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旭水斋存稿中笔者已见尊经书院生员名单

旭水斋存稿中笔者已见尊经书院生员名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仅就目前所见资料零散载录的尊经书院生员名单,汇集于下[55],以供参考订补。以上均明载为四川籍生员,共154名。可能都是四川籍,在统计中暂并入四川籍,故四川籍生员总计为174名。[3]《尊经书院初集》易佩绅“序”,光绪十一年尊经书院刻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4]《尊经书院初集》王祖源“序”。参见苏云峰《尊经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1875—1903》,载李国祁主编《郭廷以先生百岁冥诞纪念史学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8~279页。

旭水斋存稿中笔者已见尊经书院生员名单

仅就目前所见资料零散载录的尊经书院生员名单,汇集于下[55],以供参考订补。

成都18人:岳嗣仪(附生)、焦鼎铭、曾培(举人)、周道洽(副贡)、周宝清(廪生)、胡延(廪生)、张骧(举人)、陈观涛(拔贡)、方守道(廪生)、陈文垣(增生[56])、杨光垧(廪生)、蔡国栋(廪生)、李成焯(附生)、严宾虞(廪生)、缪宗瀚(廪生)、邓溶、周玉标、严士浚(廪生)。华阳13人:范溶(廪生[57])、顾印愚、徐炯(廪生)、廖伯勤、傅世洵(举人)、吕翼文(附生)、洪尔振(廪生)、罗长钰(廪生)、冯江(附生)、苏兆奎、唐文焕、孔庆余、钟汝霖[58]。新都3人:谢质(廪生)、刘祖周(附生)、刘干(廪生)。新繁7人:吴虞、王树滋(增生)、李之实(举人)、耿树藼(廪生)、黄德章、周煜南(附生)、杨桢[59]。大邑1人:傅守中(廪贡[60])。蒲江1人:袁文卓(廪生)。彭县2人:尹昌衡、都永龢[61]。崇庆2人:杨永清、罗元黼(廪生)。灌县1人:王昌麟(附生)。邛州2人:宁湘(廪生)、黄书忠(拔贡)。新津6人:胡安澜、胡从简(附生[62])、胡梁(廪生)、周国霖(举人)、胡念祖(廪生)、童煦章[63]。金堂1人:王朝煜。简州1人:傅樵村。资州2人:朱桂芃、郭煊(廪生)[64]。汉州2人:张祥龄(拔贡)、张愔(廪生)。绵州2人:崔映堂(廪贡)、邓杲(廪贡)。绵竹4人:杨锐(优贡)、刘镕(拔贡)、冯震熙(廪生)、杨庆昶。什邡1人:罗光烈。德阳1人:刘子雄(优贡[65])。石泉1人:萧润森(廪生)。中江4人:汪茂元、彭光弼(廪生)、刘瑞麟、刘立夫[66]。三台5人:萧龙友、张楚馨(廪生)、唐玉书、孙忠瀹、萧方骏。雅安1人:刘永镇。名山4人:吴之英(优贡)、吴福连(拔贡)、刘泽沅(廪生)、闵銞(举人)。天全1人:杨赞襄。富顺4人:宋育仁(举人)、孙克勤(廪生)、高光照、陈崇哲(廪生)。荣县4人:吴永锟、吴玉章、林芝兰(拔贡)、陈怀珠。威远1人:邹庆先(举人)。犍为1人:吴昌基(附贡)。眉州1人:张士达(廪生)。井研3人:廖平(举人)、杨桢、胡浚源(廪生)。彭山1人:周翔(廪生)。青神1人:邵从恩。仁寿2人:毛瀚丰、辜增荥。宜宾4人:陈光明、陈开炽(廪生)、杨骏、陈天锡(廪生)[67]。永宁1人:晏家训(廪生)。泸州2人:欧阳世麟(廪生)、曾名毅(附生)。西昌2人:吴光源(附生)、吴博文(拔贡)。会理1人:康受嘉。遂宁1人:徐冕。射洪2人:刘光谟(廪生)、谢泰来[68]盐亭1人:冯书。广安2人:周绍暄(廪生)、胡绍棠[69]保宁1人:郑钟灵(举人)。阆中1人:何鹏霄(廪生)。西充2人:罗纶、蒲九茎(廪生)。南充1人:张澜。南部1人:汪麟洲。达县1人:邓敏修(廪生)。南江1人:岳森(廪生)。巴州1人:李毓棠。重庆1人:黄泽民。巴县1人:张德柄。涪州1人:邹增祜(廪生)。长寿1人:李滋然(进士)。江津3人:戴孟恂(优贡)、邓鹤翔、成伯龙(附生)。永川2人:张正馨(廪生)、刘英伟。合州6人:张森楷、彭耀卿、戴子和、丁治棠、戴光(廪生)、丁树诚(举人)。忠州1人:任国铨(举人)。开县1人:谢龙章(增生)。夔州1人:程墀(廪生)。彭水1人:王光棣(拔贡)。酉阳3人:陈潚(拔贡)、陈常(举人)、陈光煦(廪生)。秀山3人:尹殿扬(举人)、谭焯(廪生)、易绍生[70]

