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市工业遗产调查、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

嘉峪关市工业遗产调查、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近代工业肇始于左宗棠主政期间。[2]兰州制造局的成立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甘肃近代工业史上第一家军工和机械制造工厂,是甘肃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西北有史以来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转折点。

嘉峪关市工业遗产调查、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

甘肃近代工业肇始于左宗棠主政期间。1872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为方便西北军事行动的需要,将随营修军械的西安机器局搬迁至兰州畅家巷,定名为兰州制造局。当时西北地区物质条件极差,兴办军械工厂,不仅资金无着落,设备、技术也是难题。在左宗棠等人的精心筹划和尽力周旋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资金、设备、技术等问题。由于清廷给西北军事行动的军费有限,1871年,左宗棠托买办、上海候补道台胡光墉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400万两白银,作为购机建厂之用。由于国内不能生产机器设备,兰州制造局的设备主要是从德国泰西洋行购置,有车床、手摇钻等。这些机器先运到上海,然后从浙江雇佣几百个民工运来兰州,其路途之艰辛,可想而知。[1]

兰州制造局具体事宜主要由总兵赖长督办,技术人员为外国顾问,技工是从浙江、宁波、福建等地招募的手工业工人,并调配一批士兵学习修造技术。原料主要是铁,均为国产,质量尚好,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兰州制造局的主要任务是仿造和维修西方的洋枪洋炮,并对清军原有的旧式枪炮进行改造维护,其制造的枪炮子弹火药质量已接近当时的世界水平。1875—1877年,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兰州制造局制造的武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自鸦片战争后30多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用自制武器打败侵略者。[2]兰州制造局的成立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甘肃近代工业史上第一家军工机械制造工厂,是甘肃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西北有史以来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转折点。1906年兰州制造局迁至小仓子(今武都路贡元巷南口西侧),1916年迁至甘肃举院南号舍(今萃英门兰大二院),1917年更名为“甘肃制造局”。[3]1952年始改为现用名“兰州通用机器厂”。现存牌匾一块,匾上从右至左书有“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甘肃制造局”“清苑刘郁芬”等字。

在同一时期,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和开辟新财源需要,左宗棠决定创办兰州机器织呢局,利用甘肃丰富的羊毛资源生产呢子,实政惠民。当时正值洋务运动进入高潮阶段,许多力主兴办军事工业的洋务派开始转办民用工业,这对左宗棠在兰州兴办机器织呢局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尽管当时甘肃还相当落后,办厂风气远未开启,但有心开发资源,以挽救濒临崩溃地方财政的左宗棠对于开发毛纺织业充满信心,乐于为之。[4]1879年,兰州机器织呢局从德国购进蒸汽机、梳毛机、洗毛机、起毛机、剪毛机、纺纱机、织呢机、染色机、蒸刷机等全套织呢机器设备60余架(台),并于1880年开始生产。兰州机器织呢局设在兰州通远门外,分东、中、西三厂,并附设有检修机器的地方,先后聘请了多位德国工程师担任技师,生产流程全部采用西方近代的织呢工艺流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毛纺织厂。投产后,每天产呢8匹,每匹长5丈,宽5尺,后来每天可产呢10~14匹。织呢局开工生产后,左宗棠曾寄予厚望,但由于该局主要依赖外国人,翻译人员水平又差,本地工人学习掌握技术相当困难,加之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保证,又缺乏充足合格的水源,织出的呢布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赶不上洋呢。最终在左宗棠调离甘肃后,德国人合同期满回国,织呢局因锅炉破裂无力修复而停产。(www.xing528.com)

1901年,清政府为缓和国内矛盾,强化国家机器,维持自己的统治,推行新政。1906年,彭英甲出任兰州劝业道,主持甘肃农工矿总局(即甘肃洋务局)。在他任职期间,先后创办了劝工局、窑街官金铜厂、皋兰官铁厂、洋蜡胰子厂等企业,尤其是与德国泰来洋行进行合作,主持修建了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兰州黄河铁桥,是近代甘肃走向对外开放,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成果,极大地便利了西北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政治文化及经济贸易的发展。左宗棠、彭英甲等人在甘肃兴办洋务,创办近代工、矿业,是近代甘肃第一次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行动,对甘肃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开通了新的社会风气,为甘肃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对甘肃社会进步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