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班(李碧山):成为国际主义战士

李班(李碧山):成为国际主义战士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2年李碧山被当局逮捕,后由父亲保释出狱。李碧山逃离家庭,决定到中国红色根据地参加革命斗争,以实现他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愿望。经过党组织的考察,由陈潭秋和何叔衡接上关系,他转为中共党员,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实现了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夙愿。在瑞金,他正式启用了“李碧山”的名字,这一名字成为其在华期间的主要用名。李碧山不幸被国民党军逮捕监禁。当敌人审讯李班时,他一口咬定自己只是一名伙夫。

李班(李碧山):成为国际主义战士

李碧山(1912—1981),原名裴公光,越南人,来华后改名李平、李碧山、李英。1912年,李班生于越南隆安省芹德县隆和乡(今胡志明市),自幼生活在法国殖民地统治下的越南西贡堤岸市。因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暴行,李碧山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解放思想。在堤岸法文中学读书时,在一位华侨李老师(大革命时中共党员)的启蒙和影响下,13岁的李碧山1925年就积极参加了抗法斗争,1927年加入越南革命同志会,1930年1月加入了印度支那共产党。1932年李碧山被当局逮捕,后由父亲保释出狱。父亲不许他再参加革命活动,并将他软禁了起来。李碧山逃离家庭,决定到中国红色根据地参加革命斗争,以实现他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愿望。1933年初,经组织同意,李碧山在西贡中共地下组织帮助下,化装成轮船上的伙夫,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在中共组织的接应下,穿越几道封锁线,经香港、汕头、梅县、武平等地,终于在1934年3月初抵达了中国红色首都瑞金。

苏区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这位年仅21岁的越南友人,派专人与他长谈,了解他的思想状况及越南党组织的情况,并立即送他到中央党校学习,后分配在中央苏区反帝大同盟工作。为了发挥他的专长,又调他到红军大学教授法语,曾教过中央首长洛甫(张闻天)、博古(秦邦宪)等人学法语。经过党组织的考察,由陈潭秋(时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组织部长)和何叔衡(时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委兼工农检查委员)接上关系,他转为中共党员,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实现了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夙愿。在瑞金,他正式启用了“李碧山”的名字,这一名字成为其在华期间的主要用名。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错误指导下,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遭到重大损失。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李碧山随中央红军出发,上路不久,因患急性疟疾,领导考虑到他是外国人,身体又不好,劝其随另一支队伍回福建坚持游击战争。李碧山服从决定,依依惜别了大部队。当随队到达汀江时,因遭到敌军袭击,队伍被迫泅水过河,病重的李碧山坚持游到对岸后即晕倒,醒来时发现掉队,与部队失去联系。李碧山不幸被国民党军逮捕监禁。当敌人审讯李班时,他一口咬定自己只是一名伙夫。由于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应答自然、机敏,敌人看不出什么破绽,就将他释放了。1935年冬,李碧山几经磨难,回到了他去中央苏区之前曾经工作过半年的汕头太原牙科医院,在此重操旧业,以掩护身份。这时李碧山化名为李英(李平)。

当时,在汕头汇集了一大批青年积极分子,李碧山与他们结识为友,加入了当时在汕头兴起的读书会,积极开展世界语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李碧山堪称语言大师。他学语言的方法就是见缝插针,刻苦钻研,拜他人为师。他把聊天当成最好的学习方法,既了解了情况,又学习了语言,同时还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他用这种方法,在到中国后的短短三五个月内就开始用汉语会话了。他走到哪儿学到哪儿,甚至战斗间隙和行军路上都在背诵单词。他通晓英、法、德、俄、日及世界语,会说普通话客家话、潮州话、闽南话等多种地方方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在这重大历史转变折关头,地处南疆、远离党中央的潮汕党组织就是通过李碧山用法文写信与法国巴黎《救国时报》社建立了联系,得到寄来的包括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文件等重要资料。这在当时对于帮助大家了解新的政治形势,开展抗日反蒋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6年10月,李碧山参加党领导的“潮汕人民抗日义勇军”,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当义勇军的负责同志得知李平就是曾在苏区工作过的越南人李碧山时,指示汕头地下党组织认真审查了李班的政治历史,结合他的表现,于1937年1月恢复了他的党籍和组织关系,同意他继续使用“李碧山”的名字。李碧山受委派到汕头、揭阳和梅县等地,负责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的组织,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潮梅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3月,李碧山被任命为中共韩江临委书记。1937年10月,闽粤赣边省委成立,张鼎丞任书记,方方任组织部长,邓子恢任宣传部长,谭震林任军事部长,李碧山被选为委员,出席了中共闽粤赣边委党代会。会后,潮梅地区党组织与闽西、闽南党组织合为一个整体。同年12月,梅县中心县委成立,李碧山任县委书记。1938年2月上旬,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闽西、闽赣边、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张鼎丞等率部执行北上抗日任务,闽粤赣边省委随即改称为“闽西南潮梅特委”,辖区不变,方方为书记,李碧山为宣传部长。此后,李碧山再次就任过梅县中心县委书记以及潮汕中心县委书记、闽粤赣边联络员和特派员、闽粤赣中心县委书记等职。1939年6月潮汕沦陷后,李碧山奉命调闽西南潮梅特委,担任青年部长,接着又负责筹建特委电台,到大埔县巡视和协助大埔县委开展工作。

