宣德年间里数有五里和五里余之说,方向上有东和东北之说。依据今吴忠市与灵武市间三十里的距离,上述里程数据相加最少十二里。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史书中灵州城的迁徙并非一个方向,可知明代灵州城址三次迁徙的总里程应大于三十里,永乐中迁徙至少应多于八里。《嘉靖宁夏新志》载,洪武十七年(1384),灵州城为河水所毁,唯遗西南一角。而《宣德宁夏志》载,灵州城西南角被河水冲毁。以上两则资料对此记载存在严重分歧,笔者以《宣德宁夏志》的作者朱栴亲眼目睹为准。即洪武十七年,灵州城西南角被洪水冲毁,被迫向北迁徙。据宁夏当地居民反映,在今灵武市新华桥二队附近有明代的青砖和条石出土,这很可能是当时古城的遗址。另外,据图上测量,今古城湾至新华桥二队大致在十里,符合文献记载的里数。因此,今新华桥二队附近为明代灵州城第一次迁徙的新城址。

宣德三年(1428),灵州城出现第三次迁徙。相关史志的记载,迁徙的里数均无异议,而方向上却有差异,可忽略不计。《明史》和《宣德宁夏志》均认为灵州城向东迁;而《读史方舆纪要》和《嘉靖宁夏新志》却记载,灵州城向东北迁至今灵武市,哪个说法更可信呢?笔者认为,《宣德宁夏志》的作者朱栴亲历这三次迁徙,其说当较可靠;且又有《明史》佐证。据此,宣德三年(1428)灵州城第三次东迁五里而至今灵武市的位置。以上讨论了明代灵州城第一次和第三次迁徙的距离和迁至地点,至于第二次迁徙的位置,史志记载不明。但可依据灵州城第三次移徙的记录反向推断。各种文献均记载宣德三年(1428)春天,灵州城迁建于今灵武市老城区的位置,而且迁移的方位与距离是在旧城东(或东北)五里许。但是,是年灵州守御千户所迁离的旧城,就是永乐中迁建的城池。因此,由今灵武城区向西(或西偏南)反向推量五里,就是永乐年间(1403~1424)灵州城迁至地点,应为今灵武市西侧园艺三队附近。

概言之,明代灵州城三次迁徙情况如下:第一次迁徙,洪武十七年(1384)从今吴忠市古城湾向北迁移至今苦水河注入黄河的新华桥二队附近。第二次迁徙,永乐年间(1403~1424)从今新华桥二队附近迁至今灵武市园艺三队附近。第三次迁徙,宣德三年(1428)从今园艺三队附近迁至今灵武市老城区。

综上考述,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初置灵州县,其县城在黄河流出青铜峡后两股河道形成的河心洲上。十六国时期,夏国国王赫连勃勃在河洲上建筑果园城。北魏灭夏后,果园城改为薄骨律镇城。孝昌二年(526),撤销薄骨律镇,改置州级政区——灵州,治“河北胡城”。大统六年(540),灵州迁至薄骨律镇旧城。隋唐至明洪武十六年(1383),灵州城仍在薄骨律镇旧城。自洪武十七年(1384)始,黄河洪水几度冲蚀灵州城,迫使灵州城三度北迁,至宣德三年(1428),灵州城迁到今灵武市。其三次迁徙距离达三十余里。

【注释】

[1][西汉]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6页。

[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36《关西道十二·灵州》,中华书局,2007年,第759页。

[3][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17《陕西路化外州·大都督府灵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6页。

[4][清]杨芳灿修、[清]郭楷纂:《嘉庆·灵州志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4~25页。

[5]白述礼:《走进灵州》,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0页;杨森翔:《历史上的灵洲、灵州、灵武谷、灵武城址及其他——订正〈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一个错误》,《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吴忠礼:《古之灵州今何在》,《共产党人》2007年第12期;汪一鸣:《历史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变迁初探》,《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杨森翔:《城市记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

[6]张九德:《灵州河堤记》,载于白述礼《大明庆靖王朱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7]白述礼:《走进灵州》,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08~211页。

[8][汉]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6页。

[9]汪一鸣:《历史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变迁初探》,《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许成:《灵州与灵武考》,《宁夏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杨森翔:《历史上的灵洲、灵州、灵武谷、灵武城址及其其他——订正〈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一个错误》,《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李令福:《艾山渠示意图》,《论北魏艾山渠的引水技术与经济效益》,《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10][清]杨芳灿修、[清]郭楷纂:《嘉庆·灵州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4页。

[11][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37《宁夏卫》,三秦出版社,1990 年2月,第644页。

[1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卷4《关内道四·灵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13][北齐]魏收:《魏书》卷160上《地形志上·灵州》,中华书局,1974年,第2504页。

[1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1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36《关西道十二·灵州》,中华书局,2007年,第759页。

[16][唐]李泰:《括地志》上卷,岱南阁丛书本。

[17][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36《关西道十二·灵州》,中华书局,2007年,第759页。

[18][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17《陕西路化外州·大都督府灵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6页。

[19][明]管律:《嘉靖宁夏新志》卷3《所属各地·灵州守御千户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0页。

[20][唐]令狐德棻:《周书》卷1《帝纪第一·文帝上》,中华书局,1971年,第13页。(www.xing528.com)

[21][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补帝纪第二·神武下》,中华书局,1972年,第19页。

[22]杨森翔:《历史上的灵洲、灵州、灵武谷、灵武城址及其他——订正〈中国历史地集〉的一个错误》,《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3]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关中·灵州》,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页。

[2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2《陕西十一·灵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第2949页。

[25][唐]魏徵:《隋书》卷29志24《地理志上·灵武郡》,中华书局,1973年,第813页。

[2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卷4《关内道四·灵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93页。

[27][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17《陕西路化外州·大都督府灵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7页。

[2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2《陕西十一·灵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第2949页。

[2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卷4《关内道四·灵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30]吴忠礼:《古之灵州今何在》,《共产党人》2007年第12期,第53页。

[31]白述礼:《走进灵州》,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32]汪一鸣:《历史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变迁初探》,《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33]彭定求:《全唐诗》卷371《奉送范司空赴朔方》,中华书局,1997年,第4180页。

[3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36《关西道十二·灵州》,中华书局,2007年,第759页。

[35]尹承林:《中国古代史地图》,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1984年,第51页。

[36]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

[37][明]宋濂:《元史》卷60志12《地理志三·宁夏府路》,中华书局,1976年,第1451页。

[38]王臣之:《朔方道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36页。

[39]杨森翔:《城市记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40]白述礼:《大明庆靖王朱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41][清]张廷玉:《明史》卷83志59《河渠一》《地理志·宁夏卫》,中华书局,1974年,第2013~2015页。

[42][清]张廷玉:《明史》卷42志18《河渠一》《地理志·宁夏卫》,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012页。

[43][明]管律:《嘉靖宁夏新志》卷3《所属各地·灵州守御千户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0页。

[44]杨森翔:《城市记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45]白述礼:《走进灵州》,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

[46][明]管律:《嘉靖宁夏新志》卷3《所属各地·灵州守御千户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0页。

[4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2《陕西十一·灵州守御千户所》,中华书局,2005年,第29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