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研究关键词:规训手册

文化研究关键词:规训手册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说明的是,该书在译为英文之后,才被英译者意译为《规训与惩罚》,而德文译本则保留了福柯原法文本的标题。在谈到规训场所时,福柯援引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杰米利·边沁对理想监狱——“环形敞视”监狱的构想。

文化研究关键词:规训手册

米歇尔·福柯(1926—1984)在1975年出版的《监督与惩罚——监狱的诞生》(Surveiller et Punir)一书中,通过“谱系学”和“考古学”方法对近代以来确立的“微观权力机制”的揭示,使得“规训”这一概念获得了崭新的理论内涵,以至于许多理论家把“规训”指认为福柯个人的理论独创。必须说明的是,该书在译为英文之后,才被英译者意译为《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而德文译本则保留了福柯原法文本的标题(überwachen und Strarfen)。实际上,这个概念在他之前的许多关注现代性的思想家那里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在马克斯·韦伯那里,“纪律”(discipline,在韦伯的文本中这个词都被译为纪律)是形成“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韦伯明确地描述过现代性发展的这一基本过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化”成为“一种要求伦理认可的确定生活准则”,这种准则以“纪律”的方式反过来迫使社会组织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塑造、约束传统个体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公民。

福柯的视角是新颖的,他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在这个微观层次上寻找权力机制施加影响方式的变化,选取前现代和现代监狱的惩罚机制这种“权力的极端运用”对“囚犯”的身体作用方式的变化,微观地揭示韦伯所说的“生活准则”的形成。正如读者在《规训与惩罚》当中看到的那样,前现代和现代时期惩戒机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展布”为目的的肉刑被以“重塑”主体为目的的规训所替代。昔日罪犯受酷刑的身体是一出展示“国王的报复”的戏剧,在那种历史语境中,犯罪本身是对王权的挑战,对犯罪的惩罚则是对王权的恢复和重申,在施加肉刑的过程中让罪犯的痛苦号叫成为公开的忏悔。但随着欧洲经济政治天翻地覆的“双元革命”的成功,惩罚机制也明显发生了变化。距“处决达米安”这一被福柯当作前现代酷刑经典的场景之后八十年,19世纪30年代以来隐匿而严格的监狱惩罚体系全面地确立了起来。之所以说“隐匿”,是因为相对作为公共景观的肉刑展布而言,这种惩罚体系把对罪犯的惩罚转为一种“区隔”,把他们划归社会之外的一个秘密场所——“监狱”。这种方式非常类似于和监狱差不多同时诞生的现代“精神病院”体系,在那里,由医学权力判定的需要“看护”的病人在某种意义上和监狱中收押的犯人一样,他们都对社会构成了威胁。说到“严格”,福柯从历史文献中发掘出的一份18世纪后期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规章就能说明问题。这份规章非常细致精确地规定了少年犯们在每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应当从事的义务时间表(起床、劳动、进餐、学习、工作、祷告等)。时间表精确到分钟,少年犯们在监管所中的每一天就像一个精心设计、毫无瑕疵的惩罚流水线,这种流水线式的“规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这种历史转变是“知识—权力”形式转变的结果。从表面上看,“规训”对“肉刑”的取代是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胜利,人道主义对暴虐的胜利。而实际上,促成这种转变的最深层原因乃在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权力/知识”道出了权力对知识的征用和知识对权力运作方式塑型这一福柯式“权力观”。在规训体系形成过程当中,三个基本的知识原则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一、作为现代社会自我理解的“社会契约论”;二、作为理性原则的“实用主义”;三、符号—技术体系。在以契约论为基础的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在接受和他人之间契约的同时让渡自己的部分自由从而形成作为社会保障法律,那么当他违反法律之时,不仅意味着侵越社会法律,而且也意味着对自己缔约能力即社会法律主体能力的取消。在这个意义上,犯罪是更为严重的破坏,它不仅动摇的是法律本身,而且动摇的是作为社会基础的“主体”。因而把罪犯确定为一系列置身于社会契约之外的、道德的或政治的“怪物”并使之与社会隔离便是理所当然的。“隔离”遵循着“实用主义”原则,隔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运用一套强化的“理想程式”把罪犯改造成有用的劳动力和重获司法能力的社会主体。这套程式是按照“政治经济学”知识话语中规范的标准“劳动力”培训方式设计的,涉及改造对象身体训练、劳动能力、日常行为、道德态度、精神状况各个方面。反过来说,当以计算和合理性为标准的现代各个生产领域都以“效率”、“单位时间的单位产量”、“严格的作息”等等标准塑造生产者的时候,监狱的规训,只不过是军队、学校、工厂这些空间中的一般规范的“象征”和强化的“重申”罢了,因此福柯说:“对于监狱与工厂、学校、兵营和医院彼此相像,难道值得大惊小怪吗?”(www.xing528.com)

在谈到规训场所时,福柯援引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杰米利·边沁对理想监狱——“环形敞视”监狱(panopticon)的构想。这是一个精巧的环形建筑,由一个个单间牢房构成的环形囚室的中央是一个瞭望塔,每一个单间囚室都处于瞭望塔监视的范围之内。单独囚禁的犯人们根本无法知道他们何时被瞭望塔上的人监视,结果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无时不在监视之下。对身处这种囚室中的犯人而言,监狱的权力变得莫名的强大,它把“权力的目光”变成了囚犯自己的“目光”来审视并规训囚犯本人的行为举止。尽管这种监狱在实践上很少付诸实施,但其象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福柯看来,环形敞视监狱就是权力以匿名方式实施统治、每个个体都通过职业训练被编码的现代“纪律社会”的缩影。

(赵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