以上均明载为四川籍生员,共154名。

未详其里籍、生员名目或功名者:

彭毓松、吴雪堂、毛澄、周淡如、陈子元、朱德实、王瑞征、任篆甫、吴圣俞、张可均、王树滋、张世芳、谢世瑄、张孝楷、敬文光、吴廷佐、张肇文、邱晋成、周尚赤、唐棣华。

计20人。可能都是四川籍,在统计中暂并入四川籍,故四川籍生员总计为174名。

还有非四川籍生员,即王代丰(湘潭廪生)、古松、张官向(均浏阳生员)[71]、哲克登额(旗学拔贡,蒙古人)[72]等4名。

(原载《蜀学》第三辑,巴蜀书社2008年12月版;本稿修订后载《四川省图书馆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专集·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注释】

[1]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清代四川有书院552所,参见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据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所列统计(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57~359页),清代全国书院共3868所,四川书院数量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二。

[2]张之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以下简称《张记》),拓本;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刻本,均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

[3]《尊经书院初集》易佩绅“序”,光绪十一年尊经书院刻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4]《尊经书院初集》王祖源“序”。

[5]《尊经书院初集》丁宝桢“序”。

[6]《张记》。

[7]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二年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藏。

[8]《张记》。

[9]《张记》。

[10]谭宗浚编:《蜀秀集》卷首,光绪五年成都刊本,四川省图书馆藏。

[11]据《蜀秀集》统计。参见苏云峰《尊经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1875—1903》,载李国祁主编《郭廷以先生百岁冥诞纪念史学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8~279页。

[12]该书封二云“光绪甲申(十年,1884年)四川省城开雕”,丁宝桢、易佩绅、王祖源三人为此书所撰的序文中,落款时间均署为光绪十一年。

[13]参见《四川书院史》第263页。

[14]《尊经书院二集》、《尊经书院课艺三集》,均藏四川大学图书馆。

[15]两种版本均为两卷本,四川省图书馆藏。现藏“尊经本”经过重新装订,为1册,封面贴有墨书题签《蜀贤事略》。“锦江本”为2册。

[16]据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巴蜀书社,1985年,第42页。高赓恩字曦亭(一作熙亭),宁河人(一作北塘人,均在今天津市境),光绪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太常寺卿。卒谥文通。

[17]《廖季平年谱》记,光绪十二年春,王闿运归湘潭。尊经书院山长由锦江书院山长伍肇龄兼代,直到光绪二十二年刘岳云任尊经书院山长(第42、53页)。2001年修《四川省志·人物志》(以下简称《省人物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3页载,伍肇龄(1829—1915年),卭州人(出生地今属大邑县)。

[18]今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史部·传记类”。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63“史部·传记类存目”,中华书局,1965年。

[19]今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史部·传记类”。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63“史部·传记类存目”。

[20]今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史部·传记类”。

[21]余懋衡:《关学编·序》。

[22]光绪二十七年伍肇龄题记。

[23]高赓恩:《续刻蜀学编序》。

[24]《蜀学编·旧例》。

[25]高赓恩:《续刻蜀学编序》。所谓“删者数十”,尚不知其详,可能是同初刊稿本或拟另入学案者比较。

[26]伍肇龄:《蜀学编·光绪十四年序》。

[27]高赓恩:《续刻蜀学编序》。

[28]在讨论本文初稿的过程中,粟品孝博士对本文特别是《蜀学编》的研究发表了很好的见解,并提供了一些他所掌握的数据和所见8位尊经书院生员名单,谨致感谢!

[29]廖平:《今古学考》卷下,载李耀仙编《廖平选集》上册,巴蜀书社,1998年,第89页。

[30]参见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1~321页;《省人物志》,第458~461页。

[31]《蜀学报章程》,载《蜀学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望日(1898年5月5日)印行。

[32]参见周德富《蜀学会成立及活动简介》,载《成都方志通讯》1990年第3期,转引自“成都图书馆网”1990-9-30。该文说蜀学会会址在三公祠,需再查考。据《蜀学会章程》云:“学会、报馆”“附设尊经书院”,“开会之始,以三公祠为聚讲所”。(www.xing528.com)

[33]参见《蜀学会章程》。《蜀学报》第一册即载有《维持地球和局议》、《学会兴国议》、《新制枪炮》、《试用石油》、《历述印度种茶情形》、《俄秘制舰》、《川省行车利益说》等文章或报道。