1940年1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在大埔县成立,李碧山参加南委机关的筹建并负责南委电台。1942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南委遭到破坏,李碧山临危受命,在日伪军进驻百侯、特务横行、四处搜捕的紧急情况下,坚持在百侯采取紧急应变措施,一方面负责安全转移南委书记方方,一方面妥善安置南委近30人的隐蔽和生活出路。1943年夏,方方北上延安。李碧山奉令担任南委联络员,负责闽粤赣边地区与上级、闽西南、潮梅各地党组织的联络工作。(www.xing528.com)

1944年秋,日军大举向粤汉线进攻。11月间,日军又占领了潮梅腹地,打到丰顺县汤坑石角坝。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李碧山通过信函和约见,与闽粤边、潮梅党组织领导人朱曼平、魏金水、林美南等商议,决定潮梅应立即恢复党的活动,建立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尽快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系。在李碧山领导下,1945年1—5月成立了“抗日游击队韩江(梅埔)纵队”,先后组成6个支队,发展武装300多人,在梅埔、埔丰、梅蕉杭武边数百平方公里的山区农村开展了近两年的战斗活动。与此同时,李碧山亦进行电台的筹建工作,并通过东江纵队电台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使闽粤赣边党组织及时得到党中央的指示,很快恢复发展起来,使党的活动由地下隐蔽迅速走上了地下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新阶段。1945年5月,李碧山将党的领导机关从大麻莲塘秘密转移到梅县三乡黄泥坑。10月,在那里建立了中共闽粤赣中心县委,并报党中央得到批准。李碧山十分重视并在许多地方健全了党组织,发展了党员,发动了群众,培养锻炼了大批干部,开辟了许多革命的边区和基点村,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从粤东梅州到闽粤赣边区全面开展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越南人民还在同卷土重来的法国殖民者进行殊死的武装斗争,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干部,特别是需要有文化又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领导干部。1946年,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经过深思熟虑,慎重而又正式地向中共中央提出让李碧山回国参加战斗,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一请求。同年7月,李班来到香港,同朱曼平一道向华南党组织负责人方方汇报闽粤赣边及闽西南地区斗争情况,并一起研究和讨论组织机构调整及斗争方针。

1946年10月中下旬,李碧山携中国籍夫人陈陵和子女告别中国,乘船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他改名李班,担任印度支那共产党华侨工委书记,在胡主席领导下,为越南解放事业英勇奋斗,荣获越南民主共和国一级抗战勋章、一级胜利勋章。他长期担任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外贸部副部长,多次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他还曾回到客家地区与当年的战友、乡亲亲密交谈。他曾代表越南与中国签订友好条约,为发展中越两国经济往来与友好合作作出卓越贡献。

20世纪60年代,李班之子李新华留学北大期间,结识了我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邓发的女儿邓金娜,经中央领导首肯,邓金娜成为李班的儿媳妇并在越南河内定居。

20世纪70年代末中越关系恶化后,越南共产党内著名亲华人士李班受到黎笋、黎德寿一伙的打击迫害,与其中国籍夫人陈陵和子女一家吃尽苦头,全家被囚,后发送下乡,历经坎坷。1981年9月30日,国际主义革命战士、越南人民的优秀儿子李碧山(李班)不幸病逝于胡志明市,享年69岁。

20世纪80年代,在廖承志等人帮助下,中共中央特命我国外交部与越方交涉,邓金娜与丈夫李新华方脱离苦海,返回中国。时至今日,许多中国领导人还常常怀念那位来自越南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李碧山(李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