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建筑现状评价一是学术研究方面。二是国内相关法规标准建设方面。表0-2中列出了主要的建筑评定评价类标准。相比而言,基于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的相关标准条例尚显不足。2)建成环境评价目前我国的建成环境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吴硕贤是国内较早涉及此领域的专家之一,其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进行了主观评价的量化研究,并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模糊数学等多种技术手段。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

1)建筑现状评价

一是学术研究方面。卫龙武、吕志涛、郭彤所著的《建筑物评估、加固与改造》[37]建筑结构的角度对旧建筑损伤机理进行了辨析,并介绍了多种结构形式的旧建筑结构鉴定内容与技术,以及结构可靠性的鉴定与评价方法。朱伯龙、刘祖华所著的《建筑改造工程学[38]论述了对现有旧建筑物进行改造的意义、改造方法、改造过程、改造工程实例以及建筑改造的投资决策分析。何肇弘、胡士耀所著的《既有建筑质量检验与可靠性评定》[39]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既有建筑物的质量检验技术和可靠性评定方法,其中包括建筑物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度量指标、检验项目和内容、各种非破损检验方法和现场测试技术、检验结果的分项评定方法和综合评定方法,以及评定标准等。万墨林、韩继云等《城市旧房维修改造技术政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旧住宅现时功能状况”的量化评价问题,并提出了“房屋功能完善情况评分标准”、“房屋部件、设备完好情况评分标准”、“指标比重系数”、“房屋功能系数”的计算方法,该研究提供了一套建筑功能的量化评价思路,此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与深度,但其仅仅限于既有建筑的功能评价。滕晓敏、黄选明等的《既有建筑评定与改造的标准体系研究》(2010年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交流研讨会)对既有建筑评定与改造的标准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标准体系的架构编制原则及其内容等。王敬与杨勇新的《既有建筑结构体系性能评价模型》(2010年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交流研讨会)建立了既有建筑结构体系性能评价模型框架。沈巍麟的硕士论文《既有住宅改造综合评价体系研究》[40]针对住宅这一重要既有建筑类型的综合评价作了相对深入的探讨,该文建立的既有住宅综合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包括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94条三级评分标准,文中还运用了数据分析软件来确定指标权重,并设计和开发了动态网页形式的评价工具CASE Tool。王勇在《历史保护建筑适用性评价研究》[41]一文中在参考国内现行既有建筑鉴定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历史保护建筑的文化价值因素作为重要影响因子,并在常规建筑物适用性评定基础上,提出针对历史保护建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围护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适用性综合评定思路。

二是国内相关法规标准建设方面。现有的既有建筑评定评价类标准包括评价标准、鉴定标准、评估标准、评定标准等,可以根据其评价评定的内容分为建筑测量、建筑结构、围护结构装修、建筑功能与设施等几大类别。表0-2中列出了主要的建筑评定评价类标准。

表0-2 主要的建筑评定评价类标准

续表0-2

资料来源:根据邸小坛,陶里.既有建筑评定改造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0-83修订整理

从表0-2中可以看出,在既有建筑的改造中,最被重视的是节能改造,其次是结构改造,这两方面已有较多的法规标准条例涉及。相比而言,基于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的相关标准条例尚显不足。从目前的检测、鉴定、加固改造的一般情况来看,常常只注重结构问题,却没有重视建筑的功能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的舒适性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其中便涉及建筑的保温、隔热、隔声、通风、日照、智能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合理的建筑功能提升改造来实现。另外,改造建筑标准规范与新建建筑标准规范的衔接方面也存在缺口。既有建筑的改造涉及维护与修缮、检测与鉴定、加固与改造、技术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比完全新建要复杂得多,确实需要完整的系列规范和标准来指导既有建筑改造过程。而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国家似乎并没有大量的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标准和规范,而是将新建工程的标准规范适用于既有建筑改造,既有建筑的标准作为系列标准的补充。其实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已有接近一半的建设项目为老建筑改造项目,因此其在制定建筑标准规范时显然已考虑到改造与新建规范上的衔接问题。而在我国,遗产类建筑改造再利用得到普遍关注却是近十余年的事,在标准规范上的衔接缺口甚至自相矛盾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应根据国情,不断增减与调整遗产类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标准和规范,并尽量使新建工程设计规范与之协调,最终综合成一个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

2)建成环境评价

目前我国的建成环境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吴硕贤是国内较早涉及此领域的专家之一,其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进行了主观评价的量化研究,并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模糊数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庄惟敏在其所著的《建筑策划导论》[42]中提出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策略,并在现状环境实态评价中引入社会学的调研方法,对住宅室内等空间环境的调查评价作了实证研究。杨公侠等[43]结合视觉环境进行了多次环境评价研究,并在上海等地作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探索。林玉莲、胡正凡在《环境心理学[44]一书中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建筑、校园及风景区等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朱小雷的《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45]从方法学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学科综合化特征的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理论框架,并结合大学校园环境、城市商业步行街、城市居住区、校园文化广场、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以及银行营业厅等6个不同实例来阐述其提出的“结构—人文”主观评价方法理论与应用技术问题。田蕾的《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46]一书对国内外相关的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作了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BEPAS理想模型,并为“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课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及对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研究。