[34]《蜀学报章程》。

[35]参见王绿萍《宋育仁与〈蜀学报〉》,载《成都文物》1985年第2期;凌兴珍《试论戊戌年四川维新派的喉舌〈蜀学报〉》,原载《高校编辑出版论集》,四川科技出版社,2000年,收入李大明主编《巴蜀文学文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36]《张记》。

[37]四川官印刷局:《尊经、锦江书院书目》(宣统三年五月十四日),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四川存古学堂、国学学校档案”(以下简称《川大藏四川官印刷局档案》)。光绪年间,尊经、锦江书院都设有书局。咸丰八年(1858年)成书的《锦江书院纪略》未明载锦江设书局,只云“版存书院藏书之室”。锦江书院书局的设立时间,很可能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伍肇龄任该院山长之后。拙著《四川书院史》据《锦江书院纪略》记载而概言“锦江书院虽未设局,亦刻书较多”(第291页),是不够确切的。

[38]《川大藏四川官印刷局档案》。有文章把四川存古学堂的开办系在1919年,欠确,应是1910年;又只云书版移交是学堂监督谢无量与四川总督尹昌衡、四川学使赵启霖协商,未及王人文批示伍肇龄呈文事,宜据档案订补。参见雷康《笔力扛鼎,奇丽清新——记书法家谢无量》,载“四川文艺网·名家典藏”。

[39]《川大藏四川官印刷局档案》。

[40]《四川大学史稿》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41]曾建华《古代书院的藏书与刻书》中写道:“至清代,书院的出版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刊刻图书成为大规模的经常性活动,形成了正谊堂、广雅书局、桂垣书局、尊经书局、南菁书局、经苑、味经刊书处等闻名全国的书院专门出版机构。”文载《出版科学》2005年第5期。

[42]据《蜀秀集》、《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尊经书院课艺三集》、《廖季平年谱》、《吴玉章年谱》和有关地方志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等。苏云峰《尊经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1875—1903》说,尊经书院为四川培养人才,“估计至少二千余人”(第293页)。这可能是据《张记》云书院从全省选一百人入学,遂作出28年招入二千余人的估计,此说有一定根据,笔者也曾作此估计。由于迄今笔者对其招生情况知悉不多,暂以“上千名”约其数可能更妥些。

[43]清时四川行省的行政建置有:道7、府15、直隶州7、直隶厅6、府辖州13、府辖厅8、县119、设治委员6。参见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3页。

[44]本集中极少数作者在初集作者中亦见。

[45]张之洞:《致谭叔裕》,《张之洞全集》第12册,苑书义等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33页。

[46]胡昭曦:《近代四川书院教育与蜀学人才培养》,《四川书院史》,第370~379页。

[47]张之洞:《致谭叔裕》,《张之洞全集》第12册,第10133页。

[48]《四川省志·人物志》,第745页。

[49]《四川省志·人物志》,第745~746页。

[50]《四川省志·人物志》,第753页。

[51]《四川省志·人物志》,第443页。

[52]《四川省志·人物志》,第762~763页。

[53]《四川省志·人物志》,第95~97页。

[54]《四川省志·人物志》,第528~529页。

[55]据《蜀秀集》、《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尊经书院课艺三集》、《廖季平年谱》、《吴玉章年谱》和有关地方志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等。

[56]《尊经书院二集》作“廪生”。

[57]《尊经书院二集》作“优贡”。

[58]此人名单见《蜀学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闰三月望日)《蜀学开会记》(署“蜀学会载笔杨赞襄、吕典桢、刘复礼同记”),四川省图书馆藏。

[59]此人名单见《蜀学开会记》。

[60]《尊经书院二集》作“举人”。

[61]此人名单见《蜀学开会记》。

[62]《尊经书院二集》作“廪生”。

[63]《蜀学编》光绪二十七年伍肇龄卷首题记。

[64]此人名单见《蜀学开会记》。

[65]《尊经书院二集》作“举人”。

[66]此人名单见《蜀学开会记》。

[67]陈天锡(1863—1940年),江安县人。光绪九年中秀才。府、院试迭得第一名,补廪。学使瞿鸿玑调他到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宜宾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2006.11.14)

[68]据谢兴尧(射洪人)《我的状元师傅骆成骧》,载其著《堪隐斋杂著》,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页。文中说其父亲谢泰来与骆成骧同肄业于尊经书院,住在一间号舍。

[69]此人名单见《蜀学开会记》。

[70]此人名单见《蜀学开会记》。

[71]见《尊经书院初集》。

[72]《尊经书院初集》,署为“旗学拔贡”。《尊经书院三集》署为“蒙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