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蜀学编书院举办大规模教学与学术研究活动

蜀学编书院举办大规模教学与学术研究活动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署名、序、记、凡例中,可以了解到《蜀学编》的产生,是由四川提学使高赓恩、尊经书院山长伍肇龄共同倡导、组织的书院的教学项目与研究课题。高赓恩以“搜辑先哲言行、考订学术”的“蜀学编”命题,布置尊经诸生进行教学作业并完成季课,是一次官课。可见,这是四川学使和尊经书院山长共同主持组织的一项规模庞大、有关“蜀学”的教学科研活动,是尊经书院传承、振兴和发展蜀学的重大措施,这在蜀学研究史上是空前的。

蜀学编书院举办大规模教学与学术研究活动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尊经书院所属的成都尊经书局刊印了《蜀学编》一书(以下简称“尊经本”),共两卷,卷首有光绪十四年伍肇龄“序”和该书“凡例”、“目次”。署名为“成都方守道初辑,宁河高赓恩覆辑,卭州伍肇龄同订”。“《蜀学编》校阅姓氏:伊人镜鉴湖,新安;童煦章雪苔,新津。《蜀学编》校刊姓氏:方守道廉史,成都;刘永镇梓敬,雅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蜀学编》由“锦江书局重刊”(以下简称“锦江本”),卷首有光绪十四年伍肇龄“尊经本·序”、“尊经本·旧例”、光绪二十四年高赓恩“续刻《蜀学编》序”、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伍肇龄在锦江书院为重刊此书所写的题记。署名增加:“续刻《蜀学编》校阅校刊人氏:谢金元乾初,乐山;王履贤渭霖,天津。”[15]光绪十四年《蜀学编》初刊时,方守道、刘永镇皆为尊经书院生员,高赓恩是光绪十三年新到任的四川提学使,伍肇龄时为锦江书院山长兼尊经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七年锦江书局重刊《蜀学编》时,方守道、童煦章二人已经去世,高赓恩在京师任官[16],伍肇龄已不兼尊经山长[17]

从上述署名、序、记、凡例中,可以了解到《蜀学编》的产生,是由四川提学使高赓恩、尊经书院山长伍肇龄共同倡导、组织的书院的教学项目与研究课题。“宁河高熙亭学使课士尊经书院,以‘蜀学编’命题。因即方生守道所辑本复为厘正,语龄(伍肇龄)参订焉。”(“尊经本·序”)“是编元为尊经书院季课,欲肄业诸生搜辑先哲言行、考订学术也。寻廉史方守道成一编。”(“尊经本·旧例”)季课,又称季考,是按季度一次考查生员课业的制度。书院有官课、斋课(馆课)之分,分别由地方官、书院山长出题、主持并评阅课卷。高赓恩以“搜辑先哲言行、考订学术”的“蜀学编”命题,布置尊经诸生进行教学作业并完成季课,是一次官课。从初辑中的80位蜀学人物和此外拟另“刊入学案”的“百十人”看,参加此次教学科研和考课的生员是不少的。这些课卷,被辑为两编,一是由方守道汇辑的,名为《蜀学编》;一是由童煦章汇辑的、“拟刊入学案”的另编(此编情况尚不详)。伍肇龄《锦江本·记》中写道:“《蜀学编》为宁河高曦亭先生督蜀学时,据方生守道、童生煦章各辑本详加厘订,一月而成者。嗣差竣回京,复考正史及历朝学案、先儒传记、理学备考正续编,增入者二十三人;又前刻诸人亦有增添事迹者。”可见,这是四川学使和尊经书院山长共同主持组织的一项规模庞大、有关“蜀学”的教学科研活动,是尊经书院传承、振兴和发展蜀学的重大措施,这在蜀学研究史上是空前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