3)建筑遗产价值评价

1990年代以后我国对建筑遗产逐渐开始了价值评价的尝试。如朱光亚[47]在其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建筑遗产资源评估系统模式研究》中尝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遗产资源量化评估的系统模式”,以绍兴、苏州和温州等地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建立了包括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的多项指标评估体系,指标包括历史事件及名人、地方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建筑年代、建筑功能及结构完整度、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及艺术水平、空间完整性等,并对评估因子及权重进行了研究。阮仪三[48]从环境价值角度开展了城市中建筑遗产的价值评判研究。董鉴泓、阮仪三[49]从城市社会文化和消费经济学的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建筑遗产作了价值评估研究。刘先觉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合作的科研项目“澳门建筑文化遗产”中也对澳门建筑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估的探索。陈志华[50]针对乡土建筑作了价值评价研究。王建国[51]沈阳故宫张学良帅府建筑遗产及上海江南造船厂、北京焦化厂等工业建筑遗产提出了分级评定和再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法。张松[52]以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系统介绍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保护理念与登录管理制度,其中涉及对建筑遗产的历史性、原真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评价。刘伯英等[53]针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构成、类型、特征和价值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其价值构成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总体看,国内对建筑遗产价值评判研究层面的工作更多地关注保护工作运作本身,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一是因子权重分配较多依靠制表人的主观意愿,一个案例一个尺度,缺少客观性。对建筑遗产的评估主要集中在概念描述或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少。在评估方法研究方面,只是借鉴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所采用方法的筛选问题和可行性问题则很少涉及,缺乏实时的反馈和校正系统。二是评估表的制定和评估过程缺少建筑历史专家或当地历史学家等的介入,易造成对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判断失误及标准失当,例如将建筑质量的好坏作为建筑的去留的依据,将不少虽然是危房却有相当历史意义的建筑列入拆除行列,如南京的拉贝住宅等。再者,若干城镇由于缺少评估,无法确定对建筑遗产的具体价值判断,不少旧城区的改造难以决策,甚至有的城市领导有决心和有资金投入用于街区或历史建筑保护及利用工作但却苦于不知道价值何在和如何“保”与“改”,无法确定工作程序与进度。

4)改造再利用评价(www.xing528.com)

邸小坛、陶里[54]在《既有建筑评定改造技术指南》一书中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建筑管理法规、技术标准的调查,总结了既有建筑在维护、改造等环节的技术内容,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既有建筑改造时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检测评定技术方法。尹波、杨彩霞[55]尝试建立了既有建筑综合改造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对既有建筑综合改造的评价对其设计及改造提供指导意见。尚守平、何志平等[56]在概率模糊统计的基础上,论述了对既有建筑改造进行模糊评判的软件编制原理、软件系统结构以及简单的操作方法,以利于综合改造设计施工评判标准的初步形成。饶小军、袁磊等[57]通过对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中热舒适度与节能标准等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建立了对各气候区运用被动式设计技术的综合评价模型。石邢[58]分析了既有建筑改造中碳排放计算的特点,碳排放的来源和计算方法,探讨了既有建筑改造低碳性评估的技术要点。刘玉明、刘长滨[59]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建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丁力行、李越铭[60]等以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为例提出了建筑节能改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张爽、谢剑[61]介绍了既有建筑综合改造项目中的全寿命经济分析问题,提出既有建筑综合改造项目全寿命费用(LCC)的概念,并建立了全寿命费用指标体系,以实现各个综合改造方案的优选比对。

对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及其评价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建筑遗产综合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偏重于评价理论方法探索和国外理论体系的引介,即处在理论探索阶段,还缺少符合国情、系统化、实用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迫切现实需求和技术复杂性,现有建筑遗产综合评价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尚有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显薄弱,造成评价效率低下,对于面广量大且仍在不断增加的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显得捉襟见肘,成为当前国内进行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概括而言,以往的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工作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信息获取

主要来源于某次普查或汇总特定案例研究获得的静态信息,数据更新较慢。这对于相对稳定的文物建筑评估尚且适用,但对更大量的历史建筑与建筑遗产来说,建筑环境及状态变化会敏感地导致其价值变化,如果没有信息的及时获取与更新,很难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分类和评价。

2)评判目标

着重个别评价,忽视关系建构。现有研究虽涉及建筑之间的比较,但主要针对案例的个别评估,未能明确建立起建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忽视整体关系的孤立方法难以应对面广量大、性质复杂、价值接近的建筑遗产评估问题,不利于建构多元价值、多层标准、多种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3)评判依据

主观与客观因素有所割裂。未能在一个共通平台上将功能、结构、环境、经济等客观因素与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主观因素有机结合,并将技术平台的数据及运算优势与专家智慧合理对接。

4)标准单一

鉴于建筑遗产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相对缺失,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沿用文物建筑的评判标准,这其实对于绝大多数非文物的建筑遗产来说会失于偏颇与片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了以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三个方面的价值[62]来衡量建筑总体价值的高低,而对于建筑遗产的功能价值、再利用潜力、环境价值等重要方面却较少涉及,这就不能客观反映建筑遗产的全部信息。

5)决策支持

大多主要基于现状数据收集和管理,有些涉及简单运算以辅助专家判断,但对于建筑遗产价值判定、合理利用对策等结论性的复杂问题决策未能提供有效的智能性支持。评价过程较为模糊和感性,评价程序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缺乏量化分析,不同的评价主体出现意见分歧之时,难以有较为明确客观的依据来帮助评价主体作出决策。

6)全程评价

以往的评价多针对于某一方面及某一时点,而较少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前、中、后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不利于综合评价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也不利于保护与再利用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质量控制。

因此,笔者将评价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引入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之中,有利于以价值论为纽带将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连为一体,并将评价活动贯穿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前、中、后全过程,建构多元化、系统化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为保护利用程序注入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技术方法,大大减少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模糊性与随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