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旭水斋存稿》:探寻书院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旭水斋存稿》:探寻书院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书院史主要研究书院制度下的具有教育机构性质的书院。其时间上限是此类书院和书院制度的产生,其下限是清朝末年书院制度的废除,即主要是研究中国书院制度的历史。一般认为,“书院”之名始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置的“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学界大多认为“书院”一词,唐代已见。四川地区书院的发展也大体如此。

《旭水斋存稿》:探寻书院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中国书院史研究对象的“书院”作何界定,目前有三说:

(1)一般认为,书院是培育人才的教育机构,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即聚徒授学,既进行教学,也开展学术活动,是承担培育人才的教育机构。这种教育机构也进行一些文化事业,如刻书、印书,但主体是教育。

(2)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包括“历朝历代曾经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不具有学校性质的那部分书院”[1]。此二说并不矛盾,前者是从教育史角度研究书院,自然主要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书院的主体是教育机构,抓住这类基本的书院,也就抓住了书院和书院史研究的主体。如果全面研究书院史,也肯定会包括那些不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

(3)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书院史主要研究书院制度下的具有教育机构性质的书院。其时间上限是此类书院和书院制度的产生,其下限是清朝末年书院制度的废除,即主要是研究中国书院制度的历史。笔者持此意见。(www.xing528.com)

中国书院始于何时,尚无定说。一般认为,“书院”之名始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设置的“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有学者根据地方志所载,认为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均早于唐玄宗时的两殿书院,“在开元六年(718年)朝省的书院还没有出现以前,民间肯定就有书院存在”[2]。笔者亦见《大明一统志》卷68“顺庆府”载:“果山书院,在府城北五里,蜀汉谯周建。”但这些记载尚待考订和佐证,不足以为凭据,存此备考。学界大多认为“书院”一词,唐代已见。唐时书院或是兼具某些政治职能的图书搜集整理与收藏机构,如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或是一些私人读书研习之处,如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四川的张九宗书院[3]。而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书院,在五代十国时已见到几所,如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河南洛阳的龙门书院、江西泰和的匡山书院等[4]。也有学者据乾隆《龙溪县志》说,福建漳州松州书院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年),比丽正、集贤二书院还早十余年,是“我国第一所教学功能比较齐全的书院”[5]

总的来看,中国书院始于唐代,至五代十国为书院的兴起或初期;在宋代有明显发展并形成制度;元代有缓慢发展;明代有大的发展,清代有普遍发展并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式改制,至辛亥革命(1911年)前基本建成改书院为学校的近代教育体制。民国时期(1911—1949年)仍有一些书院(如复性、勉仁、灵岩等书院),已不属书院制度研究范围了。四川地区书院的发展也大体如此。下面,列表以明各时期书院数量概况。

①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陈谷嘉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54~3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